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大全正文

错在臣工的上句(错在古代的意思)

admin2023-03-221错在臣工的上句

锦博文学网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是有关错在臣工的上句的相关知识,希望对于大学学习错在古代的意思的过程中有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臣工什么意思

臣工的意思为群臣百官。

一、读音:chén gōng。

二、详细释义:

1、群臣百官。《诗·周颂·臣工》:“嗟嗟臣工,敬尔在公。”

2、毛传:“工,官也。”郑玄笺:“臣谓诸侯也。”

3、宋叶适《上光宗皇帝札子》:“臣伏覩寿皇圣帝在位二十八年,英武刚健,勤劳恭俭,整厉臣工,变移风俗。”

4、清刘大櫆《<吴青然诗集>序》:“萃九州之众,积四年之久,内外臣工,共所推荐得二百人。”

5、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议者归咎于臣工抚驭无方,以致酿成巨变,固也。”

三、造句:

1、之选下弓旌之招,收酷吏之威,布维新之化,方与二三臣工洗心涤虑以联泰交而不意君臣相遇之。

2、各位臣工,皇子年纪尚幼,父皇龙驭上宾只需按照章程办事即可,登基大典能省则省。

3、铁券是中国皇权政治的产物,它是帝王赐予臣工免罪免死的一种凭证。

4、赢栝算是赢氏部族后起之秀,一直追随赢任好左右,参加过城濮之战,还曾救过赢任好的命,也正因为如此,为人心高气傲,更不把一般外姓臣工放在眼里。

5、在延文武大小臣工,兹因张昌宗、易之两人谋为不轨张某奉太子之命,率同李多祚等人将昌宗斩首。

诗经 维清

《诗经:维清》

维清缉熙,文王之典。

肇禋,迄用有成,

维周之祯。

注释:

1、维:语助词。

2、典:法。

3、肇:开始。禋:祭天。

4、迄:至。

5、祯:吉祥。

译文:

多么清明又是多么荣光,

因为文王有着征伐良方。

自从开始出师祭天,

至今成功全靠师法文王,

真是我周王朝大吉大祥。

赏析:

这是《经》中最简短的篇章之一。作为一首与《国风》一类抒情诗意境迥然不同的《颂》诗,光看原诗十八字的文本,对诗意的理解肯定不会太深,这就有必要通过阅读一些距原诗创作时代相对比较近的汉代学者的阐说以及朴学鼎盛时期的清代学者的考证来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按《毛诗序》云:《维清》,奏象舞也。郑笺云:《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武王制焉。蔡邕《独断》云:《维清》一章五句,奏《象武(武、舞古通)》之所歌也。董仲舒《春秋繁露》云:武王受命作《象乐》,继文以奉天。汉儒之说如此。清陈奂《诗毛氏传疏》考云:《象》,文王乐,象文王之武功曰《象》,象武王之武功曰《武》。《象》有舞,故云《象舞》。胡承珙《(毛诗)后笺》云:郑谓武王所制者,武王之作象舞,其时似但有舞耳。考古人制乐,声容固宜兼备,然亦有徒歌徒舞者,《三百篇》皆可歌,不必皆有舞。则武王制象舞时,殆未必有诗。成王、周公乃作《维清》以为《象舞》之节,歌以奏之。案胡氏说诗周公作,是矣。襄二十九年《左传》,吴公子札观周乐,见舞《象》箾《南》龠者,此《象》谓舞,不谓诗也。《礼记-文王世子、明堂位、祭统、仲尼燕居》,皆言下管《象》,此《象》谓诗,不谓舞也。制《象舞》在武王时,周公乃作《维清》,以节下管之乐,故《维清》亦名《象》。据此,可知《维清》一诗文句虽简单,但在《周颂》中地位却较重要:它是歌颂文王武功的祭祀乐舞的歌辞,通过模仿(所谓象)其外在的征战姿态来表现其内在的武烈精神。按《雅》、《颂》之诗,称扬文王多以文德,赞美其武功,那就显得意义非同一般了。

诗首句感叹当时天下清平光明,无败乱秽浊之政,次句道出这一局面的形成,正是因为文王有征伐的良法。据《尚书大传》等记载,文王七年五伐,击破或消灭了邘、密须、畎夷、耆、崇,翦除了商纣的枝党,为武王克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武王沿用文王之法而得天下,推本溯源,自然对文王之典无限尊崇。下面第三句肇禋,郑笺解为:文王受命,始祭天而枝伐也。枝伐,即讨伐纣的枝党(如崇国)以削弱其势力。郑说有《尚书中候》、《春秋繁露》等书证,肇禋即始创出师祭天之典,自确凿无疑。《大雅-皇矣》叙文王伐崇,有是类是祃之句,类是出师前祭天,祃是在出征之地祭天,与此篇的肇禋也是一回事,可以彼此互证。最后两句,迄用有成直承肇禋,表明文王造此征伐之法,至今用之而有成功(郑笺);又以用字带出用文王之法,暗应文王之典。维周之祯则与第一句维清缉熙首尾呼应,用虚字维引出赞叹感慨之辞,再次强调征伐之法,乃周家得天下之吉祥(同上)。作者这样的文字处理,未必是刻意为之,而在结构上自有回环吞吐的天然妙趣。戴震《诗经补注》谓其辞弥少而意旨极深远,对此诗小而巧的结构却有着较大的语义容量深有会心。

这样的一首古诗,因其内容感情距当代读者的生活过于遥远,在接受过程中要产生审美快感,是比较困难的,但通过上文的分析,当能使读者对此诗有比较确切的理解。如果此诗的乐舞能够复原,那么,欣赏这一武舞,观看一下打扮成周文王之师的舞蹈家表演攻战之状,感受一下其武烈精神,应是一大艺术享受。

诗经 维天之命

《诗经:维天之命》

维天之命,于穆不已。

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

假以溢我,我其收之。

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

注释:

1、维:语助词。

2、於:叹词,表示赞美。穆:庄严粹美。

3、不:借为丕,大。

4、假:通嘉,美好。溢:马瑞辰《毛传笺通释》:《尔雅-释诂》:溢、慎、谧,静也。诗言溢我,即慎我也,慎我即静我也,静我即安我。

5、骏惠:郑笺训为大顺,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惠,顺也;骏当为驯之假借,驯亦顺也。骏惠二字平列,皆为顺。

6、曾孙:孙以下后代均称曾孙。郑笺:曾,犹重也。笃:指笃行,行事一心一意。笃,厚。,两段歌词,结尾处以咏叹作副歌。这种形式,在当代歌曲中,也还是很常见的。

译文:

是那上天天命所归,

多么庄严啊没有止息。

多么庄严啊光辉显耀,

文王的品德纯正无比。

美好的东西让我安宁,

我接受恩惠自当牢记。

顺着我文王路线方针,

后代执行一心一意。

赏析:

