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大全正文

保境安民的上句(保境安民归一统)

admin2023-01-212保境安民的上句

锦博文学网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是有关保境安民的上句的相关知识,希望对于大学学习保境安民归一统的过程中有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刘邦为何写了一首只有三句的诗?其实还有第四句,为何不敢写出来?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返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是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从诗中可知,这是平定天下登基称帝之后衣锦还乡时有所感触乘兴所作。

这首诗虽只寥寥三句,却是踌躇满志,大气磅礴,充满了王者之气。不愧是一首优秀诗篇。

刘邦从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起身,于秦末乱世呼啸而起,举贤用能,纵横天下数载,先灭秦,后灭楚,创立大汉王朝,尽展平生抱负。一首《大风歌》,把他胜利后的喜悦心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末一句,则表达他了为安天下而求贤若渴的思想。苍莽遒劲,蕴藉深沉,余韵悠长。

从全诗来看,刘邦想表达的思想基本巳表达得很圆满了。而且这样结尾显得十分有劲儿,再加什么句子都可能形成蛇足。

本人从不知晓还有第四句。如果提问者知道,何不明示出来。

当时刘邦已是天下老大,有什么他不敢写出来呢?

故弄玄虚没有意思。

四句叫绝句,八句叫律诗。

可是,刘邦写的既不是绝句,也不是律诗,而是“歌”,属于楚辞的范畴,不必一定要凑够四句。

汉高祖 十二年(公元前196年)十月,淮南王英布起兵反叛,刘邦本想派太子去。由于英布英勇善战,吕后恐太子有失,就痛哭流涕地阻止,刘邦骂道:“我就知道这小子不行,还是老子亲自去吧!”于是,刘邦亲自带兵出征。

在击败 英布 ,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徐州),把昔日的朋友、尊长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地即兴创作了这首《大风歌》。由于,他在平定英布叛乱时中了箭伤,回到后长安病情加重,于汉高祖十二年四月(公元前195年6月)逝世。

刘邦晚年,为皇权的巩固费尽心机,除了平定叛乱,最想做的事就是易储。高祖十年(前197年),刘邦欲易太子,下廷商议,结果群臣纷纷反对。刘邦攻灭英布还京,认为太子软弱,易储之念更强。张良劝谏,不为所动,太常叔孙通以死相谏,刘邦无奈佯作答应。 最后,在一次宴会时,八十高龄的“商山四皓”陪同着太子刘盈入席,这使刘邦很惊讶,觉得太子已经成熟了,重立太子恐怕会导致政局混乱。此后,刘盈太子地位基本稳定了。

通读一遍大风歌,会发现这三句都是押韵的,按一般古诗歌的特点,应该有四句,第一、二、四句押韵。所以,第三句实际是第四句,没说出来的是第三句。

第一句,以用大风和飞扬狂卷的乌云来暗喻连年争战,天下动荡不安。

第二句,只用一个“威”字,就表现出大汉天子刘邦威风凛凛、所向披靡,天下无人敌的豪迈气概。

第三句,刘邦会写什么呢?

此时的刘邦,刚刚打败强敌,自己都负了伤。一边是并不太平的天下,一边是哭哭啼啼不敢上战场的太子。刘邦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对国家尚不安定的浓郁的惆怅。第四句说保卫和平需要勇士,第三句的内容就应该与储君有关。

他为什么又没说呢?储君事关天下安危,当然不能当众说出来。

所以我认为,刘邦的大风歌应该如下: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社稷固兮赖雄主,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题主的问题很有意思,我觉得题主可能读汉史太投入了,以致于突发奇想地认为仅有三句的《大风歌》不完整,想给《大风歌》续写一句类似“非刘氏兮莫封王”。其实大可不必,刘邦是楚国人,他的《大风歌》自然属于楚辞,不用往四句上凑。即便是仅仅三句的大风歌已经称奇后世,让后代多位帝王欲之不能。

史料中一共记载了刘邦所作的两首诗,一首是《大风歌》,另一首是《鸿鹄歌》,都属楚辞范畴。

《大风歌》在 历史 上是一首著名的诗,创作背景:汉十二年,刘邦镇压了英布反叛回京途中,顺路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沛县所作。“ 十二年冬十月,上破布军于会缶。布走,令别将追之。上还,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上击筑自歌曰:“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令儿皆和习之。上乃起舞,忼慨伤怀,泣数行下 ”《汉书高帝纪下》。

