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大全正文

古语纵02的上句阴(古文中纵横的意思)

admin2023-03-251古语纵02的上句阴

锦博文学网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是有关古语纵02的上句阴的相关知识,希望对于大学学习古文中纵横的意思的过程中有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古语经典语录50句

古语经典语录50句

1、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2、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3、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4、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5、人要是惧怕痛苦,惧怕种种疾病,惧怕不测的事情,惧怕生命的危险和死亡,他就什么也不能忍受了。——卢梭

6、损者三乐:乐骄东,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孔子

7、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8、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9、论起荣华富贵,原不过是过眼烟云,但自古圣贤,以人品根柢为重。

10、"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11、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

12、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周)

13、容止若思,言辞安定。

14、笃初诚美,慎终宜令。

15、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16、轻则寡谋,骄则无礼。(国语)

17、盘溪伊尹,佐时阿衡。

18、策功茂实,勒碑刻铭。

19、挂羊头卖狗肉。——晏子

2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2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22、亲戚故旧,老少异粮。

23、饱饫烹宰,饥厌糟糠。

24、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25、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26、士为知己者死。(史记)

27、耽读玩市,寓目囊箱。

28、易輶攸畏,属耳垣墙。

29、游鹍独运,凌摩绛霄。

30、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31、行千里者半九十。

32、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33、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

3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罗梅坡

35、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3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37、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38、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

3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

40、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

4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42、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4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44、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4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

46、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47、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

48、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49、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矣。——孟子

50、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

一句古语经典语录

一句古语经典语录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3、礼之用,和为贵。(论语)

4、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7、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8、"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李商隐)"

9、"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苟子》"

10、玩物丧志。(书经)

1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12、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1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14、流水物情谙世态,落花春梦厌尘劳。---谭用之《贻僧》

15、泪滴珠难尽,容残玉易销。倘随明月去,莫道梦魂遥。---张文收 【大酺乐】

16、厌听啼鸟梦醒后,慵扫落花春尽时。--熊皎

17、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18、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9、百闻不如一见。

20、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李频

21、上天知我忆其人,使向人间梦中见。 ----张孜

22、仙鸟却回空说梦,清朝未达自嫌身。---孟宾于

2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杂剧

24、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陆游

25、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明·彭大翼

26、千夫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宋?苏轼《讲田友直字序》

27、看看秋色晚,又是出门时。白发生非早,青云去自迟。梦唯怀上国,迹不到他岐。以此坚吾道,还无愧已知。---崔涂 【秋晚书怀】

28、一磴出林端,千峰次第看。长闲如未遂,暂到亦应难。谷树云埋老,僧窗瀑影寒。自嫌心不达,向此梦长安。---崔涂 【宿庐山绝顶山舍】

29、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爱因斯坦

30、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1、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32、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帆带夕阳投越浦,心随明月到杭州。风清听漏惊乡梦,灯下闻歌乱别愁。悬想到杭州兴地,尊前应与话离忧。 ---牟融

33、江村摇落暂逢秋,况是闻君独远游。浙水风烟思吊古,楚乡人物赋登楼。书沈寒雁云边影,梦绕清猿月下愁。念我故人劳碌久,不如投老卧沧洲。---牟融

34、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

35、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陆机

36、芳岁归人嗟转蓬,含情回首灞陵东。蛾眉不入秦台镜,鹢羽还惊宋国风。世事悠扬春梦里,年光寂寞旅愁中。劝君稍尽离筵酒,千里佳期难再同。---钱起

37、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杜甫

38、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萤飞木落何淅沥,此时梦见西归客。曙钟寥亮三四声,东邻嘶马使人惊。揽衣出户一相送,唯见归云纵复横。---高适

39、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40、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

4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42、趋陪禁掖雁行随,迁向江潭鹤发垂。素浪遥疑八溪水,清枫忽似万年枝。嵩南春遍伤魂梦,壶口云深隔路歧。共望汉朝多霈泽,苍蝇早晚得先知。---李嘉佑

43、柳亸莺娇花复殷,红亭绿酒送君还。到来函谷愁中月,归去磻溪梦里山。帘前春色应须惜,世上浮名好是闲。西望乡关肠欲断,对君衫袖泪痕斑。---岑参

4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45、一寸山河一寸金。——金·左企弓

4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7、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荀子

48、紫禁迢迢宫漏鸣,夜深无语独含情。春风鸾镜愁中影,明月羊车梦里声。尘暗玉阶綦迹断,香飘金屋篆烟清。贞心一任蛾眉妒,买赋何须问马卿。---戴叔伦

49、闲斋夜击唾壶歌,试望夷门奈远何。每听寒笳离梦断,时窥清鉴旅愁多。初惊宵漏丁丁促,已觉春风习习和。海内故人君最老,花开鞭马更相过。---窦常

50、青少年是一个美好而又是一去不可再得的时期,是将来一切光明和幸福的开端。——加里宁

51、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52、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阳明

53、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范仲淹【宋代】

54、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55、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56、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57、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5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59、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60、“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古语诗词经典语录

古语诗词经典语录

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2、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

3、有教无类---孔子

4、割鸡焉用牛刀?---孔子

5、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

6、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

7、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王维

8、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杜甫

9、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10、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

1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1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13、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孔子

14、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 —— 司马光

15、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

16、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17、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晋·谢道蕴

18、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19、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2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22、绮回汉惠,说感武丁。

23、弦歌酒宴,接杯举殇。

2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25、玩物丧志。(书经)

26、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27、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夫妇》

28、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章学诚

29、"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3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3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3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34、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35、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36、莫等闭,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37、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林逋《省心录》

38、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颧雀楼》

39、学不可以已。——《荀子》

40、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

4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42、离家已是梦松年。---欧阳澥

43、"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44、"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45、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

46、千里之提,溃于蚁穴。(韩非子)

47、忘了这些纸,快乐一辈子。

48、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

49、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50、强弩之末,力不能穿鲁缟。

51、士别三日,须刮日相看。

52、山游杳何处,迟回伊洛间。归寝忽成梦,宛在嵩丘山。---宋之问 【答田征君】

53、成都十万户,抛若一鸿毛。---李景让

54、梦泽三秋日,苍梧一片云。还将鹓鹭羽,重入鹧鸪群。---宋之问 【在荆州重赴岭南】

55、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曹炯

56、非不欲前去,此情非自由。星辰照何处,风雨送凉秋。寒锁空江梦,声随黄叶愁。萧萧犹未已,早晚去苹洲。---戴司颜 【江上雨】

57、两两自依依,南园烟露微。住时须并住,飞处要交飞。草浅忧惊吹,花残惜晚晖。长交撷芳女,夜梦远人归。---吴融 【蛱蝶】

58、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

5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

60、烟波野寺经过处,水国苍茫梦想中。云散浦间江月迥,日曛洲渚海潮通。坐看鱼鸟沈浮远,静见楼台上下同。闻道化城方便喻,只应从此到龙宫。---李绅

关于古语的经典语录

关于古语的经典语录

1、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唐诗三百首序》

3、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黄石公

4、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淮南子?氾论训》

5、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汉?王充《论衡?书解篇》

6、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文嘉

7、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明·凌蒙初

8、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9、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西厢记