《维天之命》是《周颂》的第二篇,无韵,篇幅不长,充满了恭敬之意、颂扬之辞。诗为祭祀周文王之作(《毛诗序》所谓大平告文王也),因文本中有文王之德之纯、骏惠我文王等句可证,古今并无异议,但对成诗之时,则汉儒、清儒之说有分歧。郑玄笺云:告大平者,居摄五年之末也。文王受命,不卒而崩,今天下太平,故承其意而告之,明六年制礼作乐。他认为此诗作于周公摄政五年之冬。而陈奂《诗毛氏传疏》则云:《书-雒诰》大传云: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维天之命》,制礼也;《维清》,作乐也;《烈文》,致政也。三诗类列,正与大传节次合。然则《维天之命》当作于六年之末矣。《雒诰》周公曰: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咸秩无文。郑注云:周公制礼乐既成,不使成王即用周礼,仍令用殷礼者,欲待明年即政,告神受职,然后班行周礼,班讫始得用周礼,故告神且用殷礼也。郑谓周礼行于七年致政之后,是也。而笺以告太平为礼未成时,在居摄五年之末,则未是。诗云:我其收之。又云:曾孙笃之。自在制礼后语矣。据他考证,郑玄之说有误,此诗当作于周公居摄六年之末,即公元前1110年。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认为陈奂之说较郑笺为有据也,兹从其说。

此诗内容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四句说文王上应天命,品德纯美;后一部分四句说文王德业泽被后代,后代当遵其遗教,发扬光大。读者稍加注意,便会发现前后两部分在结构上有所不同。前一部分有一个逆挽,也就是说,今传文句将原该是维天之命,於穆不已;文王之德之纯,於乎不显的平行结构在句子的排列组合上作了小小的变化。语义丝毫未变,但效果却很不一样,两个於字的叠合,更显出叹美庄敬之意。而后一部分没有用感叹词,作者便任句式按正常逻辑排列,平铺直叙,波澜不惊,在唱出重音赞颂文王之后,以轻声顺势自然收束,表示出顺应文王之遗教便是对文王最好的告慰,这样一种真心诚意的对天祈愿与自我告诫。

从诗的句式看,此诗中第四句文王之德之纯与第七句骏惠我文王完全可以压缩成文王德纯、骏惠文王这样的句式,如此则八句均为四言,整齐划一。《周颂》中不是没有这样纯用四言句的诗章,如《臣工》、《噫嘻》等即是。因为《周颂》中多无韵之诗,可能会有人将这种句式参差与匀整的不同与有无韵脚联系起来,以为有韵之诗句式以匀整为尚,无韵之诗句式以参差为尚;这样看的话未免太绝对,上举《臣工》、《噫嘻》等无韵(江永《古韵标准》谓《臣工》韵不分明,语尚含糊)之诗也是齐言句式,就很难以此解释之。笔者以为《颂》诗的句式参差与否,除了语言表达上的需要外,恐怕更多的是合乐的需要。据郑觐文《中国音乐史》说:《颂》律与《雅》律之配置不同,《雅》为周旋律,《颂》为交旋律。而阮元《释颂》强调《颂》之舞容而谓其全为舞诗。据此,则《颂》诗的音乐大约因切合舞蹈的需要而旋律变化多一些,句式参差与匀整正反映出其旋律的差异。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笔者不敢妄断,谨以之求质于治中国古代音乐史者。

至于说此诗的内容,实在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颂扬文王德配上天,对其美德顶礼膜拜,正是周公摄政制礼,确定祭祀文王的规格仪轨之后,创作祭舞祭歌的必然主题。而因其言词古直,情意朴素,尚无矫揉造作之弊,令人读来并不致于像读后世千篇一律的祭祀歌辞那样产生反感。

王国维诗词

王国维诗词

1、《蝶恋花》

谁道人间秋已尽,衰柳毵毵,尚弄鹅黄影。

落日疎林光炯炯,不辞立尽西楼暝。

万点栖鸦浑未定,潋滟金波,又幂青松顶。

何处江南无此景,只愁没个闲人领。

2、《鹧鸪天》

列炬归来酒未醒,六街人静马蹄轻。

月中薄雾慢慢白,桥外渔灯点点青。

从醉里,忆平生,可怜心事太峥嵘。

更看此夜西楼梦,摘得星辰满袖行。

3、《点绛唇》

万顷蓬壶,梦中昨夜扁舟去。

萦回岛屿,中有舟行路。

波上楼台,波底层层俯。

何人在?断崖如锯,不见停桡处。

4、《点绛唇》

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

数峰着雨,相对青无语。

岭上金光,岭下苍烟冱。

人间曙,疎林平楚,历历来时路。

5、《踏莎行》

绝顶无云,昨宵春雨,我来此地闻天语。

疏钟暝直乱峰回,孤僧晓度寒溪去。

是处青山,前生俦侣,招邀尽人间庭户。

朝朝含笑复含颦,人间相媚争如许。

6、《好事近》

愁展翠罗衾,半是余温半泪。

不辨坠欢新恨,是人间滋味。

几年相守郁金堂,草草浑闲事。

独向西风林下,望红尘一骑。

7、《采桑子》

高城鼓动兰釭炧,睡也还醒,

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

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8、《西河》

垂柳里,兰舟当日曾系。

千帆过尽,只伊人不随书至。

怪管道着我侬心,一般思妇游子。

昨宵梦,分明记:几回飞度烟水。

西风水断伴灯花,摇摇欲坠。

宵深待到凤凰山,声声啼鴂催起。

锦书宛在怀袖底。

人迢迢、紫塞千里,算是不曾相忆。

倘有情、早合归来,休寄一纸无聊相思字!

9、《摸鱼儿》

问断肠江南江北,年时如许春色。

碧阑干外无边柳,无落迟迟红日。

长堤直,又道是、连朝塞雨送行客,烟笼数驿。

剩今日天涯,衰条折尽,月罗晓风急。

金城路,多少人间行役?

当年风度曾识。

北征司马今头白,唯有攀条战臆。

都狼藉,君不见、舞衣寸寸填沟洫。

细腰谁惜?算只有多情,昏鸦点点,攒向断枝立。

10、《好事近》

夜起倚危楼,楼角玉绳低亚,

唯有月明霜冷,浸万家鸳瓦。

人间何苦又悲秋,正是伤春罢。

却向春风亭畔,数梧桐叶下。

11、《如梦令》

点滴空阶疎雨,迢递严城更鼓。

睡浅梦初成,又被东风吹去。

无据,无据,斜汉垂垂欲曙。

12、《浣溪沙》

路转峰回出画堂,一山枫叶被残阳,看来浑未似秋光。

隔座听歌人似玉,六街归骑月如霜,客中行乐只寻常。

13、《临江仙》

过眼韶华何处也,萧萧又是秋声。

极天衰草暮云平,斜阳漏处,一塔枕孤城。

独立荒寒谁语,蓦回头宫阙狰狞。

红墙隔雾未分明,依依残照,独拥最高层。

14、《浣溪沙》

草偃云低渐合围,琱弓声急马如飞,笑呼从骑载禽归。

万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那能白首下书帷!