这里说的“十二年”,即刘邦入关、立为汉王以后的第十二年,打败项羽,即皇帝位之后的第七年,公元前一九五年。这时候,他击败了淮南王黥布的叛军,命别将追杀,自己则便道回乡,召父老兄弟欢聚。酒酣之时,一面击筑 (一种弦乐器) 伴奏,一面唱出了这首歌,又挑选出一百二十个青年人合唱。他 情感 激动,“乃起舞,慷慨伤怀……”。这一切,对于了解他当时的心态,从而领会这首歌的内涵,是很有帮助的。

“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高度凝练的三句诗,其意境宽广恢弘,又恰似霹雳弦惊,给人心灵以震撼。对于《大风歌》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唐代的李善曾解释说:“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这也可以说是助刘邦夺得天下,天赐之良机。刘邦从更深层次揭示,风起于秦的暴政,这才是“乱”因。同时,刘邦在胜利后仍能保持着高度的清醒,他不仅有荣归故里的豪迈,更有着对于守成的危机感。他警示自己,也警示他的子孙继任者,如何避免“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的结局。

对于刘邦的诗,我评价好不具代表性,我们看看中外名人对它的评价

南北朝时期大文学家刘勰评价说:“高祖《大风》、《鸿鹄》(刘邦传世的另一首诗)之歌,亦天纵之英作也。”意思是说,刘邦的两首诗《大风》与《鸿鹄》,写得率真本色,是纯天然的好作品。宋代陈岩肖说:“汉高帝《大风歌》不事华藻,而气概远大,真英主也。”南宋朱熹更是感叹:“汉高祖《大风歌》是自千载以来,人主之词,亦未有若是其壮丽而奇伟也。呜呼,雄哉!”

刘邦在战争年代不尊重儒生是出了名的,因为他曾经认为天下是打出来的,而不是儒生们论出来的,他不喜欢只会空谈的儒生。所以才有拿儒生的帽子撒尿的不雅举动流传后世。但是刘邦非常重视张良、郦食其、随何、叔孙通甚至“四老”这样有真才实学的才子。他亲莅曲阜祭祀孔子,这是孔子第一次受到的最高规格礼遇。刘邦称帝后,他成功地将儒学价值融入汉朝政体中,成为中国各代从打天下到治天下思想转变最快的开国皇帝,刘邦创下了两汉四百多年强盛时期良好开端。

英国的 历史 学家约瑟.唐恩比在评价世界 历史 人物时说:“人类 历史 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凯撒,另一位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太祖刘邦。”毛泽东主席称刘邦“是封建皇帝里最厉害的一个”。

古人写作,重意境,不受格式限制。

例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随意而自然的讲述眼前景物和心情的联想而已,就成了千古名作!

格式,其实是后人的刻板化。

也就是说:

前人随意的走自己的路;后来跟着走的人多了,就成了格式。

且说刘邦平定天下,当了皇帝,在家乡大宴父老,一时间众人称贺,万民山呼。刘邦大悦道:今日盛典,众卿可写诗以记之。

刘邦身边,樊哙,周勃都是武夫,哪里会写诗。张良,陈平等,虽然计谋多端,奈何诗文平平,勉强凑了几首上去,尽是阿谀奉承之词,刘邦看了皆不满意。

忽一人朗声说道:我有一诗,愿献于陛下。众人视之,身材魁梧,相貌堂堂,却不认识。刘邦道:卿何姓名?今居何职?那人道:我叫张宗昌,是民国山东都督。昨日出城打猎,忽一阵狂风把我卷到此处,细问方知是西汉开国,我乃两千年后之人也。

众人听不懂他的诡异话语,皆面面相觑。刘邦道:卿可将诗读来一听。张宗昌大声吟道:

大炮开兮轰他娘

威加海内兮回家乡

数英雄兮俺刘邦

安得巨鲸兮吞扶桑

众人听了大惊失色道:该死,该死,这厮言语粗俗,不尊皇讳,又来历不明,必定是个妖人。刘邦也怒,喝令推出斩首。武士把张宗昌押到刑场,正欲抽刀,忽见狂风大作,黑云垂地,一阵闪电过后,张宗昌无影无踪。

刘邦见了,目瞪口呆,对群臣道:此必是天上神仙,给朕留下警世之句。遂仔细斟酌,又结合当时场景,改成一诗。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数英雄兮张宗昌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众人计议,张宗昌来去如风,如鬼似魅,史书无考,恐后人争论,遂隐去第三句,成就了这千古名作。

味道和意境已经足够,增一分为肥,减一分曰瘦,刚刚好!

