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大全正文

齿为骨之余的上句(如何理解“齿为骨之余”)

admin2023-03-211齿为骨之余的上句

news1.ljinbo.com 小编在本篇文章中要讲解的知识是有关齿为骨之余的上句如何理解“齿为骨之余”的内容,详细请大家根据目录进行查阅。

本文目录一览:

骨之余指的是什么

齿。

完整句子出自《黄帝内经》:“爪为筋之余,齿为骨之余,发为血之余,舌为肉之余。”

意思是指甲、牙齿、头发和舌头也因此被称为人体“四梢”。这“四梢”是我们健康的晴雨

表,它们能基本反映人的健康状况。

牙齿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咀嚼食物,初步对食物进行物理加工。这是牙齿最主要的作用,牙齿是消化食物的第一道关口,咀嚼食物并在口腔中和唾液充分混合,才能使食物通过食道进入胃部,也是食物初步消化的必经过程。

二、对于说话起到很重要的辅助作用。牙齿是发音的重要器官之一,我们经常会用口齿不清来形容一个人发音不清晰,很多音节是需要牙齿开合来进行辅助的。

三、牙齿作为面部重要的器官,还起到协调面部形态的作用。如果牙齿畸形,将很大程度影响美观。

具体保护牙齿的方法主要有:

一、进食特别关键,一定要少吃糖果、富含蔗糖类的食物,尤其是临睡前不要吃糖、不要喝甜牛奶等,可以预防龋齿发生。

二、注意口腔不良习惯的去除,不要咬手指头、不要用牙齿去咬异物,最好不要用舌头老去舔牙齿、用手去掰牙齿等等。

三、经常做叩齿,例如上下牙齿轻轻碰击,早晚各一回。

四、建议长期保持口腔清洁卫生,饭后漱口,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可以将牙齿保护好。

五、应该定期到正规医院的口腔科或者口腔医院,进行检查和口腔牙齿的保健,定期监测,可以将我们的牙齿保护好。

爪为筋之余,发为血之余,齿为骨之余,舌为肉之余。

固肾健养肝...

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

六味地黄丸、逍遥丸、归脾丸等可试用...

看好说明取量服用就行...

齿宜常叩,却病益寿

叩齿,俗称“叩天钟”,是指用上下牙有节奏地反复相互叩击的一种固齿保健法,是我国传统的 养生 之道。古人认为,齿健则身健,身健则长寿。

1.坚固牙齿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齿与骨同出一源;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为肾精所养。持之以恒地叩齿能健肾,可使肾精充盈,则骨髓生化有源,牙齿也就坚固不易松动脱落。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牙齿的牙腔内有由血管等组织构成的牙髓,经常叩齿产生的生理性刺激,可以振动牙髓及牙床,巩固牙齿和牙周组织,促进牙体和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强牙体本身抵抗龋病的能力,使牙齿变的坚硬稳固。

2.健脾益胃

经常叩齿能健齿,可将吃的食物嚼得细碎,既减轻胃的负担,又利于消化和吸收营养。在叩齿的过程中,可促使唾液分泌,唾液中含有碱性物质和黏液蛋白,咽下进入胃内后,可中和部分胃酸,又能形成一层薄膜,附着于胃黏膜上,有效地增强胃黏膜抵御胃酸的腐蚀能力,起到防范胃炎、胃溃疡的作用。

3.健脑醒神

清朝名医尤乘在《寿世青编》中说:“齿为筋骨之余,宜常叩击,使筋骨活动,心神清爽。”肾藏精,精生髓,而脑为髓海。叩齿,可催生唾液以滋养肾精,肾中精气充盈,髓海得养,脑健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当益壮。医学生理学认为,叩齿有调节心脑血流量的作用。牙齿与脑相邻,有节奏叩齿,产生的冲击波传至大脑后,促使脑循环通畅,满足神经细胞对血氧的需求,加强大脑皮质的活化,思维敏捷,反应灵活,有助于预防大脑老化和老年性痴呆。

4.聪耳明目

中医认为,肝藏血,开窍于目;肾藏精,充养于耳。肝血与肾精相互滋生相互转化,肝的疏泄条达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必须依赖肾阴的滋养;肾阴的再生,又须通过肝的疏泄而入藏于肾。而叩齿可增加唾液分泌量,有效的滋养肾精,肾精充足,又可滋生肝血,精血旺盛,则耳聪目明。叩齿时,轻微的震动可兴奋耳部的神经、血管和细胞,对大脑也有轻度的刺激作用,可提高老年人的听力,并对预防耳鸣有一定作用。