15、《浣溪沙》

霜露千秋木叶丹,远山如在有无间,经秋何事亦孱颜?

且向田家拚泥饮,聊从卜肆憇征鞍,只应游戏在尘寰。

16、《浣溪沙》

昨夜新看北固山,今朝又上广陵船,金焦在眼苦难攀。

猛雨自随汀雁落,湿云常与暮鸦寒,人天相对作愁颜。

17、《青玉案》

江南秋色垂垂暮,算幽事,浑无数。

日日沧浪亭畔路。西风林下,夕阳水际,独自寻诗去。

可怜愁与闲俱赴,待把尘劳截愁住。

灯影幢幢天欲曙。

闲中心事,忙中情味,并入西楼雨。

18、《阮郎归》

女贞花白糙米力,江南梅雨时。

阴阴帘幕万家垂,穿帘双燕飞。

朱阁外,碧窗西,行人一舸归。

清溪转处柳阴低,当窗人画眉。

19、《浣溪沙》

天末同云黯四垂,失行孤雁逆风飞,

江南寥落尔安归?

陌上挟丸公子笑,座中调醢丽人嬉,

今宵欢宴胜平时。

20、《满庭芳》

水抱孤城,云开远戍,垂柳点点栖鸦。

晚潮初落,残日漾平沙。白鸟悠悠自去,

汀州外,无限蒹葭。

西风起,飞花如雪,冉冉去斜帆。

天涯,还忆旧;香尘随马,明月窥车。

渐秋风镜里,暗换年华。纵使长条无恙,

冲来处,攀折堪嗟。

人何许?朱楼一角,寂寞倚残霞。

沉醉东风·维扬怀古

锦帆落天涯那答,玉箫寒、江上谁家?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梦儿中一度繁华,满耳涛声起暮笳,再不见看花驻马。

赏析

此曲写作者在维扬(今属江苏扬州)抒发的抚今追昔之感慨。首句“锦帆落天涯那答”是化用前人诗句,意为游船已落到天涯那边,旧王朝已消亡。那答,那边。次句“玉箫寒、江上谁家?”中,“寒”字用得十分传神,运用通感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听到箫声后的悲凉心情。这支小令着重表现维扬的今昔不同。昔日的维扬歌舞升平,兴盛繁华;今日的维扬一片破败景象,耳边充斥悲笳。全曲抒发了作者对昔盛今衰(沧桑之感、兴亡之感、江山易主)的伤感。

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 唯美诗经句子 。

雍正 史上最勤政的皇帝

雍正  史上最勤政的皇帝

封建皇帝再牛也最好别去得罪那些写史的,否则这些人凭着个人的好恶,心眼一动鼻子一歪,说不定给你戴上多少帽子帮你留下多少骂名。雍正就是一个例子,亘古未有那样勤勉的一个皇上,愣是说成弑父逐母改诏篡位杀兄屠弟酗酒狡诈诛忠任佞的一个阴险毒辣之人,围绕他的死也给搞得迷雾重重扑朔迷离,让看家摸不着头脑,寻不到庐山真面目。史上有名的“康干盛世”,他夹在中间老黄牛一样耕耘了十三年,史学家居然可以做到无视他的存在,从康熙直接飞度到干隆,说起来,愣是没他什么事,令人诧异。

这历史绝对不是这回事。康熙晚年国库中仅有家底700万两银,堂堂大清帝国,竟是一副空架子。经过雍正励精图治,骤增到5000万两,这正是雍正“振数百年之颓风”,整饬吏治的成果。而奠定“康干盛世”真正经济基础的,起到承上启下中间最核心的关键人物自然是雍正。我们从凝聚着雍正大量心血的谕批中可见全貌。

奏折是清代特有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一种机密文书,皇帝亲自朱笔批示后发回呈奏者执行。这是一套严密的行政指令传达制度,始于康熙二十年前后,当时总共才有137名亲信官员有此资格,所奏内容十分局限,因而没有形成严格的奏折制度。雍正朝,扩大范围,有资格写奏折的官员达1200以上,所奏之事无所不具。雍正在位期间共处置各种题本192000余件,平均每年达14700件,亲自朱批41600多件奏折,有的批语,竟1000多字,比奏折本身内容还要多。他在奏折中所写下的批语字数达1000多万字。他几乎每天都劳作到深夜,( )一年只有在他生日那天才休息,可谓日理万机。他曾说:“各省文武官员之奏折,一日之间,尝至二三十件,多或至五六十件不等,皆朕亲自览阅批发,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襄于左右。”雍正把他批阅过的奏折选择一部分编成《雍正朱批谕旨》,装订的线装本足有半米厚,收录奏折7000余件,这是一代勤勉之王勤于政务的真实记录。纵观整个历史长河,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到康熙这些君主,勤勉这方面没有一人能和雍正PK。

山东兖州知府吴关杰奉到一道谕旨,令他为政勤慎实心任事。吴把皇上的谕旨奉为至宝,找工匠把谕训刻在府衙大堂的屏门上。他请皇上命令各省一律刊刻谕旨,使圣旨高悬。雍正对这等刻意奉承之徒批道:“你本不是什么超群之才,料理好你份内的事就足可以了。此等迎合之举皆不必,此等多事朕皆不喜。”广东巡抚年希尧奉到雍正一道口传谕令,年希尧写折子奏谢说,皇上所颁谕旨不仅周详备至,而且料事如神。雍正看后批道:“写来套话,何常有一句你心里话。”福建学政黄之隽写折子称颂“皇恩浩荡”。雍正回批:“凡百只务实行,不在文字语言。颂圣具文,朕实厌览。”

湖广总督杨宗仁兴办社仓等事上折,雍正朱批:“各省风俗民情不一,如何一样行得来?总在尔等实心任事,相机而行。”给湖北巡抚马会伯的朱批中说:“朕凡所谕,皆因人因事,权宜而发。臣工不可随朕一时谕他人之谕,来惑自己主见”。巡视台湾的监察御史索琳上折说:台湾地方官兵严加操练,可保海疆万载升平。雍正警告说:“凡事最重要的是务实,不欺不隐才算良吏。粉饰、迎合、颂赞、套文陋习,万不可法”。

广东新宁县产有两株一茎两穗的稻谷,海关监督毛克明专折呈报,雍正批评他:“朕屡有谕旨,凡是嘉禾瑞谷,既不必进呈,也不用奏报,你为何专务此等虚而不实之事?”对主管河南山东河道的总督朱藻这样谕训:“地方上一点小事,何用如此夸张。你的奏报往往是虚浮不实,朕甚不取,一处不实,则事事难以为信也”。

