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大全正文

端午棕飘香的上句(端午飘香内容)

admin2023-01-232端午棕飘香的上句

锦博文学网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是有关端午棕飘香的上句的相关知识,希望对于大学学习端午飘香内容的过程中有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关于粽叶飘香的6句诗句

1.急需三句关于端午节粽子飘香的诗句

节逢端午粽香滋,檐下楣前艾一枝。

竞渡龙舟旗猎猎,闲观童叟岸依依。

楚乡遗俗迄今在,屈子冤魂亘古持。

多少英灵悲阕颂,离骚恨赋万人痴.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

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

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2.以“棕叶飘香话端午”为主题对五言对联

同早

今我旗讲题目《祭端午 弘扬传统文化》 五月初五粽叶飘香端午节端午节我传统节关于历我想少同都些解 据《史记》记载春秋期楚位臣屈原倡导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却遭其贵族强烈反屈原迫离职赶都城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求索等现读起仍能受屈原气节伟岸秦军攻破楚都城屈原眼看自祖侵略刀割于五月五抱石投江死自命谱写曲壮丽主义乐章

我家2008端午节设立家定节让同充受端午节氛围要忘记我传统文化

随着代变迁外文化举入侵部再眷顾流传几千传统文化目光转向圣诞节、愚节西节面种现状我更加要重视传统文化理解习并且要热保护我民族传统

能同知道我几千流传端午节几前已经亚洲某拿向联合教科文组织申请家文化遗产并获功看我家传统文化却别文化遗产我除惊讶尴尬更应该问自我传统文化解少习少做少贡献呢?

传统节五彩缤纷传统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类独特文化记忆祖先创造历史文化遗存我必须高度重视华文明需要我共同传承 同让我积极习保护我传统节传统文化让古华夏文明焕发新风采!

我旗讲结束谢谢家!

3.形容粽子的诗句

1、《六幺令·天中节》

宋代 苏轼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译文:粽子的叶子香气扑鼻,香飘十里,端起酒杯一起对杯喝酒。

2、《乙卯重五诗》

宋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译文:

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

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

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

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扩展资料:

《乙卯重五诗》写作背景

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即端午节。

《乙卯重五诗》这首五律具体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作者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从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风俗,既有纪念屈原的意思,又有卫生保健的内容。

4.六句古诗大全

六局古诗大全:

1、《游子吟》

唐代: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翻译: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2、《忆江南》

唐代: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翻译: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3、《金陵酒肆留别》

唐代: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翻译:春风吹起柳絮,酒店满屋飘香,侍女捧出美酒,劝我细细品尝。金陵年轻朋友,纷纷赶来相送。欲走还留之间,各自畅饮悲欢。请你问问东流江水,别情与流水,哪个更为长远?

4、《渔翁》

唐代: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翻译: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烟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听得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5、《七步诗》

三国: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翻译:煮豆来做豆羹,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5.作文《又是粽叶飘香时》

农历五月初五,是家乡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节.虽然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无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但我感觉,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更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 端午节是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所定的节日.每到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家家户户都会包一种"中山芦兜棕:.圆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鲜的竹叶来缚棕,里面放有配料,分有咸粽子和甜粽子两种口味.甜粽子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呢,就是咸肉啊,烧鸡,蛋黄,干贝,冬菇,绿豆,叉烧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个锅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后,会闻到淡淡的竹叶香,清香四溢,弥漫整个厨房。

. 解开扎藤,剥开粽子叶,甜粽子里藏着红红的粽肉,咸粽子里白白的粽肉都升腾着蒸汽,散发着一种特有的蒸棕香.两粽子用盘子放在一起,活塞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下晶莹透亮散发着撩人扑鼻的浓郁糯米香,是帮极了!最最令爱吃甜食的我深爱的还是枣红般的甜粽子.端午时节,家里包了一大把粽子,总要送亲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为谢意送给我们.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总有从姨妈,外婆家带来的吃不完的粽子.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颦鼓动时雷凌凌,兽头凌处雪微微.冲破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这是唐朝卢肇写的《竞渡诗》。十分突出了龙舟赛的宏观场面。

然而,在我的家乡广州也有在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俗称“扒龙船”。在端午节这一天村里都会组织一次小型的“扒龙船”比赛。