10、秋江烟景晚苍苍,江上离人促去航。千里一官嗟独往,十年双鬓付三霜。云迷楼曲亲庭远,梦绕通山客路长。不必临风悲冷落,古来白首尚为郎。---牟融

11、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2、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3、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4、日暮穷途泪满襟,云天南望羡飞禽。阮肠暗与孤鸿断,江水遥连别恨深。明月既能通忆梦,青山何用隔同心。秦楚眼看成绝国,相思一寄白头吟。---钱起

15、流水辞山花别枝,随风一去绝还期。昨夜故人泉下宿,今朝白发镜中垂。音徽寂寂空成梦,容范朝朝无见时。旦暮馀生几息在,不应存没未尝悲。---钱起

16、知耻近乎勇。——《中庸》

17、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18、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19、长信萤来一叶秋,蛾眉泪尽九重幽。鳷鹊观前明月度,芙蓉阙下绛河流。鸳衾久别难为梦,凤管遥闻更起愁。谁分昭阳夜歌舞,君王玉辇正淹留。---钱起

20、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杜甫

21、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22、报国之心,死而后已。——宋·苏轼

23、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曹植《求自诚表》

24、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

25、得民心者得天下

26、大智不智,大谋不谋,大勇不勇,大利不利

27、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

28、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唐·岑参《关人赴安西》

29、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明·吕坤《呻吟语·卷上》

30、朽木不可雕也---孔子

31、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孔子

32、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

33、时间抓起来说是金子,抓不住就是流水。——谚语

34、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平庸,不免于下流矣。——诸葛亮

35、人的志向通常和他们的能力成正比例。——约翰逊

36、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孔子《论语》

37、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8、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

39、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

40、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孔子《中庸》

41、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42、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唐·李商隐

4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论语》

44、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孔子《论语》

45、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杂霞雪。——杜甫

46、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王维

47、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

48、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4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5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5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52、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陆游《病起》

53、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孔子

5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5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汉乐府古辞

5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57、好狗不咬鸡,好男不打妻。

58、但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

5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60、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文言文中阴是什么意思

阴[yīn]

〈名〉

(1) (会意。从阜( fù),从侌,侌( yīn)亦声。阜,土山,从阜多与地形有关。简化字属会意,表示月夜笼罩山冈,很阴暗。本义: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2) 同本义 [north of a hill or south of river]

阴,闇也。山之北,水之南也。从阜,从侌。——《说文》

鸣鹤在阴。——《易·中孚》。按,二在兑泽之中,艮山之下,故称阴。

壜上张赤挛阴羽。——《周书·王会》

相其阴阳。——《诗·大雅·公刘》

阴竹之管。——《周礼·大司乐》

令剥阴木而水之。——《周礼·柞氏》

达于汉阴(汉水南岸)。——《列子·汤问》

洞庭之阴。—— 唐· 李朝威《柳毅传》

阴谷皆入济。——清· 姚鼐《登泰山记》

其阴,济水东流。(阴:泰山的北面。)—— 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又如:阴山背后(偏僻冷落的地方);阴木(山北的树木。一说秋冬生长的树木);阴竹(生长于山北的竹子);阴滨(江河的南岸);阴麓(山的北麓);阴坡(北坡)

(4) 泛指北面 [north]

洞霞飘素练,藓壁画阴窗。——唐· 李质《宿日观东房诗》

(5) 又如:阴窗(北窗);阴欍(北窗);阴隅(西北方);阴列(最北边的一条山脉)

(6) 背阳为阴 [in the shade;shady]

阴崖积雪犹含冻,远树浮烟已带春。——《西游记》

(7) 又如:阴干(放在背阳处吹干);阴崖(背阳的山崖);阴地(背阳地);阴阳瓦陇(瓦房顶的瓦是按一行凸面朝下一行凹面朝上交错铺排的。凸面为阳,凹面为阴。凸凹相间的行列叫瓦陇)

(8) 生殖器 [genitals]

那众强人那容分说,赶上前,把寇员外撩阴一脚,踢翻在地。——《西游记》

(9) 又如:阴刑(割去生殖器的刑罚);阴痿(病名。即阳痿。通常指男性生殖器不能勃起)。又指女性生殖器。如:阴核(生理与解剖学名词。又称阴蒂或阴挺。为哺乳类雌性动物生殖器之一部分)

(10) 指秋冬季节 [autumn and winter]

月是夜秋镜,寒为寂寞资。——唐· 元稹《初寒夜寄卢子蒙》

(11) 又如:阴秋(秋季);阴泉(秋冬之水);阴条(秋冬仍青的树木);阴时(秋冬之时);阴期(秋冬季节)

(12) 日影;阴影 [shadow]

堂下之阴。——《吕氏春秋·察今》

绿杨阴里白沙堤。——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树林阴翳。——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13) 又如:阴暎(树荫);阴蔚(绿树茂盛浓密成荫);阴森(树木浓密成荫);阴林(茂林)

(14) 雨 [rain]

日西则景朝多阴。——《周礼·大司徒》。疏:“即雨也。”

(15) 又如:阴朗(阴雨和晴朗);阴泄(阴雨);阴官(雨师;水神)

(16) 水 [water]

阴池幽流,玄泉冽清。——《文选·张衡·东京赋》

(17) 又如:阴蚪(水中的幼蛙);阴族(水族)

(18) 旧时迷信指冥间 [the nether world]。如:阴山(指世俗所谓的阴间山名。如鬼魂被打入此处则不得超生);阴灵儿(阴魂。指人死后的灵魂);阴人(亡灵);阴阳两宅(旧指人住的为阳宅,停放灵柩处或墓地为阴宅);阴司(迷信指阴间官府);阴钱(冥钱。民俗以为人死后在阴间所用)

(19) 月亮 [the moon]

日为阳,月为阴。——《素问》

(20) 又如:阴光(月光);阴兔(月亮的别名)

(21) 妇人 [woman]

弼佐王风,克柔阴化。——隋· 江总《为陈六宫谢章》

(22) 又如:阴教(女子的教化);阴化(女子的教化);阴德(女德);阴帝(指女娲)

(23) 坟,墓 [grave;tomb]

琢文阴壤,庶永后希。——宋· 苏舜钦《广陵郡太君志铭》

(24) 又如:阴壤(墓地);阴宅(坟墓;墓穴);阴户(墓门)

(25) 指月经 [menses]

女子七七四十九,阴绝。——王恽《玉堂嘉话》

(26) 天空中十分之八以上的部分被中低云量占住叫做阴 [overcast sky]

天阴雨湿。——唐· 杜甫《兵车行》

天阴黑。——《资治通鉴·唐纪》

朝晖夕阴。——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元· 关汉卿《窦娥冤》

(27) 又如:阴埃(阴雾和尘埃);阴晦(云气掩映日光,天气阴晦);阴凝冰坚(阴气始凝为霜,渐积成冰);阴澹(山色暗淡);阴雨(天阴下雨)