河南巡抚石文焯奏报说,全省各州县的蝗虫灾害已扑灭十之八九。雍正通过查问察觉到奏报不实,遂严厉地批评说:“你不是在欺骗皇上,就是你本人被下属欺骗了。”这个石文焯调任甘肃巡抚之后,依旧故伎重施。雍正四年甘肃大旱,一场小雨后,石文焯赶紧奏报已是丰收在望。雍正看了很不耐烦,挥笔批道:“经此一旱,何得可望丰收?似此粉饰之言,朕实厌观。”

陕西巡抚马尔泰奏报说风调雨顺是仰赖皇上洪福。雍正用朱笔在“洪福”二字旁画线,批道:“仰赖洪福,这类套话实在没味。朕已再三告诫内外百官不要做迎合虚文,已是口干舌燥了,你竟仍务此道,难道没长耳目吗?”刘应鼎升任四川布政使后写折子谢恩,说见识短浅。雍正批道:“似此心口相违之空文,朕实厌而恶之。”陕西降雪,巡抚武格没有及时奏报。当皇帝追问时,武格回奏说“臣等愚昧,实难辞咎。”雍正用朱笔将“愚昧”二字划去,十分恼怒:“朕深恶此等虚诈俗谈。若把你这个愚昧之人用为封疆大臣,那么朕的愚昧又怎样讲?还是诚实一些好,这样的空文再也不要有了。”

福建巡抚黄国材在奏折内表示要“实力奉行”,雍正在这四字旁批道:“全在此四字”。雍正在给江苏巡抚张楷的一条朱谕中写到:“为官者要有所作为,‘惟以实心行实政,重公忘私,将国事如身事办理”。朝庭在全国各州县设立“讲约所”,每月初一召集农民宣讲《圣谕广训》。河南山东两省总督田文镜据实陈奏不同意见,说农事繁忙,按月宣讲实在有所不能,他建议在农闲时酌情召民宣讲。他对皇帝已经批准的事说了“不”。雍正挥笔批道:“此奏可嘉处不胜批谕。”

尽管雍正器重田文境,但因其奏折频繁而责他:“你差人奏折太勤了,何必费此无益盘缠,况朕日理万机,亦觉烦索。”雍正给宁夏道员鄂昌的朱批中明确批示:“遇有应该呈报的事情,就是在一个月内上奏几次也是应该的;如果没有什么可奏报的,哪怕是几年没有折子送来,朕也不会怪罪你的。”主管漕粮运输事务的总督张大有希望朝廷准许用驿站马匹奏报漕运事务。雍正答复:“若有要紧奏折,可乘驿马送来;一般寻常的奏报,像某船经过某闸之类,不但不应当骑驿马,而且可以免去不奏。”广东巡抚年希尧具呈三件折子,雍正看后发现,折内所谈之事早就曾经上报各部了,遂批道:“已经报到部里的事,又何必多此一奏,是不是你广东省内没事可报而又非找事上奏才好,这么远的路途,专门派人送来这等无用奏折,不知你用心何在?”

贵州巡抚石礼哈奏请陛见,希望当面奏报地方事务,聆听训旨,雍正批示:“道路甚远,不必无益之往来。便再来陛见,亦不过朕批来之旨教勉你耳。若能实力遵行,胜来陛见十次也。”广东布政使甘汝来奏请陛见,雍正简直要急了说:“所奏实属无知,‘朕指示汝莫务虚名,莫务小惠’,‘实力实心,勇往办事’,此类谕旨已是多次,你不实力遵行,而总是请求觐见图虚荣,如此来往万余里,旷职奔走道途,实不解汝是何意。”

对没有确切把握的事情,雍正常常让熟悉情况的地方官员讨论决定。两广总督孔毓珣就田地使用问题具呈奏折向皇上请旨,雍正在折子上写到:“朕不洞知地方情形,难以悬谕。”岳钟琪统兵讨伐叛乱的准噶尔部就如何进军用兵等问题请示皇上,雍正严厉批评他说:“朕在数千里之外,怎知道当地具体情况,这都是你大将军因时因地酌情办理之事,朕怎么可能神机妙算、给你下命令呢?”

云贵总督鄂尔泰对不完全适合本地情况的谕旨敢于变通执行,提出不同意见,雍正称赞他说:“鄂尔泰是为国家做官。”而云南巡抚沈廷正则一味迎合谕旨,雍正严厉斥责他:“沈廷正乃为沈廷正做官。”

雍正曾任命一个叫周英的人到 *** 统领军队,后来发现这个人平庸浮躁,便很坦率地对大臣说:“此事用此人大错了,这实在是朕的过错。”浙江有个叫王钧的道员要捐四万两银子修筑西湖工程。雍正批示:“让他捐,他若是不捐,朕便不会轻易地放过他,他这些年做官的名声太差了,让他出钱消灾好了。”当雍正发现自己张冠李戴后,作了世人难以想到的批示:“岂有此理,朕大错了!朕错记名字,王钧做官名声好得很,把他当成马钟华了。朕的过错,惭愧,惭愧。”

雍正的朱批绝不是都这样盛气凌人的口吻。有许多奏折他体谅宽宥令人感动。青海平定之后,雍正给年羹尧的折子批复说:“尔之真情朕实鉴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台湾总兵蓝延珍因自己名字犯讳上奏改讳,雍正朱批,“不必。你的名字朕甚喜欢。”年羹尧倒台后,孔毓因为年办过事怕受牵连而上折请罪。雍正批复:“此等小过,朕岂有不凉之理?朕不怪尔也。年的罪过是皆朕识人不明,误宠匪人。朕自引咎不暇,何颜累及无辜也?”

雍正还常常在臣工请安的折子上批复一句:“朕安。卿好吗?”“朕躬甚安好,你好吗?”有的批复让你都不敢相信这是九五至尊皇上说的。“李枝英真不是个人。大笑话,大笑话。”“该!该!该!该!”“传口谕给他,朕笑的了不得,真武夫也。”“好事好事。读此奏书之后而不高兴嘉奖的,除非不是皇帝。”也有发牢骚的,“朕之愤懑气郁,其苦亦不可言语形容也,奈何。”“朕之苦衷何待言喻。”雍正在古代帝王中虽不能说是圣君,但他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表现地更为淋漓尽致。

“在中国章奏制度史上,雍正一朝是最为多姿多彩的时代,而帝王对朱批运用的巧妙和有效,雍正做到了前无古人。”读雍正谕批,读出了一个真正的雍正,了解了一个真正的雍正。

清史学者孟森赞誉:“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又说“其英明勤奋,实为人所难及。”“雍正一朝无官不清。”这样说太绝对,也无法令人信服,却是对雍正治国一种由衷地评价。