刘邦自己都没有写出来的诗,是腹诗,出题者怎么知道的?此一问。

如果出题者知道第四句诗,为什么不写出来?写出来了,让大家看看,才能分析讨论刘邦为什么不敢写。此二问。

虽有以上二问,但还是想猜出题者臆想中的第四句。此诗前三句虽然气宇豪迈,雄视海内,但整体上是保境安民的基调,如与秦皇汉武比,则缺乏主动出击,横扫天下尤其是北扫匈奴的气概。这主要是刘汉初立,刘邦没有力量去这样做,试做了一下,被围白登山,差点回不来了。因此,就是有此想法,也不敢披露,以免让天下笑。因此猜想中的第四句诗应为:

再统雄兵兮扫北疆。

如果有第四句的话,应该是一句江苏河南安徽交界地带都能听懂的一句粗话。不是为了骂人,只是为了发泄一种情绪!中文汉语最大的问题就是过度修饰,本来一个粗鲁之人的一句性情之语一旦变成文字就得文艺文艺再文艺,导致后世之人觉得不可思议!

其实是无病呻吟。什么叫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韩信那些人咋死的。

《从军行》王昌龄翻译及赏析是什么?

【作品概述】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情景;第二首诗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第三首诗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写将军上表请求归葬战死将士骸骨,表现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第四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第六首诗描写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作品原文】

从军行七首⑴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⑵。

更吹羌笛关山月⑶,无那金闺万里愁⑷。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⑸,总是关山旧别情⑹。

撩乱边愁听不尽⑺,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⑻,日暮云沙古战场⑼。

表请回军掩尘骨⑽,莫教兵士哭龙荒⑾。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⑿,孤城遥望玉门关⒀。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⒁。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tao)河北⒂,已报生擒吐谷(yu)浑⒃。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⒄,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⒅,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⒆,山北山南总是烽⒇。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作品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⑶独上:一作“独坐”。

⑷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⑸新声:新的歌曲。

⑹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⑺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⑻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⑽表:上表,上书。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⑾龙荒:荒原。

⑿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⒀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⒁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⒂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⒃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唐高宗时吐谷浑曾经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

⒄胡瓶:唐代西域地区制作的一种工艺品,可用来储水。

⒅敕:专指皇帝的诏书。星驰:像流星一样迅疾奔驰,也可解释为星夜奔驰。

⒆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⒇烽:指烽火台。

【《从军行》王昌龄翻译】

【其一】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其二】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其三】

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其四】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其五】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其六】

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其七】

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七首》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一组边塞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四十三。

【其一】

组诗第一首,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像亲人在呼唤,又像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十分巧妙、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其二】

第二首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一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的。“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强调别情之“旧”,但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或是怨,或是叹,或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可以有多种理解:无限的乡愁,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其三】

第三首诗通过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惨烈,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

诗的开头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次句暗示有不少战士在这场战斗中为国捐躯。后两句写将军上表请求把战死的将士们尸骨运回安葬,表明了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

此诗以旷远苍茫的荒野战场作为背景,“黄叶”“暮云”等边塞景象更进一步烘托出边塞的荒凉,给人以满目萧然、凄凉悲怆之感。最后两句感情真挚,造句沉痛,更增悲怆之气。全诗读来颇令人感到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一支部队有这样体恤、爱护士卒的统帅,士卒没有不卖命的道路,由此亦可以想象这支部队战斗力量的强大。

【其四】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之所以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其五】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字,笔墨非常简练,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王昌龄《从军行》组诗第五首,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中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读者会悬想: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应该说是超过“温酒斩华雄”那样一类小说故事的。