(28) 云块 [cloud]

阴犹沉也。——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 凌曙注:“ 蔡邕《月令章句》曰:‘阴者,密云也;沉者,云之重也。’”

(29) 又如:阴霞(云霞)

(30) 鬼怪 [ghosts and monsters]

群山四渎,暮天晴、挥斥阴魔潜伏。——金· 丘处机《无俗念·述怀》

(31) 又如:阴魅(鬼魅);阴兵(鬼兵;神兵);阴力(鬼神之力);阴魅(魅火;鬼火)

(32)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之一(跟“阳”相对) [yin,(in Chinese philosophy,medicine,etc.) the feminine or negative principle in nature]。阳的相对名称

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系辞上》

阴阳和而万物得。——《礼记·郊特性》

天地之变,阴阳之化。——《荀子·天论》

(33) 又如:阴阳不将(阴阳家所称的嫁娶吉日);阴阳官(专司星相、占卜、卜宅、相墓等的职官);阴阳生(阴阳人。指以星相、占卜、相宅、看风水等为职业的人)

(34) 姓

词性变化

◎ 阴

阴 yīn

〈形〉

(1) 凹进去的东西 [in intaglio]

院门门额上还留有一块阴纹石匾。——茹志鹃《高高的白杨树》

(2) 又如:阴识(古器物上凹入的文字。即阴文。凸出的文字称为阳文);阴纹(凹下的纹理)

(3) 幽暗;昏暗 [dark]

阴径红桃落,秋坛白石生。——唐· 姚合《游昊天玄都观》

(4) 又如: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混浊的现象);阴煞(幽暗);阴虹(昏暗的彩虹。比喻邪佞);阴翥(翅毛浅黑色的凤);阴堂(幽暗之室;墓室)

(5) 阴险 [sinister;insidious]

器性阴刻乐祸,残忍寡恩。——《旧唐书·崔器传》

(6) 又如:阴狙(阴险诡诈);阴刻(阴险刻毒);阴狡(阴险狡猾);阴笑(冷笑;奸笑);阴恶(阴险恶毒)

(7) 冷,寒冷 [cold]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8) 又如:阴气(寒气,肃杀之气);阴碛(塞外的沙漠。塞外很冷,故称);阴宫(深宫;阴凉的宫室)

(9) 阴湿;潮湿 [moist]

徽州世出墨工,多佳墨,云以置灰中,则阴润不能坏也。—— 宋· 庄季裕《鸡肋编》

(10) 又如:阴润(阴湿滋润);阴土(滋润的土壤)

(11) 偶数 [even]

禹铸九鼎,五者以应阳法,四者以象阴数。使工师以雌金为阴鼎,以雄金为阳鼎。—— 晋· 王嘉《拾遗记》

(12) 又如:阴干(位于偶数的天干);阴辰(指干支纪日中地支处于偶数的丑、卯、巳、未、酉、亥六日);阴鼎(编列次序为偶数的鼎)

(13) 雌的 [female]。如:阴霓(雌霓,副虹)

(14) 隐藏的,不露在外面的 [hidden]

阴血周作。——《左传·僖公十五年》

(15) 又如:阴事(隐秘的事情);阴臣(私臣。一指妇人);阴伏(阴私,阴事。指不为人所知的罪恶);阴拱(私下敛下,不再参与。比喻袖手旁观);阴恶(隐秘的不为人知的恶行;阴险狠毒);阴阴(隐隐);阴骘文(旧时专门劝人为善、做好事、积阴德的文章);阴符(喻指军事谋略、部署等机密)

(16) 负的 [negative]。如:阴极

◎ 阴

阴 yīn

〈副〉

(1) 暗中,暗地里[in secret;in private]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史记·李将军列传》

阴相与谋。——《汉书·李广苏建传》

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后汉书·张衡传》

阴纵之。——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执政阴沮。——清· 张廷玉《明史》

(2) 又如:阴煞(损伤);阴哂(暗笑);阴哑(暗哑;嘶哑);阴害(暗害);阴中(暗中陷害)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文言文加点字

1. 曹彬二三事文言文翻译

曹彬,字国华,是真定灵寿人。曹彬品质淳朴厚道。后汉乾佑年间,担任成德军的牙将。节帅武行德看出他正直诚实,指着他对身边人说:“这个人器识远大,不是一般人。”周太祖贵妃张氏,是曹彬的从母(堂房伯母或婶婶)。蒲帅王仁镐因为曹彬是皇帝的亲戚,对曹彬优礼有加。周祖登基,召曹彬回京城。曹彬越发恭敬有礼,公府举行宴会时,曹彬一整天端坐少动,目不斜视。王仁镐对随从说:“我自以为日夜不懈怠,等看到曹监军的衿严,才发现自己的散漫随性。”

显德三年,曹彬改任潼关监军,又调任西上阁门使。显德五年,出使吴越地区,等到任务完成就返回朝廷。私下见面时别人送的礼物,他一样也不接受。吴越地区的人用小船追来送礼给他,推辞了三四次,曹彬还是不接受。后来(曹彬)说:“我在拒绝接受它们,就是在追求虚名了。”于是就接受并登记后载着它们回来,全部交给朝廷。后周世宗坚持要求礼物归曹彬,曹彬才拜谢接受恩辞,把它们全部分赠给亲朋故友而自己什么也不留。曹彬出认为晋州兵马都监后,一天,他和朱衰及宾客随从在郊野之外围坐,恰逢邻近小路上守将骑马飞奔送信前来,使者从来没有见过曹彬,私下问别人说:“谁是曹监军?”有人指了指曹兵来告诉他,使者以为是在哄骗自己,笑着说:“哪里有皇亲国戚却穿黑色的粗丝长袍,坐在没有装饰的交椅上的呢?”仔细观察后才相信那是曹彬。

乾德二年冬天,攻打蜀国,任命刘光毅为归州行营前军复部署,任命曹彬作归州行营监军。蜀地峡中郡县都被攻下,众位将士都想杀光全城人来显示他们的威武,惟有曹彬命令部下加以制止,所到之处无不心悦诚服。宋太祖赵匡胤听说后,下诏书褒奖曹彬。川蜀之地被攻破后,全斌等人日以继夜的聚宴畅饮,不体谅将士,部下对百姓争夺不止,川蜀之地的百姓深受其苦。曹彬多次请求率军回押,全斌等不听。没过多久全师雄作乱,率领众兵十万人,曹彬又和刘光毅一起在新繁击败敌军,最后平定了川蜀之乱。那时各位战将多掠奴仆、女子和钱财等贵重物品,曹彬囊中只是书籍、衣物。等到回师,宋太祖得知一切具体情况,把全斌等交付有关官吏(处置)。认为曹彬清廉谨严,授予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曹彬入朝拜见皇帝,推辞说:“此次伐蜀征战各位将士都获罪,只我一个人得到奖赏,我担心对全军没有劝勉的作用。”宋太祖说“你立有大功,又不自夸功劳,如果你有小的过错,仁赡等人难道会不说吗?惩劝是国家的常典,你就不必推让。”