看雍正谕批的折子,纵观雍正执掌朝政的十三年,可以说,他是以务实精神治天下的。“自古圣贤为治,皆尚实政,最恶虚名。”雍正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充分体现了他务实的思想。雍正深谙“上行下效”这句古话,他的一生一直以身作则振作朝纲,呕心沥血继往开来。这不仅在清朝十帝中首屈一指,就是在古代二百多位皇帝里也是首当其冲。雍正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一扫颓风,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他这种安邦治国务实求真的精神,为干隆初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康干盛世”虽无“雍”字,但绝不能无视雍正实实在在存在的独特作用,非常贡献,雍正才实为盛世的缔造者。由是可以说,“康干盛世”绝对要说成“康雍干盛世”才公正。

——《大清的角落》(电子工业出版社)

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是谁

雍正应该是最勤政的皇帝吧。

康熙晚年国库中仅有家底700万两银子,堂堂大清帝国,竟是一副空架子。经过雍正励精图治,骤增到5000万两,这正是雍正"振数百年之颓风",整饬吏治的成果。而奠定"康乾盛世"真正经济基础,承上启下、最核心的人物自然是雍正。我们从凝聚着雍正大量心血的谕批中可见全貌。

奏折是清代的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一种机密文书,皇帝亲自朱笔批示后发回呈奏者执行。这是一套严密的行政指令传达制度,始于康熙二十年前后,当时总共才有137名亲信官员有此资格,所奏内容十分局限,因而没有形成严格的奏折制度。雍正朝,扩大范围,有资格写奏折的官员达1200人以上,所奏之事无所不具。雍正在位期间共处置各种题本192000余件,平均每年达14700件,亲自朱批41600多件奏折,有的批语,竟1000多字,比奏折本身内容还要多。他在奏折中所写下的批语字数达1000多万字。他几乎每天都劳作到深夜,一年只有在他生日那天才休息,可谓日理万机。他曾说:"各省文武官员之奏折,一日之间,尝至二三十件,多或至五六十件不等,皆朕亲自览阅批发,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襄于左右。"雍正把他批阅过的奏折选择一部分编成《雍正朱批谕旨》,装订成线装本足有半米厚,收录奏折7000余件,这是一代帝王勤于政务的真实记录。纵观整个历史长河,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到康熙这些君主,勤勉这方面没有一人能和雍正PK。

山东兖州知府吴关杰奉到一道谕旨,令他为政勤慎、实心任事。吴把皇上的谕旨奉为至宝,找工匠把谕训刻在府衙大堂的屏门上。他请皇上命令各省一律刊刻谕旨,使圣旨高悬。雍正对这等刻意奉承之徒批道:"你本不是什么超群之才,料理好你份内的事就足可以了。此等迎合之举皆不必,此等多事朕皆不喜。"广东巡抚年希尧奉到雍正一道口传谕令,年希尧写折子奏谢说,皇上所颁谕旨不仅周详备至,而且料事如神。雍正看后批道:"写来套话,何尝有一句你心里话。"福建学政黄之隽写折子称颂"皇恩浩荡"。雍正回批:"凡百只务实行,不在文字语言。颂圣具文,朕实厌览。"

湖广总督杨宗仁兴办社仓等事上折,雍正朱批:"各省风俗民情不一,如何一样行得来?总在尔等实心任事,相机而行。"给湖北巡抚马会伯的朱批中说:"朕凡所谕,皆因人因事,权宜而发。臣工不可随朕一时谕他人之谕,来惑自己主见"。巡视台湾的监察御史索琳上折说:台湾地方官兵严加操练,可保海疆万载升平。雍正警告说:"凡事最重要的是务实,不欺不隐才算良吏。粉饰、迎合、颂赞、套文陋习,万不可法。"

广东新宁县产有两株一茎两穗的稻谷,海关监督毛克明专折呈报,雍正批评他:"朕屡有谕旨,凡是嘉禾瑞谷,既不必进呈,也不用奏报,你为何专务此等虚而不实之事?"对主管河南山东河道的总督朱藻这样谕训:"地方上一点小事,何用如此夸张。你的奏报往往是虚浮不实,朕甚不取,一处不实,则事事难以为信也。"

河南巡抚石文焯奏报说,全省各州县的蝗虫灾害已扑灭十之八九。雍正通过查问察觉到奏报不实,遂严厉地批评说:"你不是在欺骗皇上,就是你本人被下属欺骗了。"这个石文焯调任甘肃巡抚之后,依旧故伎重施。雍正四年甘肃大旱,一场小雨后,石文焯赶紧奏报已是丰收在望。雍正看了很不耐烦,挥笔批道:"经此一旱,何得可望丰收?似此粉饰之言,朕实厌观。"

陕西巡抚马尔泰奏报说风调雨顺是仰赖皇上洪福。雍正用朱笔在"洪福"二字旁画线,批道:"仰赖洪福,这类套话实在没味。朕已再三告诫内外百官不要做迎合虚文,已是口干舌燥了,你竟仍务此道,难道没长耳目吗?"刘应鼎升任四川布政使后写折子谢恩,说见识短浅。雍正批道:"似此心口相违之空文,朕实厌而恶之。"陕西降雪,巡抚武格没有及时奏报。当皇帝追问时,武格回奏说"臣等愚昧,实难辞咎。"雍正用朱笔将"愚昧"二字划去,十分恼怒:"朕深恶此等虚诈俗谈。若把你这个愚昧之人用为封疆大臣,那么朕的愚昧又怎样讲?还是诚实一些好,这样的空文再也不要有了。"

福建巡抚黄国材在奏折内表示要"实力奉行",雍正在这四字旁批道:"全在此四字。"雍正在给江苏巡抚张楷的一条朱谕中写到:"为官者要有所作为,'惟以实心行实政,重公忘私,将国事如身事办理。"朝庭在全国各州县设立"讲约所",每月初一召集农民宣讲《圣谕广训》。河南山东两省总督田文镜据实陈奏不同意见,说农事繁忙,按月宣讲实在有所不能,他建议在农闲时酌情召民宣讲。他对皇帝已经批准的事说了"不。"雍正挥笔批道:"此奏可嘉处不胜批谕。"

尽管雍正器重田文镜,但因其奏折频繁而责他:"你差人奏折太勤了,何必费此无益盘缠,况朕日理万机,亦觉烦索。"雍正给宁夏道员鄂昌的朱批中明确批示:"遇有应该呈报的事情,就是在一个月内上奏几次也是应该的;如果没有什么可奏报的,哪怕是几年没有折子送来,朕也不会怪罪你的。"主管漕粮运输事务的总督张大有希望朝廷准许用驿站马匹奏报漕运事务。雍正答复:"若有要紧奏折,可乘驿马送来;一般寻常的奏报,像某船经过某闸之类,不但不应当骑驿马,而且可以免去不奏。"广东巡抚年希尧具呈三件折子,雍正看后发现,折内所谈之事早就曾经上报各部了,遂批道:"已经报到部里的事,又何必多此一奏,是不是你广东省内没事可报而又非找事上奏才好,这么远的路途,专门派人送来这等无用奏折,不知你用心何在?"

