首页诗词大全正文

包含则民服的上句的词条

admin2023-03-221则民服的上句

本篇文章要给大家带来的是则民服的上句,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学学习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出自《论语》哪一篇?

这句话出自《论语》的为政篇。

原句: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文:

鲁哀公问道:“我怎么做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答道:“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位居不正直的人之上,则百姓就服从了;如果把不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位居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会不服从。”

文本解读

在孔子看来,为政者若是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各种权术让百姓臣服于自己,是霸道而不是王道。在这种统治下,百姓只是迫于高压或摄于利诱不敢反抗,根本就不是统治者的长久之计。

而王道,则是利用道德规范令百姓自然地顺从,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拥护,这样的国家才是稳固的。当时鲁国的政局混乱,朝政大权旁落,孔子也是借此婉转地指出了哀公的用人不当。

想要真正取信于民,让他们信服于自己的管理,就必须有切实的行动,真正重用那些正直的人,远离奸佞小人的蛊惑。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安定和民众的安居乐业。

佳句赏析“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

《哀公问》是《礼记》第二十七篇,因该篇首句是“哀公问于孔子曰”,故得此名。该篇所记是鲁哀公问孔子关于政、礼之事,以哀公问、孔子答的形式记录。现详细考论孔子与《哀公问》成篇关系的基础上,阐发该篇所体现的孔子的政治思想。

一、孔子与《哀公问》成篇考证

学者普遍认为,《哀公问》是孔子的著作,能反映孔子的思想。具体考证如下:

其一,将该篇与《大戴礼记》《荀子》《孔子家语》《礼记》《论语》等相关文献进行一一比照,完全可以确定,哀公问政于孔子确有其事。鲁哀公与孔子问答之事,见于《大戴礼记》《荀子·哀公》《孔子家语》《礼记·中庸》《儒行》等文献。

任铭善说: 今案孔子三见哀公,答问之辞,有《三朝记》七篇,今存于《大戴记》。而《大戴记》又有《哀公问五义》,亦见于《荀子》之书,而今《家语·五仪解》同之。又见于《中庸》者有“哀公问政”一章,而《家语·哀公问政》同之。[1](P62)

《哀公问》全文与《大戴礼记·哀公问于孔子》基本相同,又分别见于《孔子家语·问礼》《大昏解》。将《哀公问》与《哀公问于孔子》进行比较,仅个别文字有差异,其他内容基本相同。如《哀公问》“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其中“神”,《哀公问于孔子》作“神明”;“好实无厌”作“好色无厌”。这些在文义上并无太大差别,可见,两者源于同一祖本。

《孔子三朝记》共七篇,其中《千乘》《四代》《虞戴德》《诰志》《少闲》五篇都涉及哀公与孔子的问答。

《哀公问五义》记鲁哀公问孔子,何谓庸人、士、君子、贤人、大圣?文句与《荀子·哀公》第一、二节基本相同,因此,可以互相印证。

《哀公问》自“哀公问于孔子曰”至“今之君子莫为礼也”,又见《孔子家语·问礼》;自“孔子侍坐于哀公”至篇末,与《孔子家语·大昏解》基本相同,只是个别词句有异。

《礼记·中庸》“哀公问政”一章,记录了鲁哀公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儒行》则以鲁哀公问孔子的形式,论述儒者的德行。

此外,据《论语·为政》载:“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最后,《史记·孔子世家》也有哀公问政于孔子的记载,曰:“鲁哀公问政,对曰:‘政在选臣’。”[3](P1935)

综上,《礼记》《大戴礼记》《荀子》《孔子家语》《论语》《史记·孔子世家》等文献的记载,说明鲁哀公与孔子问答之事,是真实的。

其二,鲁哀公与孔子相见于鲁哀公十一年至十六年(前484—前479年)之间。鲁哀公在位时间是前494—前466年。《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清江永考定孔子去鲁之年是鲁定公十三年(前479年),故返鲁在哀公十一年(前484年)[4](P24),则鲁哀公与孔子相见只能在鲁哀公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所以,《哀公问》当是在此数年之间,鲁哀公问礼、政于孔子之时,由当时鲁国的史官或孔子弟子所记录。

其三,《哀公问》虽由他人所记,却是孔子之言,能反映孔子的思想。先秦诸子之书,不必如后世作文,皆本人手著[5](P119-120)。《哀公问》出于史官或他人所记,但记的是孔子之语,主要反映孔子的思想。