【其六】

第六首诗描写的是一位将军欲奔赴边关杀敌立功的急切心情。

诗的首句写这位将军的战时装束和勇武雄姿,次句转写边塞之景,意在营造和烘托气氛,暗示将军之心时时想着边塞的安危,时时准备奔赴边塞,保境安民。这两句着力铺陈将军的装束和边地景色,既衬托出将军的神武之姿,又意在蓄势,在如水秋月的广阔清寒背景下,一身戎装的将军的剪影,威风凛凛,一位勇武的将军形象就被传神地勾勒了出来。诗的后两句,豪气生发,尤显英雄本色,既写出了部队攻城拔寨的神速,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

【其七】

第七首诗主要描写的是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用笔隐曲,语浅意深,余味不尽。

诗的前三句写山多、烽火台多,以及边塞将士对烽火的依赖,均属静态描述,突出了唐军在玉门关一带边防设施的完善和布防的到位。至第四句笔锋一转,引入的动态画面,视野之中闯入了一匹马儿,但转瞬又消失在深山密林里。动静结合,形成叙述力度上的张弛美感。而“不见踪”则又将马行之疾,山林之深准确地刻画了出来。虽然已经看不见马了,但仍然能使人产生不尽的联想,让读者隐约地感到边防健儿身手的敏捷。这种结尾,颇为耐人寻味,正如作者在《诗格》中谈到结尾一句如何处理时所写的那样:“每至落句,常须含蓄,不令语尽思穷。”全诗起笔突兀,收笔婉转,而又似乎绵里藏针,读来颇感意味深长,值得玩味。

【名家评论】

沈德潜评组诗第四首(青海长云暗雪山)云:“不破楼兰终不还”句,“作豪语看亦可,然作归期无日看,倍有意味。”(《唐诗别裁》)

刘永济评:“用一‘终’字,而使人读之凄然。盖‘终不还’者,终不得还也,连上句金甲着穿观之,久戍之苦益明,如以为思破敌立功而归,则非诗人本意矣。”(《唐人绝句精华》)

【作者简介】

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保境安民的意思

保境安民的意思:保卫国境,使人民安居乐业。

保境安民,汉语成语,拼音是bǎo jìng ān mín,意思是保卫国境,使人民安居乐业。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

成语解释:

安民:安定人民生活。保卫国境,使人民安居乐业。

成语出处:

宋元话本《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平话卷下》:“但当卑辞下体,保境安民,以待其变耳。”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军队的职责。

示例: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局势越来越紧,保境安民,耽误不得。”

成语辨析:

【近义词】: 保国安民。

造句:

1、与此相映衬的是,一直奉中原为正朔,致力保境安民与发展经济的吴越国,却走向了一条符合民心民意、维护国家统一的正确道路。

2、接到了孙明让自己派人去那三个村子保境安民的消息之后,王江河也就安心的睡下了。

3、其为官政简刑清,节俭奉公,勤修武备,保境安民,故为民所称颂,为同僚所敬佩,里人遂立祠奉祀至今。

4、韩复榘反而在此时下令保境安民,不准败退下来的华北军队进入山东地盘,致使冯老将军陷入绝境。

5、楚肖飞明白了,这应该是地方上组织的自卫队,和大黄村组建队伍的目的差不多,是个保境安民的意思,这样反倒是放心了,他带人慢慢走了上去。

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遮风挡雨

岁月安好,歌颂诗和远方,游山玩水享受日夜韶华,是当今生活的标志。

来世一朝逍遥自在,自由飞翔。

连著名的学者教育家谢觉哉都颂道:“人生 最大快乐,是自己的劳动得到了成果。农民劳动得了收获、工人劳动出了产品、医生劳动治好了病、教师劳动教好了学生,其他工作都是一样 。”可见生活是越来越好了。

但我们却忘了,我们之所以能过上这种幸福的生活,那是因为有辛勤默默耕耘的身影。

因为他们的存在使得这个世界五彩斑斓,星光璀璨。

我们当下所享受的岁月静好,就是因为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遮风挡雨。

谁都是父母手中的掌中宝、腹中肉。但却有一群最可爱的人挺身而出,只为无愧于心。

1. 保家卫国、戎马一生、只为家安国兴

很喜欢波兰著名音乐家肖邦的一句话,他说:“ 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 ”