贵州巡抚石礼哈奏请陛见,希望当面奏报地方事务,聆听训旨,雍正批示:"道路甚远,不必无益之往来。便再来陛见,亦不过朕批来之旨教勉你耳。若能实力遵行,胜来陛见十次也。"广东布政使甘汝来奏请陛见,雍正简直要急了说:"所奏实属无知,'朕指示汝莫务虚名,莫务小惠','实力实心,勇往办事',此类谕旨已是多次,你不实力遵行,而总是请求觐见图虚荣,如此来往万余里,旷职奔走道途,实不解汝是何意。"

对没有确切把握的事情,雍正常常让熟悉情况的地方官员讨论决定。两广总督孔毓珣就田地使用问题具呈奏折向皇上请旨,雍正在折子上写到:"朕不洞知地方情形,难以悬谕。"岳钟琪统兵讨伐叛乱的准噶尔部就如何进军用兵等问题请示皇上,雍正严厉批评他说:"朕在数千里之外,怎知道当地具体情况,这都是你大将军因时因地酌情办理之事,朕怎么可能神机妙算、给你下命令呢?"

云贵总督鄂尔泰对不完全适合本地情况的谕旨敢于变通执行,提出不同意见,雍正称赞他说:"鄂尔泰是为国家做官。"而云南巡抚沈廷正则一味迎合谕旨,雍正严厉斥责他:"沈廷正乃为沈廷正做官。"

雍正曾任命一个叫周英的人到西藏统领军队,后来发现这个人平庸浮躁,便很坦率地对大臣说:"此事用此人大错了,这实在是朕的过错。"

雍正的朱批也不都是这样盛气凌人的口吻,有许多奏折他体谅宽宥令人感动。青海平定之后,雍正给年羹尧的折子批复说:"尔之真情朕实鉴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台湾总兵蓝延珍因自己名字犯讳上奏改讳,雍正朱批,"不必。你的名字朕甚喜欢。"年羹尧倒台后,孔毓因为年羹尧办过事怕受牵连而上折请罪。雍正批复:"此等小过,朕岂有不谅之理?朕不怪尔也。年的罪过是皆朕识人不明,错误地宠变了坏人。联自责还来不及呢,有何颜面连累无辜呢?"

雍正还常常在臣工请安的折子上批复一句:"朕安。卿好吗?","朕躬甚安好,你好吗?"有的批复让你都不敢相信这是九五至尊皇上说的。"李枝英真不是个人。大笑话,大笑话。","该!该!该!该!","传口谕给他,朕笑的了不得,真武夫也。","好事好事。读此奏书之后而不高兴嘉奖的,除非不是皇帝。"也有发牢骚的,"朕之愤懑气郁,其苦亦不可言语形容也,奈何。","朕之苦衷何待言喻。"雍正在古代帝王中虽不能说是圣君,但他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表现地更为淋漓尽致。

"在中国章奏制度史上,雍正一朝是最为多姿多彩的时代,而帝王对朱批运用的巧妙和有效,雍正做到了前无古人。"读雍正谕批,读出了一个真正的雍正,了解了一个真正的雍正。

清史学者孟森赞誉:"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又说"其英明勤奋,实为人所难及。","雍正一朝无官不清。"这样说太绝对,也无法令人信服,却是对雍正治国一种由衷的评价。

看雍正谕批的折子,纵观雍正执掌朝政的十三年,可以说,他是以务实精神治天下的。"自古圣贤为治,皆尚实政,最恶虚名。"雍正这掷地有声的话语,充分体现了他务实的思想。雍正深谙"上行下效"这句古话,他的一生一直以身作则振作朝纲,呕心沥血继往开来。这不仅在清朝十二帝中首屈一指,就是在古代二百多位皇帝里也是首当其冲。

雍正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一扫颓风,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他这种安邦治国务实求真的精神,为乾隆初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康乾盛世"虽无"雍"字,但绝不能无视雍正实实在在存在的独特作用,非常贡献,雍正才实为盛世的缔造者。由是可以说,"康乾盛世"绝对要说成"康雍乾盛世"才公正。

诗经 臣工

《诗经:臣工》

嗟嗟臣工,敬尔在公。

王厘尔成,来咨来茹。

嗟嗟保介,维莫之春,

亦又何求?如何新畲?

于皇来牟,将受厥明。

明昭上帝,迄用康年。

命我众人:

庤乃钱镈,奄观铚艾。

注释:

1、嗟:发语语气词,嗟嗟,重言以加重语气。臣工:群臣百官。

2、敬尔:尔敬。尔,第二人称代词;敬,勤谨。在公:为公家工作。

3、厘:通赉,赐。成:指成法。

4、咨:询问、商量。茹:调度。

5、保介:田官。介者界之省,保介者,保护田界之人。一说为农官之副,一说为披甲卫士,不取。

6、莫:古暮字,莫之春即暮春,是麦将成熟之时。

7、又:有。求:需求。

8、新畲:耕种二年的田叫新,耕种三年的田叫畲。

9、於:叹词,相当于啊。皇:美盛。来牟:麦子。

10、厥明:厥,其,指代将熟之麦;明,成,刘瑾《传通释》:古以年丰谷熟为成。

11、明昭:明明,谓明智而洞察。

12、迄用:终于。康年:丰年。

13、众人:庶民们,指农人。

14、庤:储备。钱:农具名,掘土用,若后世之锹。鎛:农具名,除草用,若后世之锄。

15、奄观:尽观,即视察之意。铚艾:铚,农具名,一种短小的镰刀;艾,刈的借字,古代一种芟草的大剪刀。铚、艾二字在这里转作动词,指收割作物。

译文:

喂,喂,群臣百官,

你们勤谨地从事公务。

王赐给你们成法,

你们要商量研究调度。

喂,喂,田官,

正是暮春时节,

还有什么事要筹画

该考虑怎样整治新田畲田了。

啊,多茂盛的麦子,

看来将要获得好收成。

光明伟大的上帝,

终于赐给丰年。

命令我的农人们,

收藏好你们的锹和锄,

我要去视察开镰收割。

赏析:

《周颂》是宗庙祭祀乐歌,以其成功告于神明,其中有十篇编为一卷,以这篇《臣工》为首,标明为《臣工之什》。这一篇和另几篇是农事诗(或与农副业生产有关的诗)。

这篇诗传说是周成王时代的作品。从诗的文本来看,确是周王的口气。全诗十五句,前四句训勉群臣勤谨工作,研究调度执行已经颁赐的有关农业生产的成法。下四句是训示农官(保介):暮春时节,麦子快熟了,要赶紧筹划如何在麦收后整治各类田地。再接下四句是称赞今年麦子茂盛,能获得丰收,感谢上帝赐给丰年。最后三句说:命令我的农人们准备麦收,我要去视察收割。全诗脉络清楚,诗义很明白,确是一首歌颂周王关心农业生产,训勉群臣勤恳工作,贯彻执行国家发展农业的政策,感谢上天赐予丰收的乐歌。

