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大全正文

不为而治的上句(不为而至什么意思)

admin2023-03-211不为而治的上句

今天给各位分享不为而治的上句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不为而至什么意思进行分享,相信一定能够解决您的问题,如未解决可在评论区留言!

本文目录一览:

“不疾而速,无为而治”是什么意思?

释义:做事不能一味的求快,但也不能优柔寡断.在事前好好谋划,然后实行起来就要雷厉风行,不拖泥带水。 无为而治指的是一种政治主张,说的是一切要顺其自然,顺其天命来处理事情.也就是说要尊重一切有道理之事,不逆天行事,强行而为之。

出处:出自李嘉诚的一句话,原话是:好谋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无为而治。

备注:《全球商业》:今天的对谈,你谈到许多从经商之道,是否呼应你在今年(2007年)汕头大学的演讲中所说“好谋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无为而治”,你说若能“拈出这四句话的精髓,生命是可以如此的好”。尤其,“不疾而速”这句话特别有意思……?

李嘉诚:对于我来说,一场最漂亮的仗,其实是一场事前清楚计算得失的仗。以上四句话是环环相扣、互为因果的。

“好谋而成”是凡事深思熟虑,谋定而后动。“分段治事”是洞悉事物的条理,按部就班的进行。“不疾而速”,你靠着老早有这个很多资料,很多困难你老早已经知道,就是你没做这个事之前,你老早想到假如碰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你怎么办?由于已有充足的准备,故能胸有成竹,当机会来临时自能迅速把握,一击即中。如果你没有主意,怎么样“不疾而速”?

“无为而治”则要有好的制度、好的管治系统来管理。我们现在大概有25x x万个员工,分布在55个国家,而我们员工大部分在西方国家,如果你没有良好制度,你没有足够时间去管理。

兼具以上四种因素(好谋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无为而治),成功的蓝图自然展现。

《全球商业》:所以你能做到“不疾而速”,其实是在风险管理、信息收集、财务准备齐备了,遇到机会,才能“一击即中”。你如何把这样的成功心法,传授给你的后代?

李嘉诚:我告诉我的孙儿,做人如果可以做到“仁慈的狮子”,你就成功了!仁慈是本性,你平常仁慈,但单单仁慈,业务不能成功,你除了在合法之外,更要合理去赚钱。但如果人家不好,狮子是有能力去反抗的,我自己想做人应该是这样。very kind,非常好的一个人,但如果人家欺负到你头上,你不能畏缩,要有能力反抗。