曹彬性情仁厚谦敬,在朝廷上不曾忤逆过皇上的意旨,也不曾说过别人的过错。攻伐蜀和南唐,自己什么也不占取。职位兼任将相,不用等级威严凸显自己的不同。在路上遇到士大夫,一定驾车给他让路。没有名气的小官,每每汇报事情,他必定穿戴整齐后才接见。任职期间的奉禄供给宗族,没有剩余的积蓄。

2. 曹彬传的翻译

曹彬传

《宋史》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气质淳厚。汉乾 中,为成德军牙将。节帅武行德见其端悫①,指谓左右曰:“此远大器,非常流也。”蒲帅王仁镐以彬帝戚,尤加礼遇。彬执礼益恭,公府燕集,端简终日,未尝旁视。仁镐谓从事曰:“老夫自谓夙夜匪懈,及见监军矜严,始觉已之散率也。”

显德三年,改潼关监军,迁西上 门使。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②之礼,一无所爱。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逐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世宗强还之,彬始拜赐,悉以分遗亲旧而不留一钱。出为晋州马都监。一日,与主帅暨宾从环坐于野,会邻道守将走价驰书来指,使者素不识彬,潜问人曰:“孰为曹监军?”有指彬以示之,使人以为绐已,笑曰:“岂有国戚近臣,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审视之方信。

二年冬,伐蜀,诏以刘光毅为归州行营前军副部署,彬为都监。峡中郡县悉下,诸将咸欲屠城以逞其欲,彬独申令 下,所到悦服。上闻,降诏褒之。两川平,全斌等昼夜宴欲饮,不恤军士,部下渔夺无已,蜀人苦之。彬屡请旋师,全斌等人从。俄而全师雄等构乱,拥众十万,彬复为与光毅破之于新繁,卒平蜀乱。时诸将多取子女玉帛,彬橐中唯图书,衣衾而已。及还,上尽得其状,以全斌等属吏。谓彬清介廉谨,授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彬入见,辞曰:“征西将士俱得罪,臣独受赏,恐无以示劝。”上曰:“卿有茂功,又不矜伐,设有微累,仁赡等岂惜言哉?惩劝国之赏典,可无让。”

彬性仁敬和厚,在朝延未尝忤旨,亦未尝言人过失。伐二国,秋毫无所取。位兼将相,不以等威自异。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

(节选自《宋史·曹彬传》)

[注释]

①悫:音què,诚实。 ②私觌:私下相见。觌:音:dí,相见,面见。

翻译下列语句

1、峡中郡县悉下,诸将咸欲屠城以逞其欲,彬独申令 下,所到悦服。

2、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

3、岂有国戚近臣,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审视之方信。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立足点落在对文言实虚词理解及文言句式的把握上。3题共9分,每题三分。1句被动句,实词“悉”“咸”,均为“都”的意思;“逞”,显示;以,连词,来。2句状语后置句,翻译是要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实词“引”“名”“白”“冠”。3句固定句式“岂 乎”,表反问语气;考查实词虚词“衣”“审”“方”。

答案:1、蜀地峡中郡县都被攻下,众位将士都想杀光全城人来显示他们的威武,惟有曹彬强调命令部下加以制止,所到之处的(百姓)都心悦诚服。

2、在路上遇到士大夫,一定驾车给他让路。不对部下官吏直呼姓名,每当要说事情,一定戴好帽子然后接见。

3、哪里有皇亲国戚却穿黑色的粗丝长袍,坐在没有装饰的椅子上呢?仔细观察后才相信那是曹彬 。

3. 【急】《明史》谭广传 文言文翻译

谭广,字仲宏,丹徒人。洪武初年,他以一名士卒从征金山,被授予燕山护卫百户。随从成祖起兵时,他以一百骑兵夺取涿州,生擒将校三十人。战白沟、真定、夹河时,他都有功,屡升为指挥使,留守保定。都督韩观率兵十二万来攻,谭广以孤军奋力抵抗了四十多天,后来抓住机会将他们击退。

永乐九年(1411),他进升为大宁都指挥佥事,主管营建北京。后来掌管神机营,随从皇上北征,充任骁骑将军。十一年,他到山西练兵。第二年从征九龙口,担任前锋。贼人数万凭岸布阵,谭广命能挽强弓的士卒射击,万矢齐发,贼人死亡无数,官军乘胜夹击,贼人大败。论功,谭广进升都督佥事。

仁宗继位后,他升为左都督,佩镇朔将军印,镇守宣府。宣德三年(1428),他请军镇也照郡县之例,立风云雷雨山川和社稷坛。六年,因宣府粮少,他请照开平、独石的办法,招商人输运粮食到宣府以获得销售食盐的权力,以此来充实军粮。皇上都听从了。第二年,皇上听从户部的意见,令戍守宣府的其他卫所的军队,都遣回屯田种植。谭广上书说:“臣所防守的边境有一千四百余里,敌人窥伺,随时都可能入侵。倘若有警,征兵于数百里之外,怎能来得及?屯田种植的建议,臣愚以为不可行。”皇上以边兵戍守有余,只命永乐年间调戍宣府的不要遣回。

正统初年,朝廷意见认为脱欢虽然已来归附,但他狡猾的阴谋不可预测,皇上命谭广以及其他镇的总兵官陈怀、李谦、王..献上对策。谭广等人各自呈上意见,大略是说:“边寇出没无常,惟防御为上策。应分兵扼守要害之地,而间或派遣精锐部队巡视塞外,遇上敌人则量力决定是战是守。派间谍侦察敌人动静,以轻兵跟踪敌人的去向。敌人来则一无所得,去则有所恐惧,这样边防之患可以稍得减轻。”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六年(1441)十一月,他以御敌之功,被封为永宁伯,食禄一千二百石,仍镇守宣府。八年,他请求退休,皇上优诏留下他。第二年十月将他召回并接见他。皇上可怜他年纪已老,免以常朝。这个月他去世。谥襄毅。

谭广身高体壮,从行伍奋斗到大将,身经大小一百余战,未尝遭挫败。在宣府二十年,修建屯堡,严整守备,增设驿传,又请给各边镇颁给火器。将校犯法,他即奏请治罪,但他安抚士卒有恩。边境安然,他堪称名将。他曾因愤怒而杖杀都司经历,又曾以私怨杖打百户,为此而受到言官的弹劾,皇上置之不问。他去世后,吏部说他没有世袭诰券,便授予他的儿子谭序为指挥使。

4. 宋史•曹彬列传 实词 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曹彬传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汉乾佑中,为成德军牙将。节帅武行德见其端悫①,指谓左右曰:“此远大器,非常流也。”周太祖贵妃张氏,彬从母也。蒲帅王仁镐以彬帝戚,尤加礼遇。周祖受禅,召彬归京师。彬执礼益恭,公府燕集,端简终日,未尝旁视。仁镐谓从事曰:“老夫自谓夙夜匪懈,及见监军矜严,始觉己之散率也。”