全诗反映出周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以农业为立国之本。周族是一个农业民族,依靠在当时处于先进地位的农业而兴国,建立王朝之后,进一步采取解放生产力和推广农业技术等措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之作为基本国策。周朝制度,周王直接拥有大片土地,由农奴耕种,称为藉田。每年春季,周王率群臣百官亲耕藉田,举行所谓藉田礼,表示以身作则。藉田礼中也祈祷神明,演唱乐歌。据西周文献,周王朝在立国之初就制定土地分配、土地管理、耕作制度的具体法规,如品种改良、土壤改良、水利建设以及轮种等耕作技术都包括在内。这一套法规,就是诗中所说的成(法)。当时鼓励开垦土地,又注重土壤改良,把田地分等级,耕二年称新田,三年称畲。为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朝廷规定了因地制宜的整治方法,如轮作、深翻、平整、灌溉、施肥等等,即诗中所说的如何新畲,周王要求臣民按颁布的成法去做。周朝重祭祀,祭礼众多,不但在开耕之前要向神明祈祷,而且在收获之后也向神明致谢,这篇诗中面对即将到来的丰收,自然也要向神明献祭,感谢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当时的周王不但春耕去藉田,收割也去省视,末三句就是写这一内容。周王说:锹、锄暂时用不着了,要收好,准备镰刀割麦子吧。他对农业生产很熟悉,指示比较具体,这进一步反映了国家对农业的重视。

此诗究竟产生在怎样的具体环境,历来解说就很不一致了。有人说是藉田礼之歌,驳者以为诗中所指暮春麦熟,不是藉田礼举行的春耕时节;有人说是庙祭之歌,驳者以为诗中并无祭事;有人说是庙祭后周王对助祭诸侯说的话,驳者以为诗中明明是对臣工的训勉。诸家成篇累牍的解说,颇多分歧,但是,这并不影响读者对此诗基本内容的理解。所以,有的学者如今只说这是赞颂周王省耕、劳群臣、祈丰年的乐歌(袁梅《诗经译注》)。具体细节,留待历史考据学家研究。

此诗的王,可信是成王。它编为《臣工之什》之首,下一篇《噫嘻》首句即直称噫嘻成王;因为这一篇用成王的口气,作为成王的训示,所以放在前面,它们都是歌颂成王的。殷商后王把歌颂先王省耕和祈祷神明的诗,配合乐舞,作为宗庙乐歌在一定的礼仪上演唱,也是为了追念先王的功业,继承先王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继续贯彻执行以农立国的基本国策。所以,此诗和其他几篇农事诗都被编入《周颂》。从此诗的形式来看,全诗十五句,不分章,不用韵,与《周颂》其他作品相类,确是宗庙乐歌。

又:此诗的历代训诂也多歧义,主要是第三句的成字和第五句的保介一词。成字有释为成绩者,则句意为王对你们的成绩给予赏赐,亦通。兹仍以《诗集传》等书所释成法于上下文义更为圆通顺畅。保介一词,有人释为执甲之士,即周王左右卫士,有成篇的考据,终觉迂曲求深,未若释为农官更合情合理。当然古代官制官名时有变化,对这些细节问题,不妨求大同,存小异。

梅尧臣 陶者

《陶者》

作者: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

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

鳞鳞居大厦。

翻译:

挖尽了门前泥土用来做瓦,

可是自己屋顶上却没有一片瓦,

有些人寸指不沾泥土,

却居住着瓦片如鱼鳞的高楼大厦。

赏析:

揭露封建社会不劳而获、反映劳动者疾苦的诗篇,古代有很多,但从唐人孟郊的《织妇词》到宋人张俞《蚕妇诗》,多着眼于衣着。郑谷的《偶书》,于濆的《辛苦行》从耕者腹长饥入手。相比之下,梅尧臣此诗写烧窑工人,就显得十分新颖。这两句有的本子作十指不沾泥,十字似不如寸字尖新,极富家子的根本不劳动。而以鳞鳞形容大厦,开象也非常鲜明。诗人用字简练,含意深刻,读之发人深省。

《陶者》属于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作品。首二句以陶者陶尽门前土与屋上无片瓦相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尽在其中。后二句以居者十指不沾泥与鳞鳞居大厦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可想而知。前二句以对比道出,后二句亦以对比道出,前二句与后二句更以对比鲜明令人惊叹。《陶者》一诗正以这种环环相扣的对比,道出了人世间的不公平,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风格古朴平淡。

从《陶者》即可看出,梅尧臣不断观察、聚焦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在生活场景和人生经历中开拓、寻找前人未曾注意的题材,或在写前人写过的题材上翻新,开宋诗好为新奇、力避陈熟的风气。梅诗构思奇巧而取材平平,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感情深厚而语句平淡,寓奇峭于朴素,外枯中膏,淡而有味,这是梅诗的创造与追求,也是宋诗的审美取向。

梅尧臣 东溪

《东溪》

作者: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似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赏析:

在英才辈出的北宋前期,梅尧臣在诗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其创作实绩与尹洙一起成为诗文革新领袖欧阳修的左臂右膀。但梅尧臣仕途一直不顺,以门荫做过几任主簿、知县。科场上屡屡失意,直到皇佑三年(1051年)五十岁时,才得仁宗皇帝赐同进士出身。不料朝廷竟要他以太常博士的身份去监守永济仓,这个任命大出他的意料,不免令他灰心丧气,带着老之将至的感觉和疾病缠身的状况,却又无可奈何,强欲活妻子,勉焉事徂征(《依韵和达观禅师赠别》),只好强压心中的怨气与不满,走马上任。

一年后,嫡母束氏年九十而亡。由于经济的拮据,竟无力雇船护柩归故里,多亏一位朋友帮忙,开后门调了一只运粮的官船给他。《东溪》大约就作于这次守制将要结束的那年(1055年)春天。

为母服丧,既不能外出远游,交友也不多,日子过得很宽闲。故乡宣城又是个令迁客骚人咏叹不绝的地方,无论谢朓还是李白抑或别的一些到过宣城的人都留下了遗迹。城外有两条小河,句溪和宛溪。宛溪即东溪,自南向北蜿蜒而去。但日子一长,仍不免感到无聊、焦躁。看看还有几个月守制就结束了,心里却愈加不平静,贺知章的近乡情更怯是不是也有一种事到临头的激动呢?每天无事,信步而游,也不知为什么脚步总往东溪而去。