君子以厚德载物。 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无为,即“不为物先,不为物后”,顺乎自然以为治。无为是实现无不为、无不治的前提和条件,“以无事取天下”。《汉书·艺文志》说:道家的无为政治主张是“君人南面之术”,道出了无为政治的基本精神。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主要包括“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等内容。庄子更主张君主应该无欲、无为、渊静,“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无为而治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有很大的影响。汉初的黄老之学吸取了先秦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适应秦末政治动乱之后,民心思定的形势,强调清静无为,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对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采取不干涉主义或少干涉主义,借以安定民心,发展社会生产。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思想在当时起了积极作用。唐代初年和宋代初年的统治者都曾利用无为而治的思想协调处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有所收效。魏晋玄学家则通过宣传无为而治,引导人们消极、遁世、清谈、无所作为,对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哲学并不是一种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学体系,而是一种生命的智慧,一种对“道”的追寻。老子“道”的学说,就是对宇宙万物的形而上的把握。它的宗旨,不在玄远的空洞世界,而在生活的实践之中。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则是一种达至善治的智慧。虽然老子思想以“玄之又玄”而著称,但其背后的济世情怀,却值得反复体味。老子的哲学是一种大智慧,对于人类一切事务,包括管理在内,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其中,无为而治的思想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无为”,在老子那里意味着“道法自然”,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观点。老子将“道”视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则是“常无为而无不为”,即“道”对于宇宙万物是“侍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就道生成万物、成就万物而言,道是“无不为”的;就道对于万物“不辞”、“不有”而言,道又是“无为”的。从本质上讲,这是“无为”与“无不为”的有机统一。天地万物的生成与存在,皆是“无为也而无不为”的。老子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认为治国安民,要反对“有为而治”,而主张“无为而治”。在他看来,“为无为,则无不治”,“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圣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把“无为”看作圣人“取天下”和“治天下”的手段。老子既反对儒家推行“以德治国”,又反对“以智治国”。指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子;国家混乱,有忠臣。”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同时老子也反对兵家的“以力治国”,反对暴力战争。认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主张“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只有推行无为而治,才能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理想社会。无为无所不为“无为”思想是由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诸侯混乱,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造成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提出了无为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而治”。他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为”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让人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人民就能够安平富足,社会自然能够和谐安稳。“无为”就是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但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老子还曾谈道,“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做不到、不好的。因此,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等待,毫无作为的,而是“为无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为有所不为老子说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并不是说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干,就什么事情也做成了。在老子生活的时代,人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给自足,无需统治者来组织生产和交换,用谁来“为”,一切顺乎自然地进行。而统治者一旦“为”,则是为修建奢华的宫室而催逼苛重的税赋,或是为发动吞并他国战争而拉夫抓丁。这样“为”则百姓遭殃,社会动荡,“无为”则人民闲适、社会安宁。