家家户户身强力壮的男人都要参加,女的靠一边,只有观看的份儿。五六条窄窄的,瘦长的舟子,前头是一个大大的龙头。

十多个人坐在一起,奋力地划桨前进,力争第一个到达终点。尽管下着针儿般的雨点儿,船上的人淋得遍体湿透,分不清是汗还是雨,但是这点是不要紧的。

再这关键时刻,赢了比赛才重要。

.划完龙船的男人会在中午的时候聚集在村里的大祠堂内吃一顿丰盛的“龙船饭,然而我们村里的女人也是没份参加的,所以,到底有什么菜式我也不清楚,因为,我是女孩子。 村里的“扒龙船”太小儿科啦!对我来说一点也不过瘾。

要看还是电视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龙舟赛。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条“传统龙”参加角逐。

长长的龙船上坐满了肌肉鼓鼓的大汉。中间是鼓手,前头的人呐喊助威,声势震天,霸气。

威风,震撼。

.细雨霏霏,江水涌涌。在此,男儿尽显勇敢,坚强本色,了不得!在北方,“扒龙船”的风俗是不常见的,因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节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轰轰烈烈,激情热闹。

这就是我家故乡端午节的独特之处所在。 故乡的端午节哟,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一种钦佩,赞颂。

吃着正宗的家乡粽子,看着精彩的家乡龙舟赛,心里头别有一番滋味。 2008年,又一个新的端午节即将到来,我怀着一颗思念,期待,激动的心去迎接你。

端午节包粽子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汩罗江边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两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传统节日——端午节,大家包粽子、划龙舟、煮鸡蛋,用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又是一年端午节,我很想体会体会这种气氛,便向奶奶要求,让她教我怎样包粽子。

包粽子,首先要把箬叶洗干净,在热水中泡软。再准备好枣子、鸡蛋、肉等做陷,将自己喜欢的陷煮得香喷喷的,就可以开工了。

先把长长的箬叶折叠,围拢来,做成一个窝,中间放进调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后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匀,最后把箬叶包着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状。

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后一道工序,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个角是不是匀称,是不是有型。我开始学的时候,总是把四个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个角,就是揉成一团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杰作”发笑:“这,这能叫粽子吗?你让细线系在什么地方啊?” 我晕!感情粽子包出四个棱角是方便用细线系着挂起来的,怎么这世界上就没有圆粽子呢? 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用猛火煮,大约1小时后,改文火煮30分钟就可以。 在煮粽子的过程中,我总是急不可耐地要揭盖子察看情况。

因为从锅里飘出那粽子的香气,馋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时间总是特别的漫长,看到热气腾腾的粽子终于从锅里“解放”出来的时候,我高兴得手舞足蹈。

放在碗里,用筷子剥开,就可以看到里面金黄松软的“粽肉”了,咬一口,美味无比,我差点连筷子都要咬下来了。今年端午节,我学会了包粽子,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那感觉不是一般的甜蜜。

端午节的夜晚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那就是农历初五——端午节。 爸爸下班回到家,我急忙对爸爸妈妈说:“今天是端午节,我们去朱家角逛一圈吧!那里一定非常热闹!”爸爸妈妈说:“好啊!”……朱家角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古镇,那里的房子和一般的房子不同,那里的房子都非常地古老和漂亮…… 端午节夜晚的朱家角真热闹啊!走在朱。

五月端午,石榴花开,绿柳垂,粽飘香

端午临近,街头上,粽子飘香,你吃了吗?

近日,龙舟水充沛,下了一场又一场,这雨也太应节了。

闲在家中,读应节的诗词,分享宋代欧阳修的一首词,词名《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词曰:

北宋治平(1064-1067年)年间,欧阳修担任参知政事期间的一个端午节,李端愿请欧阳修去家里做客。欧阳修即席作了此首词。

这是一首关于端午习俗的词,描写了一位闺中女子的端午节生活,抒发女子的情思与闲适。

五月,石榴花盛开,开得如燃烧的火般,夺目艳丽。

杨柳枝繁叶茂。细细的雨润湿了绿杨柳,枝叶沉沉地低垂着。

仲夏来了,石榴花红,绿柳垂,交相辉映,为夏天增添了美丽。

家家户户忙着包粽子,用五色丝线缠扎成多角形粽。煮熟后,盛放在镀金的盘子里,送到桌上,供大家品尝。

天气热了,双凤锈的丝扇又拿了出来,扇扇风,凉快凉快。

这一天正好是端午节,人们用兰汤来洗澡,来去除身上的污垢和秽气;大家举杯喝雄黄酒,来驱邪避害。

窗外的树梢上,黄鹂声声鸣唱着,打破了屋内的宁静。

茜纱窗下,一位未出阁的女子手持双凤绢扇在小憩。

只见她睡眼惺忪,被清脆的黄鹂声惊醒了美梦。

词的上片描写了端午时,石榴花开得艳丽,杨柳低垂,各家包粽子,人们都沉浸在喜悦中。

下片描写端午节的风俗,人们用兰汤沐浴更衣、喝雄黄酒驱邪。后面紧接着描写闺中女子,抒发了一种淡淡的情思与闲适。

通过这首词,我们仿佛回到了北宋时的端午节,了解到那时的端午风俗。

包粽子、吃粽子、兰汤沐浴、喝雄黄酒,这些端午风俗,千年以前就有了,至今依然流传。

细细诵读词,我们不只是感受到端午的节日风俗。在脑海中,还浮现那位词中的温婉女子。

她生活在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里。

端午节这天,她用五色丝线缠扎着粽子,煮熟放入金盘,让侍女送到饭厅。

她用兰汤沐浴更衣后,与家人一起吃粽子,举杯饮雄黄酒。

宴后,她觉得有些困了,便在闺中休息,没想到却被黄鹂声惊扰了美梦。

充满了惬意的生活,好美的一幅画面。生活是多么的休闲与恬静,还带着丝丝的情思。

带着此词的闲适,迎接即将到来的端午节,愿大家节日安康!

五月粽叶飘香唯美句子

五月粽叶飘香唯美句子:

1、你是肉馅我是皮,严严实实包住你。你是牙齿我糯米,香香甜甜粘住你。你是粽子我粽叶,层层叠叠裹住你。端午,我要结结实实套牢你。

2、五月五,粽飘香,端午呈祥,一声问候幸福安康;插艾叶,赛龙舟,喜庆节日,万水千山“粽”是真情。愿你在端午节,“粽”是开心,“粽”是快乐,“粽”是好运,“粽”是幸福,“粽”是健康。

3、一丝真诚胜过千两黄金,一句祝福送去我万般心意。采一片清香的粽叶,包一颗香甜的粽子,装入真情的文字里,送给你,祝端午节幸福安康。

4、把祝福做成一个粽子,包成快乐的样子,顺着好运的路子,带上成功的点子,穿过思念的巷子,在端午走进你的小日子,给你幸福一辈子。

5、端午节到了,送你一个甜粽子,愿你家庭幸福爱情甜蜜,送你一个香粽子,愿你身体健康吉祥如意,送你一个粘粽子,祝你好运不断财运连连,五月五端午节,祝你节日快乐。

端午粽飘香,艾叶香满堂

文/与秋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这儿端阳,那儿端阳。

家乡端午节的风俗,是要在门楣上挂四样辟邪的东西:艾草、菖蒲、割芒、大蒜头。

小时候我不知道这些有什么含义,只是听奶奶说有驱蚊辟邪的作用。后来慢慢了解了一些含义,艾叶能理气祛湿,菖蒲叶似剑,可以驱魔辟邪,扫除秽气。

端午前两天,爸爸就去前面山坡上割了些艾草和割芒,又到村口的池塘里去拔了菖蒲,再去屋后菜地上挖了些大蒜头,一样样放好在屋里,忙得不亦乐乎。

还有两天才到端午呢,现在准备还早了点吧。我笑着问爸爸。爸爸说现在这些东西野外也不多了,我去多找些弄回来,也给几个邻居家送点。老人家想得就是比我们周到。

除了挂艾草辟邪,端午节还有一个很隆重的习俗就是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可对我们村里那些爷爷奶奶辈的老人来说,他们对吃粽子的寓意可能没有这么深奥,农民自有农民自己的纪念意义。

过了端午,就开始进入农忙了,老人们有这样说法:“端午吃了粽,田头忙三圈。”意思是吃了粽子力气大了,干起农活就有劲头,可以在农田里忙一天了。

现在农村已没有农田,也不用农忙了,老人们又有了一个新的说法。记得去年端午节我给村上赵奶奶送几个粽子吃,老人家很开心,她说:"端午吃只粽,老了有人送。"

我被这句话莫名触动了感官。

想想我们年轻人有几个能真正理解老人们的心思?他们虽然不知道屈原是谁,但他们知道端午这个节日,知道把一个传统的节日与自己的命运结合起来,这份纯朴的心愿让我感动。生老病故,亦是自然规律,老了有人送,难道不是每个人希望的归宿吗?