显德三年,改潼关监军,迁西上阁门使。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②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世宗强还之,彬始拜赐,悉以分遗亲旧而不留一钱。出为晋州兵马都监。一日,与主帅暨宾从环坐于野,会邻道守将走价③驰书来诣,使者素不识彬,潜问人曰:“孰为曹监军?”有指彬以示之,使人以为绐己,笑曰:“岂有国戚近臣,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审视之方信。

当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不尝造门,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迁客省使,与王全斌、郭进领骑兵攻河东平乐县,降其将王超、侯霸荣等千八百人,俘获千余人。二年冬,伐蜀,诏以刘光毅为归州行营前军副部署,彬为都监。峡中郡县悉下,诸将咸欲屠城以逞其欲,彬独申令戢下,所至悦服。上闻,降诏褒之。两川平,全斌等昼夜宴饮,不恤军士,部下渔夺无已,蜀人苦之。彬屡请旋师,全斌等不从。俄而全师雄等构乱,拥众十万,彬复与光毅破之于新繁,卒平蜀乱。时诸将多取子女玉帛,彬橐中唯图书、衣衾而已。及还,上尽得其状,以全斌等属吏。谓彬清介廉谨,授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节选自《宋史·曹彬传》)

【注释】①悫,音què,诚实。②觌,音dí,相见,面见。③阶:音jiè,传送书信物件或传达事情的人。④仁赡,人名。

译文:

曹彬,字国华,是真定灵寿人。后汉乾佑年间,担任成德军的牙将。节帅武行德看出他正直诚实,指着他对身边人说:“这个人器识远大,不是一般人。”周太祖贵妃张氏,是曹彬的从母(堂房伯母或婶婶)。蒲帅王仁镐因为曹彬是皇帝的亲戚,对曹彬优礼有加。周祖登基,召曹彬回京城。曹彬越发恭敬有礼,公府举行宴会时,曹彬一整天端坐少动,目不斜视。王仁镐对随从说:“我自以为日夜不懈怠,等看到曹监军的衿严,才发现自己的散漫随性。”

显德三年,曹彬改任潼关监军,又调任西上阁门使。显德五年,出使吴越地区,等到任务完成就返回朝廷。私下见面时别人送的礼物,他一样也不接受。吴越地区的人用小船追来送礼给他,推辞了三四次,曹彬还是不接受。后来(曹彬)说:“我再拒绝接受它们,就是在追求虚名了。”于是就接受并登记后载着它们回来,全部交给朝廷。后周世宗坚持要求礼物归曹彬,曹彬才拜谢接受恩辞,把它们全部分赠给亲朋故友而自己什么也不留。曹彬出认为晋州兵马都监后,一天,他和朱衰及宾客随从在郊野之外围坐,恰逢邻近小路上守将骑马飞奔送信前来,使者从来没有见过曹彬,私下问别人说:“谁是曹监军?”有人指了指曹兵来告诉他,使者以为是在哄骗自己,笑着说:“哪里有皇亲国戚却穿黑色的粗丝长袍,坐在没有装饰的交椅上的呢?”仔细观察后才相信那是曹彬。

当初,太祖主管皇帝的亲兵,曹彬中立不靠,不是因为公事不曾上门,因此很受太祖器重。建隆二年,升为客省使,跟王全斌、郭进带骑兵攻打河东平乐县,收降王超、侯霸荣等千八百人,俘虏千余人。乾德二年冬天,攻打蜀国,任命刘光毅为归州行营前军复部署,任命曹彬作归州行营监军。蜀地峡中郡县都被攻下,众位将士都想杀光全城人来显示他们的威武,惟有曹彬命令部下加以制止,所到之处无不心悦诚服。宋太祖赵匡胤听说后,下诏书褒奖曹彬。川蜀之地被攻破后,全斌等人日以继夜的聚宴畅饮,不体谅将士,部下对百姓争夺不止,川蜀之地的百姓深受其苦。曹彬多次请求率军回押,全斌等不听。没过多久全师雄作乱,率领众兵十万人,曹彬又和刘光毅一起在新繁击败敌军,最后平定了川蜀之乱。那时各位战将多掠奴仆、女子和钱财等贵重物品,曹彬囊中只是书籍、衣物。等到回师,宋太祖得知一切具体情况,把全斌等交付有关官吏(处置)。认为曹彬清廉谨严,授予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

这些应该是全面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5. 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 遗是什么意思

遗:赠送

补充:

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

翻译:节度使刘遂凝多次送给他贵重的东西

出处:《宋史·曹彬列传》)

原文: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也。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

初,太祖典禁旅,彬中立不倚,非公事未尝造门,群居燕会,亦所罕预,由是器重焉。建隆二年,自平阳召归,谓曰:“我畴昔常欲亲汝,汝何故疏我?”彬顿首谢曰:“臣为周室近亲,复忝内职,靖恭守位,犹恐获过,安敢妄有结交?”

七年,伐江南。长围中,彬每缓师,冀李煜归服。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其臣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 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 卒赖保全。

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上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退曰:“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亦不过多得钱尔。”

咸平二年,被疾。上趣驾临问,手为和药,仍赐白金万两。六月薨,年六十九。上临哭之恸

6. 黄光山佛祖签文38签

佛祖灵签第三十八签: 哪咤出身后为神 上上签

签诗

石中藏碧玉,老蚌含明珠;五马庭前立,能乘万里程。

解签

进身显达 大器晚成之兆。

家宅

君家明德合天心,些小淹留祸不侵,人口六畜休要说,平安二字值千金,》吉宅人口舌签文有淹滞二字出 现,恐防流泪破失,若有婚事可保无虑,是埕口水道不美,有利修整,初一吉敬拜天地平安可得财利》

岁君

红日当天照破云,无愁不独众人钦,君子进身应显达,荣华富贵得安宁。

生意

正道买卖勤经营,春夏可得小财经,秋冬时节有财利,肖马五八厚利升,《生意取利叶吉,与人交易心地 宜从正道,五,九,十一月扩大经营得厚利肖马者更佳》

谋望

天理人心两不亏,自然合道免生灾,公平感得神明佑,南北东西任所为,《卜谋事宜从正道,不可亏人,交秋月各事称心如意,定可成功》

婚姻

鸳鸯飞入凤凰窝,莫听旁人说事破,自是姻缘天配汝,两人相笑白头过,《婚姻可成,但初时有小人破说 双方勿认以为真,可到白头皆老生子传孙》

出外

一事身体平安但闲事勿近,宜从正道有贵人扶助,可得名利双全。

开铺

之卦叶吉如大器晚成之兆,要公平正道经营不可亏人,秋后可得厚利,肖马者更妙。

合伙

之卦叶吉肖马者更妙,如大器晚成之兆伙计宜同心同德刻苦经营秋后有财利可得。

求财

正财取利叶吉宜从正道,不可亏人,宜谨慎勤奋经营五,九,十月亨通得厚利,肖马者冬月大胜,偏财定 失哦》

7. '李邦宁,字叔固,钱塘人

原文:

李邦宁,字叔固,钱唐人,初名保宁,宋故小黄门也。宋亡,从瀛国公入见世祖,命给事内庭,警敏称上意。令学国书及诸蕃语,即通解,遂见亲任。授御带库提点,升章佩少监,迁礼部尚书,提点太医院事。成宗即位,进昭文馆大学士、太医院使。帝尝寝疾,邦宁不离左右者十余月。

武宗立,命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邦宁辞曰:“臣以阉腐余命,无望更生,先朝幸赦而用之,使得承乏中涓,高爵厚禄,荣宠过甚。陛下复欲置臣宰辅,臣何敢当。宰辅者,佐天子共治天下者也,奈何辱以寺人。陛下纵不臣惜,如天下后世何,诚不敢奉诏。”帝大悦,使大臣白其言于太后及皇太子,以彰其善。

帝尝奉皇太后燕大安阁,阁中有故箧,问邦宁曰:“此何箧也?”对曰:“此世祖贮裘带者。臣闻有圣训曰:‘藏此以遗子孙,使见吾朴俭,可为华侈之戒。’”帝命发箧视之,叹曰:“非卿言,朕安知之。”时有宗王在侧,遽曰:“世祖虽神圣,然啬于财。”邦宁曰:“不然。世祖一言,无不为后世法;一予夺,无不当功罪。且天下所入虽富,苟用不节,必致匮乏。自先朝以来,岁赋已不足用,又数会宗-,资费无算,旦暮不给,必将横敛掊怨,岂美事耶。”太后及帝深然其言。俄加大司徒、尚服院使,遥授丞相,行大司农,领太医院事,阶金紫光禄大夫。

太庙旧尝遣官行事,至是复欲如之,邦宁谏曰:“先朝非不欲亲致飨祀,诚以疾废礼耳。今陛下继成之初,正宜开彰孝道,以率先天下,躬祀太室,以成一代之典。循习故弊,非臣所知也。”帝称善。即日备法驾,宿斋宫,且命邦宁为大礼使。礼成,加恩三代:曾祖颐,赠银青光禄大夫、司徒,谥敬懿;祖德懋,赠仪同三司、大司徒,谥忠献;父-,赠太保、开府仪同三司,谥文穆。

译文:

李邦宁,字叔固,钱唐人,起初名李保宁,是先前宋朝的小黄门。宋朝灭亡,李邦宁跟随瀛国公进京去见世祖,世祖命他在内廷供职,他机警敏捷,使世祖称心如意。世祖让他学习蒙古文和各种蕃语,他一学就会,于是他受到亲近信任。他得任御带库提点,提升为章佩少监,升任礼部尚书、提点太医院。成宗即位,进升为昭文馆大学士、太医院使。有一次,成宗卧床生病,李邦宁有十多个月没有从成宗身边离开过。武宗即位后,任命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李邦宁推辞说:“臣已受腐刑,苟延残喘,没有再生的指望。有幸蒙先朝赦罪,加以任用,使我得以在亲近侍从中充数,爵位高,俸禄厚,蒙受的荣耀与恩宠已经太多了。陛下又想让臣当辅政大臣,臣怎敢当!辅政大臣是辅佐天子共同治理天下的,怎能让宦官辱没这一职务!陛下纵然不怜惜臣,对天下后世又怎么交侍!臣实在不敢受诏。”武宗大悦,让大臣把他的话禀告太后和皇太子,以表彰他的善行。

有一次,武宗陪皇太后在大安阁宴饮,阁中有一个旧日的小箱子,武宗问李邦宁说:“这是什么箱子?”李邦宁回答说:“这是世祖装衣带用的。臣记得世祖的圣训说:‘收藏此带,留给子孙,让他们看看我俭朴的作风,告诫他们不要奢华。’”武宗打开箱子看了,感慨地说:“要不是你的话,朕怎知道!”当时身边有一位宗王冒然说:“世祖虽然神圣,对财物却流于吝啬了。”李邦宁说:“不然。世祖的每一句话无不为后世所效法,每一次给与和剥夺无不与功过相符,并且天下的资财虽然富足,如果不节约使用,必然会导致财用匮乏。从先朝以来,每年的赋税已不够用加上几次会见分封在外的皇族,费用多得难以计算。早晚有一天财用难以接济,必将横征暴敛招致怨恨,岂是好事!”太后和武宗对他的话深以为然,不久便加任他为大司徒、尚服院使,挂衔丞相、行大司农,兼管太医院事务,进阶金紫光禄大夫。”过去祭奠太庙时,曾经派官员代行其事。到这时,武宗又想照此办理。李邦宁进谏说:“先朝皇上并非不想亲自前去祭祀,实在是由于有病,致使礼典荒废。如今陛下刚刚继位,正应该彰明孝道,先做天下的表率,亲自去奠太庙,来完成一代的礼典。因循以往的弊病,臣不敢赞成。”武宗连连称善,当天就乘车前往,住进斋宫,并命李邦宁担任大礼使。祭典完成后,武宗对李邦宁前三代都施加恩典:曾祖李颐追赠为银青光禄大夫、司徒,谥号为敬懿;祖父李德懋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大司徒,谥号为忠献;父亲李扌为追赠为太保、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文穆。

8. 求 曹彬为人 的翻译 看图

曹彬传《宋史》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气质淳厚.汉乾中,为成德军牙将.节帅武行德见其端悫①,指谓左右曰:“此远大器,非常流也.”蒲帅王仁镐以彬帝戚,尤加礼遇.彬执礼益恭,公府燕集,端简终日,未尝旁视.仁镐谓从事曰:“老夫自谓夙夜匪懈,及见监军矜严,始觉已之散率也.”显德三年,改潼关监军,迁西上门使.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②之礼,一无所爱.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彬犹不受.既而曰:“吾终拒之,是近名也.”逐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世宗强还之,彬始拜赐,悉以分遗亲旧而不留一钱.出为晋州马都监.一日,与主帅暨宾从环坐于野,会邻道守将走价驰书来指,使者素不识彬,潜问人曰:“孰为曹监军?”有指彬以示之,使人以为绐已,笑曰:“岂有国戚近臣,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审视之方信.二年冬,伐蜀,诏以刘光毅为归州行营前军副部署,彬为都监.峡中郡县悉下,诸将咸欲屠城以逞其欲,彬独申令下,所到悦服.上闻,降诏褒之.两川平,全斌等昼夜宴欲饮,不恤军士,部下渔夺无已,蜀人苦之.彬屡请旋师,全斌等人从.俄而全师雄等构乱,拥众十万,彬复为与光毅破之于新繁,卒平蜀乱.时诸将多取子女玉帛,彬橐中唯图书,衣衾而已.及还,上尽得其状,以全斌等属吏.谓彬清介廉谨,授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彬入见,辞曰:“征西将士俱得罪,臣独受赏,恐无以示劝.”上曰:“卿有茂功,又不矜伐,设有微累,仁赡等岂惜言哉?惩劝国之赏典,可无让.”彬性仁敬和厚,在朝延未尝忤旨,亦未尝言人过失.伐二国,秋毫无所取.位兼将相,不以等威自异.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节选自《宋史·曹彬传》)[注释]①悫:音què,诚实.②私觌:私下相见.觌:音:dí,相见,面见.翻译下列语句1、峡中郡县悉下,诸将咸欲屠城以逞其欲,彬独申令下,所到悦服.2、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3、岂有国戚近臣,而衣弋绨袍,坐素胡床者乎?”审视之方信.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立足点落在对文言实虚词理解及文言句式的把握上.3题共9分,每题三分.1句被动句,实词“悉”“咸”,均为“都”的意思;“逞”,显示;以,连词,来.2句状语后置句,翻译是要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实词“引”“名”“白”“冠”.3句固定句式“岂乎”,表反问语气;考查实词虚词“衣”“审”“方”.答案:1、蜀地峡中郡县都被攻下,众位将士都想杀光全城人来显示他们的威武,惟有曹彬强调命令部下加以制止,所到之处的(百姓)都心悦诚服.2、在路上遇到士大夫,一定驾车给他让路.不对部下官吏直呼姓名,每当要说事情,一定戴好帽子然后接见.3、哪里有皇亲国戚却穿黑色的粗丝长袍,坐在没有装饰的椅子上呢?仔细观察后才相信那是曹彬.。