因此,“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是说统治者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无为”追求的是奉献,“无为”的结果,恰恰也成为“有所作为”(有奉献)。不争自有成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唯独最为赞美水。他认为,“不争”是美好“水德”的一个品质。老子曾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里的“不争”,一是指无私,水利养滋润了万物,而又并不从万物那里争取任何利益自己的东西;二是指与世无争,不仅是在被自己滋润了的事物那里不争,面对世间一切,它都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立于不争而无忧,立于不争而有成。”“不争之争”与无为而治(南方日报)刘小青东汉时期,贵人邓绥受到和帝宠爱,皇后阴氏十分嫉妒。但邓绥为人谦恭,性格柔顺,对阴氏十分尊重。与阴氏同时进见和帝,邓绥从不正坐;和帝每次提问,邓绥总是让阴氏先说,从不与阴氏抢话头;每当发现自己的服饰与阴氏相同或相近时,邓绥便立即换掉,绝不与阴氏抢风头。尽管如此,阴氏仍然与人一起施行巫蛊之术,企图置邓绥于死地。鉴于阴氏的专横、阴险与邓绥的谦逊、忍让形成鲜明对照,和帝幽禁了阴氏,并在邓绥称病辞让的情况下坚持将她立为皇后。这个故事,被后代史家公认为“不争之争”的典型范例。这里的“不争之争”,与作为领导方法的“无为而治”在道理上是相通的。这里的“不争”并非真正的“不争”,而是以“不争”为“争”的手段;“无为而治”中的“无为”也并非真正的“无为”,而是以“无为”为“为”的手段。所谓“无为而治”,实质上就是把“有所不为”当作治政的方法和艺术。兵法的开山祖师姜太公说,最高明的政治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道家学说的核心,道家同样把无为而治视为治政的最高境界。至于历代帝王将相,大概没有谁不希望能用最少的心血来建树最大的政绩。只不过实现无为而治,实在需要领导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领导者怎样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呢?从历史经验来看,至少应把握以下五条:1.与民休息,宽容大度。姜太公说,天有经常运行的轨道,老百姓有自己的生活常规。君主如果能够遵守修养生息的规律,天下自然就平安无事了。汉高祖刘邦在建国后遵从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表面上不算勤政,但实际上正是通过让人民修养生息,使农业、工商业等得到了迅速发展。明朝的冯梦龙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宋初的宰相赵普每当收到士大夫之间相互揭发告短的文书,不看一眼便付之一炬,表面上像是不负责任,但实际上正是通过遏制勾心斗角之歪风,维护了当时的“安定团结”。2.顺乎自然,恪守天道。汉文帝的母亲薄姬,当初只是刘邦的一个不起眼的嫔妃。尽管只被刘邦“宠幸”一次便怀上了“龙种”,但她生下儿子后仍然很少与刘邦见面。后来,薄姬不仅因未被刘邦宠爱而使母子免遭吕后囚禁,而且因儿子幸运登基而成了皇太后。这就表明,削尖脑袋钻营即使一时得利也未必是好事,而顺乎自然即使一时失利也未必是坏事。3.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南北朝时期,傅昭一生经历宋、齐、梁三朝,任过州郡属官、地方长官、朝廷命官。当时,朝代走马灯似地更换,官场上混乱无序,危机四伏。傅昭之所以未遭受什么挫折并能保全自己的地位和名声,靠的就是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据史书记载,他居朝廷,无所请谒;居家室,不蓄门生,不结党徒,不交私利。这些无疑是他得以善终并名垂后世的重要原因。4.以正避邪,谨言慎行。西汉后期,政治非常腐败,朝廷日薄西山。是时哀帝宠信高安侯董贤并纳其妹为妃。傅皇后之父傅晏惧怕有一天会出现废立之变,飞来横祸。他的朋友桓谭说:刑罚再严,不能加于无罪之人;邪恶再盛,不能无故加于忠正之身。桓谭告诉他,此时此刻,最重要的是要叮嘱皇后,千万不能以巫医方技等手段与董妃争宠;其次是他自己应遣散门徒,务执谦谨,防止别人借他之势在外胡作非为。否则皇帝抓到把柄,后果将不堪设想。傅晏遵嘱而行。后来,董贤在皇帝的指使下想尽法,包括逮捕傅后之弟审讯,都始终未能找到陷害傅家的借口。5.释疑自保,激流勇退。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如何祛除皇帝的疑心,一直是宦海沉浮的关键所在。楚汉相争期间,率军东征的汉王刘邦,反常地几番派人慰问留守关中的丞相萧何。萧何为了祛除汉王的疑心,便在自己的亲族中挑选出年轻力壮的人,让其押运粮草,前往荥阳从军。如此,萧何才得到了刘邦的信任。在历史上,功成身退也是官场的一条定则。道家始祖老子认为,功成身退,乃天地之道。有许多曾经战功赫赫的英豪,如汉武帝时期的“飞将军”李广,唐朝代国公李靖等,都是因为不服老贪恋功名而不得善终。道家产生的历史背景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乱纷争。在这个混乱的时代,根据周文所建立起来的社会、道德、政治秩序,正在面临崩溃。用以维持这个秩序的周文,成了徒有架子的形式。儒家想藉仁、义来充实这个外在的架子,老子及庄子则认为文、礼、仁、义这些东西都是外在的形式。即使它们能够成就社会秩序,这个秩序也不是一个理想的秩序,在这个不理想的秩序中,人们受到束缚而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及解放。像儒家哲学一样,道家哲学基本上也是一种内圣及成德之学,它最终的关怀是个人的修养以及成为一个有德之人[6]。但是,修道及成德无法脱离社会而完成,而社会如果没有**,它的存在也就发发可危。道家并非政治上的无**主义者,对于什么是理想的政治秩序,道家提出一套想法,这套想法就是“无为而治”这个理论。这个理论与道家内圣及形而上的理论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道家内圣及形而上的理论,最重要的论旨就是叫人顺应自然、顺性而行,而不要刻意。在庄子《刻意篇》中所列举的五种人:山谷之士、平世之士、朝廷之士、江海之士及道引之士,都是刻意而不顺性的人物。这些人违反了自然,因此也非得道之士。庄子认为只有瘪然无极的圣人,才能做到“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这样的人才能顺乎自然而得到自我解放。而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在于它能顺应自然,因而成就万物。所以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老子》第十章)又说:“道法自然。”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可以说是他们的形而上学及内圣之学在政治上的应用。《老子》及《庄子》二书中谈到无为而治的地方很多。