我对童年端午的记忆是很深的。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拮据,平时没什么零食吃,特别嘴馋,经常掰着手指盼望过节日,这样就有好东西吃了。过端午也是一个节日,可以吃到香糯的粽子,我们姐妹三个就缠着奶奶给我们包粽子吃。

在端午的前一天,奶奶就张罗糯米、粽叶、赤豆、红枣等物品,到了隔天,开始淘米洗粽叶,包上几十个粽子,然后在灶堂的锅里架火煮,待香味飘满屋时,粽子熟了,我们的嘴馋也解了。

每当奶奶包粽子时,我就会在边上看,总好奇奶奶的手怎么这么巧,会包出四个角的粽子。奶奶会教我学着一起包,说女孩子家这些基本的手艺活必须要学会些。在奶奶的指导下,我十一、二岁时就能独自包粽子吃了,而且经常被奶奶夸我包的很好。

粽子好吃,可包粽子也算是一门技术活,还是有点难度的。不会的人怎么也包不好,会了,就得心应手了。

包粽子前的准备工作是很关键的。要先把粽叶洗净浸泡几个小时,这样叶子不会碎裂。还要把糯米淘洗沥干一个小时左右,再加上食用碱水,这样的粽子糯香正合适,容易煮熟,煮后也不会把粽叶涨破。一切工作准备好,就可以包粽子了。

把一张粽叶呈圆锥形对折成漏斗状,在里面先放上一勺糯米,再放二颗红枣,再放一勺糯米,一边放一边用手压压。这样的粽子煮熟后不松软却很糯,咬两口就能看到中间的红枣馅。等米放到齐漏斗口时,再把两个粽叶的叶柄叶稍弯下来盖住圆口,往边上一折成三角状,这样一个棱角分明的粽子就捏在手心里了。

当然,这时还不算完工,最后一道工序是用线把粽子牢牢地扎起来。那时候包粽子我们就用一根根稻草做线,用嘴咬住稻草的一头,一只手拿着稻草另一头在粽身上缠绕,绕了二至三圈后把稻草的两个头缠在一起转几圈,然后把嘴里的那稻草头塞进粽身上的绕线里,收紧,完工。这样的粽子结实又不会散,而且煮熟后更香更糯。

现在是很少有时间自己去包粽子吃了,每到节日,也是在商场里买点各种馅的粽子吃。有蛋黄的,鲜肉的,栗子的,枣仁的……五花八门,口味齐全。但我还是喜欢自家包的粽子和满屋的粽香味。

今年端午,我去买了几斤糯米和一些蜜枣、鲜肉,自己在家包粽子。当闻到满屋弥漫的粽香时,思绪也随香味飘得很远很远。

齐悦梦想社群第3篇

关于粽子飘香的诗句

1. 急需三句关于端午节粽子飘香的诗句

节逢端午粽香滋,檐下楣前艾一枝。

竞渡龙舟旗猎猎,闲观童叟岸依依。

楚乡遗俗迄今在,屈子冤魂亘古持。

多少英灵悲阕颂,离骚恨赋万人痴.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

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

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2. 形容粽子的诗句

1、《六幺令·天中节》

宋代 苏轼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译文:粽子的叶子香气扑鼻,香飘十里,端起酒杯一起对杯喝酒。

2、《乙卯重五诗》

宋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译文:

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

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

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

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扩展资料:

《乙卯重五诗》写作背景

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即端午节。

《乙卯重五诗》这首五律具体描写了南宋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作者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从中可以反映出,江南端午风俗,既有纪念屈原的意思,又有卫生保健的内容。

3. “浓浓粽香 诗意端阳诗意端阳诗歌作品

端午节的情思 ——遥祭屈原 国破家亡,家破人亡…… 还有千斤的巨石,还有悲愤的惊世骇俗的无法施展的思想。

我不知道古老的楚国是一支怎样凋零枯萎的花朵, 好比,至今我没去过湖南的汩罗江。 或许,人生失意的岁月流不尽你心中的血泪, 或许,诗情喷涌的时刻也换不来你脸上瘦削的阳光…… 太多的深情哟,才让你发出“路漫漫”的无可奈何的感慨, 太多的梦想哟,才叫你血色的生命融进了哭泣的汩罗江。

荆楚大地一直哭到邻近的潇湘, 泣血的日子,让整个神州从此黯然神伤…… 从此,二千多年的五月这一天,叫做了端阳, 这叫作怀念,怀念是一种崇高而伟大的想像。 你的橘颂你的离骚你的九歌你的九章…… 流不尽你的悲哀你的惆怅。

你让楚辞浪漫民歌一般在中华大地唱响, 你让终生的遗恨连同自己一起消逝,淹没进汩罗江。 我不知道,封建时代的土壤葬送了多少你这般诗意的文人, 我不知道,当今的红尘,还有多少才子还在压抑着奔放无羁的思想…… 愿我笨拙的诗作,能化作你身边的一缕轻风, 愿我劣质的白酒,能祭出你春夏秋冬所有日子的明净阳光。