有国才有家,国是大家,家是小家,舍身报国才能保小家。

黄河孕育了我华夏民族,长江见证了我炎黄子孙,古之伟人,筑长城以阵九州之巅,佑我华夏,屹立不倒。

尽管荆棘丛生、艰难险阻,泥淖沼泽,乃有万千忠贞儿女,晒热血、抛头颅、马革裹尸、前赴后继,只为护我华夏永世安宁。

民族英雄的邓世昌,身为清朝北洋舰队“致远”号的舰长,但却舍身忘死,为国捐躯,死而后已。

1894年,中国和日本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

在9月份的一天,日本舰队突然袭击中国舰队,战中担任中国指挥的旗舰被击伤,大旗被击落。

于是,邓世昌立马下令在自己的舰上升起旗帜,吸引敌舰,而后遭到敌舰纷纷围之。

在生死关头的时刻,邓世昌下令反击,前后火炮一齐开火,炮炮命中日舰。

最后弹尽粮绝的“ 致远 ”号,不得不与敌人周旋。

在生命关头的危难时刻,邓世昌对部下说:“我们就是死,也要壮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而舍身取义。”

是他立马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的“吉野号”冲去,誓与敌人共存亡,连日本的官兵都为之吓胆了。

最后在前进的过程当中不幸中了鱼雷,船体爆炸,石沉大海。

原本可以存活的邓世昌,坚决不苟活,于是便与全舰的250余人官兵全部壮烈殉国。

这种大公无私、大公无畏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千古铭记。

国之魂,由无数的身躯而化之;

国之红,由无数的鲜血而染之;

国之盛,由无数的正义而驻之。

中流砥柱,威武不屈,只为保家卫国、保境安民。

他们本可以像普通人一样,享誉怡然自得、春诵夏弦之乐,但他们却选择了舍身报国,只为守土安疆、民安幸福。

他们本可以像老百姓一样,享受灯红酒绿、逍遥快活之福,但他们却选择了精忠报国,只为戎马一生、护我中华。

我们之所以能享受到岁月静好,还不是因为有人替我们遮风挡雨。

岁月是先驱之魂

2. 责无旁贷、勇往直前,只为抗疫安民

王昌龄在古诗《送柴侍御》这首诗中言道:“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来赞赏为疫情舍生取义的身影。

为了抗击疫情,他们义不容辞,以身作则,共克时艰,他们是最值得歌颂的身影。

有一座城,叫做“众志成城”;

有一种爱,叫做“人间有爱”;

有一种人,叫做“天使化身”。

在疫情防控期间,武汉共有3.6万名环卫工人奋战在卫生保障一线。

其中2400多名环卫突击队员进入医院“红区”,清理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

他们本可以辞去工作,回家与家人共聚一堂,其乐融融的生活。

但他们,舍身忘死,兢兢业业,只为不辱使命,不辱职责。

其中,有一位35岁的满彩美,映入眼帘大众的视角。

满彩美每天都能暖衣饱食,无忧无虑。

但随着疫情的爆发,打破了原有的生活气息。

在人心惶惶,惶恐不安的危难关头,满彩美挺身而出。

1月25日大年初一,刚下班的环卫工人满采美看到通知紧急急招环卫突击队的通知。

于是她不眉不眨眼,立马就报名了。

到达医院的第1天晚上,他们就处理了近100多个垃圾桶,一天的活干下来,防护服里面都被浸透了汗水。

2月10日,完成了医院的清理工作后,她又主动报名转站战江汉方舱医院,只为还医院一片蓝天。

进了方舱医院后,为了保证工作效率、节省防护服,他们身居简出,和医务人员共进退,不吃不喝,连续高压作业6小时不休。

要知道医院每天产生6吨垃圾,光饭盒就3000多份,可环卫工人不辞劳累,早、中、晚汗流浃背也要完成任务。

他们是近距离接触和携带病毒的医疗垃圾最近者,稍有不慎,后果我们可想而知。

而满彩美为了疫情坚守了40多天,付出了她的无私奉献,只为让医疗垃圾附带的病毒消失殆尽。

还有无数在一线抗疫的医务人员、志愿者、后勤保障者,他们皆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与病毒共存亡,鞠躬尽瘁。

有网友纷纷留言:“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也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面对抗击疫情这场人民战斗,希望我们共同坚定信心迎难而上,让我们众志成城打赢疫情防控的阻击战,静待春暖花开的日子早日到来,为无数默默付出的身影点赞。” 来支持为疫情付出的身影。