15.4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15.4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说:“能无为而治的,我看就是舜吧?他做了什么呢?就是自己恭恭敬敬,南面而坐而已。”

儒家的无为而治,主要是强调要管住自己,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都在于修身,在于管自己。

但是,由于修身的目的是平天下,所以是以平天下,以示范效应,以“絜(xie)矩之道”,以“模仿率”为标准的修身。

絜矩之道,是《大学》里提出来的,就是我先给大家做个示范,做个样板,立个规矩,定个标准,大家自然会按这个来做,严格要求自己,不是强迫他人,而是影响带动他人。

张居正讲,孔子为什么说无为而治的只有舜呢?因为前面尧给他打下了完美的基础,而手下呢,又有禹、稷、契、皋陶、伯益等一帮贤臣。所以他能无为而治,换个人,换个前提条件,就做不到!

❤️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亲爱的战友们,大家早上好!又到6点半了,我们继续学习论语。按照惯例,我们还是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到的内容。《论语》第15篇“卫灵公篇”的第3章。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这段话是孔子呵斥子路的。呵斥什么呢?

仲由,能真正知道德的人太少了,包括你在内。

孔子为什么这么说呢?

据说是在孔子被围困在陈国的时候,当时没有粮食吃,情况非常危急。孔子依然是该弹琴的弹琴,该读书的读书,纹丝不乱。

而子路他们就没有那么高的修养了,看着吃不上饭,随时面临着危险,沉不住气,就来质问孔子,来发泄情绪。

孔子因此告诉他: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也!关键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品德与修养。

“知德”,要知道什么样的德呢?张居正说,义理之得于心者谓之德。如果你不是真的懂了、透彻了、心里明亮了,实实在在自己身上有了这个德,你就不能体会到其意味之深长和真切。

而事实上呢,任何大人物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们都经历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经历艰难困苦的人,他是不可能有大成就的。

简单的回顾一下昨天的内容之后呢,我们今天再来学习新的一章。这一章非常有意思,就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道家一直最提倡的思想叫无为而治。

那么儒家讲不讲究无为而治呢?如果讲究的话,那到底什么样叫无为而治呢?

我们先来看原文。

论语卫灵公篇的第四章,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简单地翻译过来就是说:“能无为而治的人,我看就是舜吧?他做了什么呢?就是自己恭恭敬敬,南面而坐而已。”

说了两个事情,第一就是能做到无为而治的人太少了,在孔子心目中只有一个人能做到,那就是舜。

他之所以能够做到无为而治,是因为第一是恭己,自己恭恭敬敬;第二是南面,就是他坐在他自己的位置上,做榜样。

用比较大的篇幅来说一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稍早一点的老子提出来的,老子比孔子大一点点。

道家的无为而治是什么呢?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主,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我不需要多做什么,老百姓自己知道该怎么做。

庄子更极端,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天下大乱,都是你们这帮“圣人”折腾出来的!一切自然而然,你管人家干吗!那人,本来就孝敬!你提倡孝敬,还立贞节牌坊,所以大家争相效仿,为了得孝敬这个名,就装,整出一帮伪君子出来。人们是否相爱,是否相敬,是否贞洁,都是天性,用得着你来管吗?

无为而治,如果要仔细深究的话,那里面有很多很多东西需要来探讨,特别是说道家的说法。

咱这里不做太多的深究,还是把重点放在孔子这里面说的无为而治上。

无为而治主要强调的就是关注自己,修身,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也就是儒家的修炼之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如何修身呢?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目的是平天下。所以是以平天下,来做示范效应,以“絜(xie)矩之道”,以“模仿率”为标准的修身。

絜矩之道,是《大学》里提出来的,就是我先给大家做个示范,做个样板,立个规矩,定个标准,大家自然会按这个来做。

就像在酒桌上,有人说:“我先打个样!”他一口喝多少,大家照着这样办,喝多少,这就是絜矩之道,通过行动来影响他人,而不是命令他人。

道家没有什么絜矩之道,你啥都别管就行了,也不用管自己。所以道家的无为而治是真无为,儒家的无为而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是强迫他人,而是影响带动他人。道家和儒家相通吗?王阳明说得最准确,叫“毫厘千里”,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刚才更加清晰地知道什么叫无为而治,以宋朝的例子来举一下。

首先说一下宋仁宗,宋朝最受大家尊敬的一个皇帝。仁这个谥号,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个人他非常的不简单。

他当了皇帝很多年,国家在他治下,可以说是非常好的一个状态。老百姓安居乐业,各个方面都井井有条,宋朝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人文各个方面相当的优秀和出色。

他做了什么呢?他说:我一无所能,只会做皇帝,很多东西他都不去多做。

另外一个人是谁呢?也是宋朝的,靖康耻,创造了一个被俘的记录的宋徽宗。

宋徽宗他除了皇帝干不好,没有他不干的。他的字写得好,他的画画的棒,他是一个园林建筑专家,文学才能不错,写诗、词各方面都不错,结果做了很多事情。

因为他喜欢建筑,所以大家都争着去献❤️花辰纲来取悦他,整个国家被弄得是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最后,外有外敌入侵,内有民间动乱,内焦外困之下,被金国连儿子一块俘虏,在黑龙江坐井观天。

这一段时间我在群里发声比较少,是因为我在看《张居正》,我觉得也是非常的有意思,给大家说一下。

小皇帝万历,万历皇帝❤️朱翊钧,十岁登基,有一年他就找张居正说:老师,我想学诗。

张居正跟他说:学诗不是不可以,但是不能把精力都放在这上。像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他们诗文都不错,但是怎么样呢?国家亡了!