纵被春风吹作雪 绝胜南陌碾成尘的诗意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这首绝句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可以说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一、二句写景状物,描绘杏花临水照影之娇媚。首句点明杏花所处地理位置。“陂”,此处是指池塘。一池碧绿的春水环绕着杏树,预示着勃发的生机。“绕”字用得精巧,既写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势,又写水花之相依相亲。王安石爱用“绕”字摹写山形水势,如他《江上》一诗中说:“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在《书湖阴先生壁》(其一)中写到:“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又在《钟山即事》中说“涧水无声绕竹流”,无一不给人以清婉、柔媚、幽静之感。

次句从花与影两个方面写杏花的绰约风姿。满树繁花竞相开放,满池花影摇曳迷离。“妖娆”二字本用于写人,这里移用于杏花,展现了杏花争奇斗妍的照人光彩。一个“各”字,表明在诗人眼中,花与影一样地美艳、多情,一样令人流连忘返、沉迷自失。宋人许顗《彦周诗话》曰:“荆公爱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泻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诗》云:‘晴沟涨春渌周遭,俯视红影移鱼舠’,皆观其影。”王安石写花善于从本体和投影两方面着手,如此刻画,虚实相生:一方面使景物更具立体的美,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诗人的审美趣味,即对虚静恬淡之美的情有独钟。

三四句议论抒情,褒扬北陂杏花品性之美。这两句对偶精工,诚如陈衍《宋诗精华录》云:“荆公绝句,多对语甚工者,似是作律诗未就化成截句(绝句)”,这两句托物言志,耐人玩味。“东风吹作雪”,这一笔淋漓地描绘出风吹杏树,落英缤纷,似漫天飞雪,而随波逐流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动,浮想联翩。即便是东风轻拂,娇媚的花儿也不堪吹折,她凋谢了,零落了,这本是让人黯然神伤的。但诗人却偏说它胜过南陌杏花,矜持与自足之意溢于言表。这一对比启人深思:“南陌”在此诗中与“北陂”相对立,这两个背景意象包含着一种空间的隐喻。若说清幽静谧的“北陂”是远离浮世喧嚣的隐逸之所,则“南陌”正是熙来攘往、物欲横陈的名利之场。“南陌”繁华,“北陂”僻静;“南陌”热闹,“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洁;而南陌的杏花要么历尽亵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践踏,碾成尘土,满身污秽。若说这南陌杏花是邀功请赏、党同伐异的得势权臣的影射,则北陂杏花是诗人刚强耿介、孤芳自赏的自我人格的象征。王安石从熙宁三年到九年,两次拜相,又两次罢相,最后退居江宁,寄情于半山。罢相之后,他虽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但仍然坚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与立场,积极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一“纵”,一“绝”,呼应紧密,激浊扬清,掷地有声地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与人生操守。

全诗融情于景,寄意于物,辞浅而味永。吴之振《宋诗钞·临川集钞》说“安石遣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淡中”。“江有蛟龙山虎豹,清光虽在不堪行”(王安石《咏月》),诗人隐退江宁之后,他当初创立的善政美法屡遭保守派反对、阻挠,已日渐式微,难免郁愤慨叹。此诗表面上显得冲旷萧散,实则健朗豪逸,可谓“丰肌健骨”。

高中文言文语言知识

1. 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

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值得高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该让别人去做),这是孔子《论语》里的名言。

详情见:/link?url=vFBR9KHGRycr1U382f_ckEyjBhohjhNCQmz34kpUtLTw_5ZU3pTtfa6DekQpTTszjmOvF3mjCHctcgHaV9WAfiR9Lia7VHuL2WoJHgWD3V_

2. 高中古文基本知识越详细越好

高中文言文专题复习——18虚词 一、【而】 (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

(《师说》) ⑤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 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④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⑤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④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左传•襄公三十年》)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寡人之于国也》) ④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 ⑤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成“因此”“因而”。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成“以”“以此”“来”。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而已】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译为“才”,“方才”,表示时间的副词。

①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柳敬亭传》)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 ③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送东阳马生序》)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之意。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一般可译为“不久”,“一会儿”“后来”。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战》)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用于宾语前置句中“何”要后置(疑问句中,若宾语是疑问代词,这个疑问代词放在动词前)。

①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④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这”“那““什么”。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③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孔雀东南飞》)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哪里”。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3.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从西周到春秋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用赋、比、兴等表现手法: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即以彼物比此物;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诗经》中的诗多为四言诗,章法多用重叠(叠唱)。

《关雎》是《诗经》中的第一首诗,我们读过《诗经》中的《蒹葭》、《采薇》等诗。《诗经》与《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合称“五经”。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又一部诗歌总集,收屈原等人的诗歌作品。屈原是我国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

《离骚》是他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鲁迅在他的小说集《彷徨》扉页上题写了该诗中的名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读过屈原的诗《国殇》、《涉江》等。

《诗经》中的“(国)风”与《楚辞》中的“离骚”并称“ *** ”。它们分别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先秦历史散文中,《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它是商周时期的历史文告的汇编。《春秋》是我过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它记载我国春秋时期的历史。

而解释这本“经”书的“传”《左传》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我们读过书中的《曹刿论战》、《秦晋崤之战》等。《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别体史书,它记载我国春秋时期的历史,我们读过书中的《邵公谏厉王弭谤》。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记载战国时期的历史;我们读过书中的《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荆轲刺秦王》等。先秦诸子散文中,《论语》、《孟子》、《荀子》等是儒家著作,《老子》、《庄子》、《列子》等是道家著作,《墨子》是墨家著作,《韩非子》是法家著作。