你的身影,是漫长冬季的一抹亮色;

你的容颜,是寒冷黑暗的一丝温暖;

你的守候,是春夏秋冬的一朵鲜花。

他们本可以像我们一样不用身赴险地,静待病毒散去。

但是他们没有,他们选择了“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们用身躯告诉了我们什么是“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他们是天使的化身,是黑夜的萤虫,是寒冷的火把。

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我们化身而行。

岁月是千古不朽

钱王祠五座功德坊的对联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贩盐射潮都在海;

吃亏求安总为民。

*钱王祠,在杭州清波门北。始建于1077年,旧名表忠观,祀武肃王钱镠、文穆王元瓘、忠献王弘佐,忠逊王弘倧、忠懿王弘俶,今已改名聚景园。《北梦琐言》载:五代时钱塘江大潮一直上溯到罗刹石,海塘屡筑屡塌。钱镠大怒,令三千犀甲兵张弓搭箭,迎着潮头射去,他自己也以铁箭射之,潮退塘成,罗刹石一带成为陆地,变成米粮仓

十四州一剑霜寒,辟门天子,闭门节使;

三五夜群婓玉艳,陌上花开,江上潮来。

*金安清题钱王祠。 十四州:指吴越国的疆域。 辟:开启。 三五夜:十五月明之夜。 婓:即妃

启匣尚存归国诏;

解弢时拂射潮弓。

*刘墉题钱王祠。 弢:弓袋,解弢即解开弓袋

勋勒金书,纳土当年资保障;

业基石镜,筑塘奕祀庆安澜。

*乾隆题钱王祠。 安澜:即太平  

力能分土,提乡兵杀宏诛昌,一十四州鸡犬桑麻,撑住东南半壁;

志在顺天,扶幼主迎周归宋,九十八年象犀筐篚,混同吴越一家。

*张岱题钱王祠。 杀宏诛昌:指钱镠平定刘汉宏、董昌叛乱。 迎周归宋:钱镠立吴越国九十八年,先扶世宗子后钱俶归宋。 篚:盛物的竹器。《书•禹贡》:“厥篚织文。”孔传:“织文,锦绮之属,盛之筐篚而贡焉”

功在生民,借传闻异辞,信史尚留曲笔;

德垂奕禩,怅播迁中叶,支流莫溯真源。

*裔孙泳题钱王祠。 曲笔:史官和史家编史、纪事有所顾忌或徇情避讳,而不直书其事的谓之曲笔。 奕禩:一代又一代

公独扫群雄,问当年讨汉诛昌,半壁河山谁整顿;

我来新庙貌,幸此日丹楹刻桷,千秋栋宇复观瞻。

*蒋益澧题钱王祠

捍海筑金堤,鲸浪长恬,累世共钦明德远;

射潮驱铁弩,鸟号宛在,余风犹想大王雄。

*杨叔怿题钱王祠。 鸟号:良弓名

湖山露真态;

功德说先王。

*钱王祠

五百功臣,肇兴北宋;

九重圣主,赐祀西湖。

*钱王祠

功勋合五百臣之多,一代规模创吴越;

德化被十四州而远,千秋坊表永湖山。

*钱王祠

有兴王定霸之才,追溯生平,开门节度,独能缮牧圉,修塘场,大利说农桑,综十四州齐萌,至今受赐;

抱保境安民之志,流传佳话,衣锦故乡,允宜崇庙堂,明飨祀,威灵弥海宇,诵千余年往史,私淑在兹。

*钱王祠。 私淑:未得身受其教而宗仰其人为私淑  

斗牛分野,吴越一星,两浙荷帡幪,犹有国人怀旧德;

戎马生郊,风云万变,百灵通肸蚃,安得壮士挽天河。

*钱王祠。 帡幪:帷幄、帐幕,引申为托庇荫的意思。 肸蚃:散布、弥漫。指声响和气味的传播

黼黻仰庄严,对六桥浓澹,青光城郭依然,画栋珠帘思帝子;

风云乘际会,揽十国兴亡,遗迹旌旗想象,银涛铁弩壮军声。

*钱王祠。 黼黻:古代礼服上绘绣的花纹,泛指华贵。 际会:交际会合

保国境类窦融张轨,存汉家晋室遗黎,阅世历沧桑,良法所贻,犹足奠东南故壁;