第一现在要做的就是如何当好一个皇帝,把你做皇帝的事来做好。写诗、书法等等,可以是你的爱好,但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上去。❤️他对张居正是发自内心的佩服,张居正一说,他就同意了。接着就把原先准备好了那么多的诗集又还回去了,偶尔的翻一下。

其实这就是一种非常正确的引导方式,不是我们什么都做,而是要做该做的事情。

刘宝楠引用《吕氏春秋》说:“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故善响者不于响,于声;善影者不于影,于形;为天下者不于天下,于身。”

这都是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凡事要知行合一。

这治天下,无为而治,什么也不做?学者可以在课堂上这么讲,那真正坐在治天下的位子上的人,他来学习这一段,他就有不一样的说法,这就是张居正。张居正讲,孔子为什么说无为而治的只有舜呢?因为前面尧给他打下了完美的基础,而手下呢,又有禹、稷、契、皋陶、伯益等一帮贤臣。所以他能无为而治,换个人,换个前提条件,就做不到!

舜怎么当上首领的?这里面尧是做了大量的考察。当时舜已经相当有名气了,说他到哪里,哪里的风化就会好,老百姓都拥护他。

尧就不相信,或者说想去真正的去考察一下他。那怎么考察他的呢?

第一是让他的儿子和大臣去结交舜,从外部来跟他交流,看看这个人言行举止到底怎么样。

另外一个,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同时许配给了舜,以观其内,看看他如何对待家人的。

儿子和大臣都对尧说:和舜交朋友,看这个人真的是不错,确实是如外界所言,不是虚名。

娥皇女英呢,和他朝夕相处在一起,看到这个人,不是外面一套,里面一套,在人面前很谦卑,回到家里边就发脾气,就换了一个面孔,而是内外一致,所以觉得这个人是真君子。

这才把位子禅让给了舜。而舜也不负众望,在那个位置上考虑的都是那个位置上的事,用好了人,做好了表率,那才有了他那个时候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而事实上,我们普通人要想讲究无为而治,是非常的困难的。无为而治绝对不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做那不叫无为,更不可能治。

真正的无为要有为,有为方能无为。有为第一你要先做到榜样,打个样,就是培养人。你培养了一帮能干的人,大家都能够各安其位,正常运转,你才能够做到无为。看起来你好像什么不做,但你把一切都安排妥当了,下面的人各负其责、各安其事,有条不紊正常运行,看起来好像无为一样。

张居正说:“善法舜者,尚于其敬德任贤求之。” 向舜来学习的人,那么就是崇尚他的敬德,任贤。

无为而治是一种高境界,先有为,把各方面都理顺,然后顺了,看起来好像无为,高境界。

千万不要因为道家的一句无为而治,就认为自己可以不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为倒像不为一样好,不该为的不为,该为的为好。

今天就到这里了,到底什么是无为而治,大家知道了吗?那到底是为还是不为呢?怎么为呢?希望大家做认真的思考。

明天继续学习下一章。

15.5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mò)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这一章是什么意思呢?明天早晨我们来继续一起学习和探讨。

无为而治出自哪一句话

《卫灵公》第五章,孔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说:“能够无为而天下得到治理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是如何做的呢?恭敬如一,合于大道,中庸处事,正确无误,尽到自己职责,如此而已。”

“无为而治”出自哪一句话?

不是一句话,而是《道德经》。

释义:

1.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无为而治,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

2.《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

3.道家的"无为而治"的含义,自从《道德经》问世以来,被不断实施。

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出自哪里。

原文:

为学①日益,为道②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③。

【注】

①为学:即世人所谓学习知识。

②道:道德。为道:修道,指减损欲望,使德行更为符合中庸之道。

③无为而无不为:任凭万物自行衍化而不加以干预,便是无不为;若天地不仁,而万物自化。

【译】

求学使知识愈发广博,修道使欲望愈发稀少。使欲望少之又少,至于无所作为的境地。无所作为而无不作为。

【释】

1、大益不益,大得不得。故日有所益,不若日有所损;学有所得,不若学有所失。

2、万般学问,寡欲匡过为首;千秋事业,建道立德当先。

3、作人无甚高远的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的功夫,减除得物累便臻圣境。——《菜根谭》

不为而治的上句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啦,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不为而至什么意思、不为而治的上句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本文链接:https://news1.ljinbo.com/shici/b-w-e-z-d-s-j-b-w-e-z-s-m-y-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