一个人选了个僻静处坐下,觉得自己身处孤岛,仿佛活在另一个世界,亲朋老友,或存或亡,或升或降,只有自己的生活仍无变化。他看到水中行进的船只着实艰难,一如这寂寥的日子,不知向何处去,很无赖。原来不是看水而是看船!水往北流,船往北行,思绪也投向北方。江南地方,秋水照例没有春水大,对常假舟楫长途跋涉的梅尧臣而言,春天是最好的赶路季节。可是不行,还要耐心等待几个月。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向为人称颂。看似写景,其实在强烈的对比中表现了作者激动澎湃、难以抉择的矛盾心绪。野鸭子在水中游累了,正在岸边打着盹,悠闲自在;岸边有一株年纪很老的树,冬天光秃秃的,衰老、丑陋,这时为春气所动,竟绽开朵朵鲜花,显示出勃勃生机。很愿意过一种闲适优雅,自由自在的生活,像鸭子那样;可那株老树更像自己。

春还不到最浓处。蒲草还只短短地长出一截,细绒绒的,很齐整,像被人剪过一般;沙滩经过河水的无数次冲洗,像筛过似的,很洁净。自然的造化偏偏很刻意,很雕琢。一剪一筛似乎在有意提醒自己是生活在人世间。身为凡夫俗子,是极难超凡脱俗的。

于是结果可想而知,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应该说车马是虚写,疲才是实写。这两句点出了情与理之间的矛盾,把内心的冲突外化了。为什么用不厌而不用喜爱或不舍?李白在宣城作过一首《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两首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可是味道两样,差别全在两人观景时心境不同。李白面对敬亭山,会产生一种天地之间,唯我独存的幻觉,而梅尧臣是绝对不会有的。

从个人喜好上讲,眼前的景致确实令人百看不厌。可是梅尧臣不属于自己,他的缧绁太多。因此,明明对此情此景恋恋不舍,却压住心头的眷恋,用平淡无所谓的口吻道出句情虽不厌住不得。如一个玩童,虽十分贪恋野外趣味,天色将暝,家是一定要归的。至于为什么一定要回家?不回行不行?是很少想一想的。即便偶尔冒出这个念头,也很快自我湮灭了,因为潜意识中,这不回家的念头是要不得的。为什么要不得,照例也很少去想。梅尧臣已完全把自己融进那个社会集体,个人的喜好理所当然退避三舍,个人的取舍去留均应听命。所以他一开始就不敢让自己太贴近眼中景,生怕放纵了心中的感情,时时处处保持距离,把一件赏心乐事弄得别别扭扭,几近身心交瘁。几番反抗,几番挣扎,终挣不脱自身的社会意识织成的大网。

粉蝶儿·和晋臣赋落花

辛弃疾 粉蝶儿和晋臣赋落花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

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记前时送春归后。把春波都酿作一江醇酎。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译文及注释】

1、赵晋臣:赵不迂,字晋臣,是作者的朋友,官至敷文阁学士,故以敷文称之。

2、雨僝(chn)风僽(zhu):原意指恶言骂詈,这里把连绵词拆开来用,形容风雨作恶。

3、醇酎(zhu):浓酒。

【赏析】

落花,是古典诗词里一个熟题目,作者多如牛毛,但往往是涂饰许多浓艳的词藻,强作一些无病的呻吟,好的并不太多。辛弃疾这首《粉蝶儿》,不论是意境或语言风格,都能打破陈套旧框,在落花词里,可以算是一阕别开生面的绝妙好词。句逗以不依词谱,作长句读为佳,可以更好地传达出词语的情致。

《粉蝶儿》的艺术构思颇为巧妙,前后片作了对比的描写,而在前半片中,前二句与后二句又作了一个转折。主题是落花,却先写它未落前的秾丽。用十三岁小女儿学绣作明喻,礼赞神妙的春工,绣出象蜀锦一样绚烂的芳菲图案,一枝枝不教花瘦,词心真是玲珑剔透极了;突然急转直下,递入落花正面。好花的培养者是春,而摧残它的偏又是无情的春风春雨。(词中的僝僽,原意指恶言骂詈,这里把连绵词拆开来用,形容风雨作恶。)于是,用嗔怨的口气,向春神诘问。就在诘问的话中,烘染了一幅残红作地衣的着色画,用笔非常经济。下半片而今一句跟上半片昨日作对照,把临去的春光比之于轻薄荡子,紧跟着上句的无情一意而来,作者怨春不语的心情,也于言外传出。记前时三句又突作一转,转到过去送春的旧恨。这里,不仅春水绿波都成有情之物,酿成了醉人的春醪,连不可捕捉的清愁也形象化了,在换了首夏新妆的杨柳岸边等候着。正因为年年落花,年年送春,清愁也就会年年应约而来。就此煞住,不须再着悼红惜香一字,而不尽的余味,已曲包在内。

这是首白话词。用白话写词,看来容易,倒也很难。如果语言过于率直平凡,就缺乏魅人的力量;而自然的语言要配合音律谨严的词调,也是要煞费苦心的。这首《粉蝶儿》寓秾丽于自然,散句(上下片的前二句)与整齐句(上下片的后二句)组成如笛声宛转(近代词人夏敬观评语)的音节,所以不是一般的白话诗,而是白话词,通首写自然景物,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十分新鲜。遣词措语,更能不落庸俗。与清诗人袁枚所写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相较,高下立显。词笔于柔韧中见清劲,不是艺术修养达到升华火候,是不能办到的。

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 梅尧臣咏兰诗 。

万方有罪止在臣工一人是什么意思

万方有罪止在臣工一人的意思是:你们四方臣民有过失,根本原因在于我。

出自《尚书·汤诰》:王曰:尔有善,朕弗敢蔽;罪当朕躬,弗敢自赦,惟简在上帝之心。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

译文:汤王说:你们有美德,我不敢隐瞒;我自身有了罪过,我也不敢自我赦免,因为上天都看得清清楚楚。你们四方臣民有过失,根本原因在于我;我有过失,也不敢转嫁到你们臣民身上。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说的是君主一个人犯了过错,不能让所有人代自己受过。“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说的是任何人有了过错,都要由君主一个人代为受过,这句话是慈禧经常挂在嘴边的,然而观其行止,却是“朕躬有罪,加以万方”。

抵御外侮本来是正义的,慈禧承认了那一百七十四名主战官员是“祸首”,也就等于自己抹杀了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自己打折了自己的脊梁。

1、万方,指万国,各地诸侯;各地方。

2、有罪,代表有过错的意思、

3、罪这理是指责任。罪过的的意思。

4、在朕躬,联是古时帝王自称,躬代指自身,意思是在我帝王身上。

关于错在臣工的上句和错在古代的意思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内容呢?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文章,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本文链接:https://news1.ljinbo.com/shici/c-z-c-g-d-s-j-c-z-g-d-d-y-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