视朱梁如獯鬻夫差,修太王勾践故事,敬天垂德业,斯民受赐,允宜隆俎豆千秋。

*高凤德题钱王祠。 窦融(前18-62):东汉初平陵人,字周公。累世仕宦河西,因战功卓著升任大司马。 张轨:晋乌氏人.字士彦。少有器望,初仕为征西军司,后迁凉州刺史,旋拜太尉凉州牧、西平公,政务爱民,恩威并著。 獯鬻: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夏曰獯鬻,周曰猃狁,汉曰匈奴。 夫差(前?-前473):春秋吴王阖闾子。阖闾为越王勾践所伤而死,夫差嗣位,誓报父仇,大败越于夫椒。勾践求和,后经越大夫范蠡、文种的筹划,十年生聚,终于灭吴复国,夫差自杀

十四州匕鬯无惊,保境安民,麟阁褒扬铭铁卷;

九省载威灵宛在,陈裳荐食,螭碑鼎峙镇钱塘。

*郭之江题钱王祠。 匕鬯:匕,指羹匙;鬯,秬黍酿的香酒,匕、鬯皆宗庙祭礼用物,因以指宗庙祭祀

金瓯固半壁,东南遗爱在湖上,祗今楹殿重新,玉座落衣,旷代雄姿严咫尺;

铁弩壮三军,决拾丰功昭简册,从此波澜底定,荷花桂子,千秋典祀荐馨香。

*刘宗纪题钱王祠 金瓯:喻疆土之完固

天地几沧桑,叹龙拏虎攫,四境驿骚,幸此邦民气太和,依然陌上花开,江中潮静;

湖山新殿宇,仰玉带金丸,千秋威肃,愿今后神保是格,再见仓多积粟,野献嘉禾。

*蔡朴题钱王祠

讨董歼刘,征诛比汤武;称藩纳土,揖让效唐虞。九八年保障一方,我祖宏规开自昔;

筑塘捍海,雄图拓吴越;课桑训农,东南兴水利。十四州楷模全国,生民受赐到于今。

*钱文选题钱王祠

庙貌壮湖山,崇德报功,隆千百年俎豆馨香,不独云礽钦列祖;

版图拓吴越,安民保境,树亿万载封疆模范,至今海宇颂前王。

*钱方轼题钱王祠。 礽:福  

潮用铁弩射,功用铁卷铭,念先人铁石心肠,百世勋名高铁柱;

族以钱山称,县以钱塘著,愿我辈钱家子姓,千年祠墓守钱王。

*钱汝雯题钱王祠。 铁卷:帝王颁赐功臣,授以世代享受某种特权的铁契

藩镇痛恣横,独能半壁坚持,百载金瓯固吴越;

潮流趋险恶,安得先王复起,万弦铁弩障江山。

*钱宗翰题钱王祠

远系肇彭城,更五季吴越开疆,保境安民,用宏堂构,自是文章勋业,代有名流,南北衍云礽,数典无忘,于此处万派朝宗,群峰会极;

崇祀基故宛,历千载沧桑换劫,丰功伟烈,永壮湖山,迄今缔造经营,重新庙貌,春秋隆俎豆,孝思勿懈,愿后昆格遵遗训,丕显前谟。

*钱文选题钱王祠。 数典无忘:此反用“数典忘祖”之义。数典忘祖,本谓谈论祖上的典章制度或经历的事迹时,却忘掉了祖先的职守,后喻忘本,即忘记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

杜预左癖;

道济长城。

*黄元秀题钱王祠。 杜预(222-284):晋京兆杜陵人,官河南尹,有政绩,多谋略,力赞伐吴,人称杜武库。 左癖:杜预自谓有《左传》之癖,曾著《春秋左氏传集解》,为流传至今最早的《左传》注解。 济:宋道高僧。天台李氏子,字湖隐,号方叟员。年十八削发灵隐。

通过上述对保境安民的上句和保境安民归一统的说明和分享,相信您一定有了深入的理解,如果未能解决您的疑问,可在评论区留言哟。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本文链接:https://news1.ljinbo.com/shici/b-j-a-m-d-s-j-b-j-a-m-g-y-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