端午 奶奶黄土布做成的香袋上, 屈大夫吟哦着千年的感伤。 父亲灰白的艾草岗立在门楣, 清气荡逐着污浊别想隐藏。

妈妈的粽香飘游在邻家屋里, 友睦的欢声如佛音引吭梵唱。 一脉相承传不朽的端午节啊, 爱国爱家爱人是你永远的大爱无疆。

风霜悄悄浸白了父母满头的黑发 岁月沧桑了他们皱纹纵横的脸庞。 操碎了的心儿从来不曾想歇下, 高飞的鹰线永远拴在他们心上。

我在生活河流的这一头不辞辛劳, 父母们在河流的那一头拼命奔忙。 真情遥寄相思密的端午节啊, 我们要在你的关爱下重铸灿烂辉煌。

他乡端午 文 / 王曾家 是谁,又重提起去岁的端午 让我在睡梦中都忘记不了的粽子的味道? 故乡的粽子啊 他乡的泪滴 从去年 到今年 是谁,把去岁初秋的露水 当作东海鲛神的珍珠? 还悄悄地放在我的枕边 将我的思乡情结 从心底 流到鼻尖 是谁,弹起了瑟瑟的琵琶 在这盛夏的夜里? 琴弦声里的哀伤 唤起我对乡魂的拾捡 如烟的往事 一串,一串 是谁说啊,“独在异乡为异客”? 故乡的端午啊 就是那满天的繁星 在我的脑海中闪烁 就是那遍地的知了 在我的耳边倾诉 故乡啊 我这流浪的儿子 何时 何时才能满载着他乡的愁绪 与财富 搭上那回乡的快班? 端午随想 文 / 第五只眼 今又端午 菖蒲与艾草在门户上发着馨香 一个峨冠博带的诗人 佩着长剑,通过千年后的奈何桥 挨家挨户收集顶礼与膜拜 粽子绽香,雄黄酒飘香 醉醺醺的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劫数 万万没想到当年的怀石一跳 就跳出了一个端午 跳出了一个万民朝拜的节日 楚怀王何在,顷襄王何在,郑袖们何在 而我一个徘徊郁闷的诗人 却与龙舟同在,香囊同在 与岁月同在,与日月星辰同在 哀民生之多艰者 为民请命者,为之上下求索者 百姓怀念他。就是死了 也放在心中永远地给予祭奠 端午情怀 文 / 梦羽云袖 六月里,朝霞映染的今天 艾叶包裹着甜甜的心愿 倾听糯米相连的情意 暖暖的祝福 缩短了时空的距离 思念啊 染红天边的云霞 一缕粽香飘到你的心上 只想,只想 快乐暖着守望的目光 甜蜜 绕着相知韵清 只想,只想 将这份温馨 洒满关爱的天空 芬芳里携起谊水情长 只想,只想 就这样守着一池碧水 用淡雅清秀的莲香润笔 和你一起,和你一起 舞墨飞花 让灵魂 在波光灵动的纯净里 自由吟哦 捧起一缕兰香 滴翠成章 听生命在我们的诗歌里 幸福的歌唱。

4. 又是粽子飘香的时候

粽子简介 粽子 (拼音:zòng zǐ)(英文名:zong zi)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开始流传的,那一天便互相送粽子作为纪念。

并且粽子还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

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

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编辑本段]历史记载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

《说文•夂》:“葼,敛足也。”意为鸟飞时收敛腿爪。

《集韵•送韵》:“糉,角黍也。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四仲为方伯。

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同 “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

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制作,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编辑本段]民间传说 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 南朝梁的吴均(467—520)在《续齐谐记》中写道:“阴历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

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当见祭,甚善 。

但常所遗,苦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

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

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另外的说法是,百姓怕屈原的尸体被江里的鱼吃掉,于是裹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

粽子与屈原关联的说法,由于其浪漫主义色彩,而被广为传颂。粽子在文人歌赋中屡有出现。

元稹在表夏十首中写道:“彩缕碧筠糭,香粳白玉团。” 宋代杨无咎在齐天乐端午中写道:“疏疏数点黄梅雨。

殊方又逢重午。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

衫裁艾虎。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

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此为流传最广的传说,少数地区仍有其他说法。

[编辑本段]粽子的象征 我们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屈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也就是所谓的竹筒饭。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 《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

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编辑本段]粽子沿革 春秋时期:用菰叶([2][3]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出现杂粽。品种增多,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代:有。

端午棕飘香的上句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啦,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端午飘香内容、端午棕飘香的上句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本文链接:https://news1.ljinbo.com/shici/d-w-z-p-x-d-s-j-d-w-p-x-n-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