因此,笔者认为,《哀公问》是孔子的著作,被整理成目前看到的样子,大概是在春秋末期至战国前期[6]。我们可以通过该篇来理解和把握孔子的政治思想。

二、《哀公问》篇反映的孔子政治思想

在礼崩乐坏,社会失序的严峻现实下,孔子纳仁于礼,创立儒学的终极目的是以道德理想来转化现实,使天下复归“有道”。在孔子看来,德化现实政治、转化现实政权是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孔子这种以道德理想来转化现实政权的立场,主要体现为其“人道政为大”的社会治理思想和“礼治”主义的基本政治构想。

孔子认为,人道秩序的稳定和社会关系的和谐主要取决于政治因素。当鲁哀公问及孔子“人道谁为大?”时,他提出了该思想。

孔子侍坐于哀公。哀公曰:“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愀然作色而对曰:“君之及此言也,百姓之德也,固臣敢无辞而对。人道政为大。”[8](P655)

以“人道政为大”的社会治理思想为前提,孔子把德化政治、以道德理想转化现实政权(礼治)作为实现“天下有道”的根本路径。按照孔子的设想,社会和谐关键在于政治稳定,而政治稳定,关键在“有礼”,“民之所由生,礼为大”。依“礼”,可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可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由此就可以实现人道秩序的和谐。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的赏析

白话文释义:

哀公问孔子说:“如何做老百姓才会拥护我?”

孔子回答说:“推举正直的人去管理邪枉的人,老百姓就会拥护你;推举邪枉的人去管理正直的人,老百姓就不会拥护你。”

这句话出自《春秋左氏传》,鲁哀公问政,政在选贤。孔子的回答针对鲁哀公与三桓衅隙,尖锐指出哀公为政之失,舍贤任佞,以致三桓专权,批评的意味十分明显。

同时孔子也希望能规谏哀公,举贤以服民。用人当与不当,关乎国家治乱,世运否泰,此则言言痛切,当为管理者的座佑铭。

扩展资料:

孔子和鲁哀公的对话

在这次对话中,还有一段至今对世人仍有着警示意义的一段对话。鲁哀公也很迷信风水,于是就向大儒讨教,希望帮他指点迷津。于是鲁哀公向圣人孔子请教:“寡人听说向东扩建房屋不吉利,真有这回事儿吗?”

孔子回答说:“天下的不详有五种,向东扩建房屋不在其中。损害他人,自己获益,久而久之就会招致不详,这对一个人来说,是他人生失败的不祥之兆。

放弃对老人的赡养,不关心老人,不照顾老人,反而把全部的关爱放在孩子身上,久而久之,这个家庭就会招致不详,家业不可能兴旺,衰败是必然的事,这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家业败落的不祥之兆。

有人把家庭比喻成一棵大树,儿女是果实,父母是树干,孩子的祖父母是树根,总是给果实浇水施肥,输送营养,而不考虑给树根浇水施肥,树干的目的是无法达到的。”

孔子接着说:“舍弃贤明的人才不用,而任用那些奸佞小人,久而久之,就会招致不详,甚而灭国,这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国运衰颓的不祥之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春秋左氏传

何为则民服原句是什么 何为则民服原句是啥

1、【原文】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2、【译文】哀公问孔子说:“ 怎么做才能使人民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推举正直的人去管理邪枉的人,老百姓就会拥护你;推举邪枉的人去管理正直的人,老百姓就不会拥护你。”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出自论语哪一篇?

出自论语《论语·为政篇》。

举直错诸枉是一个典故,原意为把直的东西放到弯曲的东西上面,弯曲的东西就自然变直了。可翻译为把贤明的人选拔出来,不贤明的人自然就远离了。

“何为则民服”,这是鲁哀公问孔子的问题,当在孔子自卫返鲁以后,亦即鲁哀公十一年之后,此时应是鲁哀公极欲控制“三桓”而又力不从心的时候,故而问孔子“民服”的问题,本意是:“怎么做才能让三桓都服从国君的指挥”。

介绍

论语·为政,《为政》内容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通过上述对则民服的上句和的说明和分享,相信您一定有了深入的理解,如果未能解决您的疑问,可在评论区留言哟。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本文链接:https://news1.ljinbo.com/shici/b-h-z-m-f-d-s-j-d-c-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