5.美容养颜

叩齿可充分活动面肌,促进面部肌肉细胞的代谢,改善面部血液循环,营养肌肤,延缓面部皮肤衰老。尤其是叩齿运动,能有效地推迟腮腺的萎缩,刺激腮腺分泌富含腮腺激素的唾液,这种腮腺激素能增加肌肉、血管、结缔组织、骨骼、软骨和牙齿的活力,尤其能强化血管和皮肤间质、结缔组织的功能,保持皮肤的弹性。

1.叩齿时要全身放松,心静神凝,自然呼吸,轻合双唇。先把下颌骨往前移动,让上下门牙能够咬合住,之后上下齿稍微用力相互叩击数十次;然后再把下颌骨收回,让上下臼齿(大牙)咬合住,再进行上下叩击数十次就可以了。

2.做叩齿运动时要循序渐进,叩齿的次数以及力度要因人而异。刚开始练习叩齿时宜轻叩,每次叩二十几次,速度宜缓慢均匀,适应之后再慢慢增加叩齿次数,进行重叩、轻重交替叩,次数不限,必需持之以恒。

3.叩齿时唾液的分泌量增多,可徐徐咽下。

4.患有牙病的人群不适合练习叩齿运动,以免损伤牙齿和牙周组织。

中医经典格言

导语: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1.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2. 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3. 上燥治气,下燥治血

4. 补肾不如补脾,补脾不如补肾

5. 邪气内陷,当逆流挽舟;津枯便秘,宜增水行舟

6.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7. 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

8. 人身小天地

9.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10. 梦失封金柜,形衰守玉关,鼓呵消积滞,兜礼治伤寒

11. 肺主治节,心主血脉,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肾主水液

12.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

13. 肾者胃之关也

14. 七节之旁,中有小心

15. 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16. 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

17.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18. 胃为五谷之府,胆为中精之府,小肠为受盛之府,大肠为传导之府,膀胱为津液之府,三焦为中渎之府

19.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

20. 头为诸阳之会,四肢为诸阳之本

21.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22.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23. 六腑以通为用

24. 齿为骨之余,发为血之余,爪为筋之余

25. 脾为胃行其津液

26. 八脉丽于肝肾,冲脉丽于阳明

27.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28.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29.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30.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31.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32.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33. 肺为水之上源

34.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35. 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36. 气有余便是火

37. 形寒饮冷则伤肺,饮食劳倦则伤脾

38. 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

39. 胃不和则卧不安

40.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41.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42. 聚于胃,关于肺

43.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44. 久痛入络

45. 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

46. 上工治未病

47. 五脏藏而不泻,六腑泻而不藏

48. 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一身之根

49. 肺朝百脉

50. 肺为娇脏,心为火脏,脾为土脏,肝为刚脏,肾为水火之脏

51. 脏寒生满病

52.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53. 气伤痛,形伤肿

54. 怪病多痰

55. 治痿独取阳明

56.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57. 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58. 小儿纯阳、稚阴之体,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59. 多诊识脉,屡用达药

60. 临病人问所便

61. 至虚有盛候,大实有赢状

62. 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63.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64.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65. 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66. 肥人多痰,瘦人多火

67. 热深厥深,热微厥微

68.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腆胀

69. 尝贵后贱名日脱营,尝富后贫名目失精

70. 肝为女子先天

71. 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72.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73.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74.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75. 治病必求于本

76.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77.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78.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79. 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荃

80. 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

81.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檠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82. 气乱于卫,血逆于经

83. 脾胃虚则阴火升

84. 亢则害,承乃制

85. 金实不鸣,金破不鸣

86. 二阳之病发心脾

87. 肺热叶焦,发为痿躄

88.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89.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90. 诸病在脏,当随其所得而攻之

91. 气化则精生,味和则形长。

92. 甘温除大热

93.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94.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95. 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96.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

97. 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则亡

98. 脓成决以刀针

99. 喉痈应放脓,喉痹当刺血,喉风倒其痰,喉蛾烙其核

100. 疮疡初起宜消,脓成宜托,溃后宜补

综上就是 news1.ljinbo.com 小编关于齿为骨之余的上句知识的个人见解,如果能够提供给您解决如何理解“齿为骨之余”问题时的帮助,您可以在评论区留言点赞哟。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本文链接:https://news1.ljinbo.com/shici/c-w-g-z-y-d-s-j-r-h-l-j-c-w-g-z-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