孔子,名丘,字仲尼;孟子,名轲,字子舆;庄子,名周;荀子,名况。依次写出《论语》、《孟子》、《庄子》、《荀子》中的一篇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鱼我所欲也》、《秋水》、《劝学》。

《论语》、《孟子》和《礼记》中的《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贾谊是西汉初年政治家、文学家,代表作品有《过秦论》、《论积贮疏》等。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代3000年历史,全书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和表共五个部分。鲁迅赞誉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字子长,他是我国西汉历史家、文学家。教材中有《史记》的选文《垓下之围》、《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李将军列传》等。

《史记》和《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后三部书的作者分别是东汉的班固、南朝的范晔、晋朝的陈寿。“乐府”,原指汉代国家设立的音乐机关,负责搜集整理民歌。

后来称这种民歌及文人仿作的诗为“乐府”。《孔雀东南飞》是汉代乐府诗发展的高峰,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这首诗的男女主人公是焦仲卿、刘兰芝。

它与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合称“乐府双壁”。汉代的文人诗是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所谓“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写作的五言诗,这些诗全为无名氏所作。

曹操,字孟德,东汉建安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擅长以古题乐府写时事。

他的诗气韵沉雄,代表作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篙里行》等。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后人称以“三曹”为核心的文坛所体现的文风“建安风骨”。

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曹植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作家,其代表作有诗《白马篇》、赋《洛神赋》等。

诸葛亮,字孔明,他的《出师表》是名篇。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人,田园诗派的开创者,陶渊明的诗“清新自然”,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等,他也有书写豪情和愤懑的诗,如《读山海经》、《咏荆轲》。

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创者。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著作是《文心雕龙》,作者是南朝的刘勰。

我国现存最早的“志怪小说”是晋朝干包的《搜神记》,“志人小说”(又叫“逸事小说”)是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其中王勃,字子安,骈体文《滕王阁序》和诗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的代表作。在初唐诗坛开一带诗风的诗人是陈子昂,字伯玉,他的《登幽州台歌》一诗很有名。

此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也是名诗。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和岑参并称,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别董大》、《白雪歌颂武判官归京》;盛唐“边塞诗人”还有王昌龄、王之涣、崔颢,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芙蓉楼送辛渐》、《凉州词》、《黄鹤楼》。

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和王维并称,王维,字摩诘,他擅长绘画,在描写山水的诗里,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境,他的代表作有《终南山》、《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等;孟浩然的代表作有《过故人庄》、《晚泊浔阳望庐山》、《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4.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

文言文基础知识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能力要求

1.应达到的要求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B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 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应熟练掌握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1)重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

爱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曾 乘 诚 除 辞 从 殆 当 道 得

度 非 复 负 盖 故 顾 固 归 国

过 何 恨 胡 患 或 疾 及 即 既

假 间 见 解 就 举 绝 堪 克 类

怜 弥 莫 乃 内 期 奇 迁 请 穷

去 劝 却 如 若 善 少 涉 胜 识

使 是 适 书 孰 属 数 率 说 私

素 汤 涕 徒 亡 王 望 恶 微 悉

相 谢 信 兴 行 幸 修 徐 许 阳

要 宜 遗 贻 易 阴 右 再 造 知

致 质 治 诸 贼 族 卒 走 左 坐

(2)重点掌握常见文言虚词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5. 【高中语文文言文该怎样学

怎样巧学文言文?一、精解字词,储备足量的文言知识逐字落实文言文课文中的每一个字的意义和用途,务必准确无误.因为只有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字词,才可能顺利地阅读文言文.二、巧记巧学.让文言文学习的轻松愉快成语,是颇有生命力的古代词语的遗存,借助成语学习文言文,将古代和现代的词语沟通起来,使得文言文知识不那么枯燥,也不那么吓人,变得易记而浅显;还能够一石而二鸟,文言文和成语的学习同时经行.相得益彰.这是个轻便而俏皮的巧学方法.比如.【张】如果理解成语“账目结舌”中“张”是“睁开,睁大”意,就不难记住课文《童趣》中“张目结对日”中“张”的“睁开,睁大”意义.字形,尤其古文字字形,比如甲骨文、金文、篆文,都隐藏着汉字的意义密码.探员其本字的古代写法,一眼就能洞察其意义,这样,即印象深刻有妙趣横生.这是个直观而形象的巧学方法.例如.【于】小篆字形()像两手相与之形.由此可见“予”本义:授予.给予,给.三、归纳拓展,由“闻一”而“知十”掌握了文言文的规律,就等于拿到了打开文言文知识的钥匙.文言文学习总是有章可循的,见到“陈胜者,阳城人也”,归纳为“者……也”判断句,进而归纳“乃、必、即、皆”等+谓语判断句;见到“吾谁与归”,归纳得出“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规律;见到“僵卧孤村不自哀”,归钠得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规律;见到“何陋只有”“唯利是图”,归纳得出“之是褆宾”的规律;……这样,在课本上学的是“一个”,而你收获的却是“一类”,学起文言文来就游刃有余了.四、知识迁移,由课堂延伸到考场把每一篇文言文课文都当成考场上的文言文阅读的材料,或设置题目作答,或比对已考过的的考题,即深入理解了课文,又从中培养语感,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考场的应变能力.例如,《送东阳马升序》第二段描写宋濂成人后求实。

6.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

1.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著名的散文 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另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 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 概”。

2.《采莲赋》:南朝皇帝萧统著。 3.《西洲曲》:南朝乐府中的诗。

4.周瘦鹃:现代作家,翻译家,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文学流派)代表作家。 5.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的主将,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 集《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十六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其一生人格精神 的写照。

6.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末年著名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出自他的《挽歌》。 7.《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巨著,作者为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

8.金圣叹:名人瑞,字圣叹,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曾把《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与《西厢》合称“六才子书”,并对后两种进行 批改。

其批改《水浒》,成书于崇祯末期,将七十一回以后关于受招安、征方腊等内容删去,增入卢俊义梦见梁山头领全部被杀死情节,以结束全书。批语中颇有独 到之见,也表现了反对农民起义的立场。

9.顾炎武:号亭林,字宁人,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著有《日知录》。 10.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京派小说”代表。

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11.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12.乔治•桑:法国女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康素爱萝》、《安吉堡的磨工》。 13.《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按照鲁国国君的 世系纪年,记载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50多年的许多史料。也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是 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14.《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到周贞定王十六年间的史实。

15.《战国策》是记载西周、东周及各诸侯国历史的著作,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经西汉刘向整理,共33篇。

16.《论语》是记载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为语录体。

《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17.孟轲(约前372—前289),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学大师,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教育、伦理,。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

认为“人性本善”。(见第五册) 18.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时赵国人,著名思想家。

主张“法后王”“性恶论”。《荀子》为荀子和其弟子所作,是先秦儒家重要作品。

19.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宋人,古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之一。《庄子》为他和其弟子所作,文学性强,多寓言,是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与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合称“老庄”。 20.贾谊:西汉洛阳人,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贾生。

著作有《新书》、《吊屈原赋》等。 21.司马迁(约前145-约前87),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包括12本纪(帝王传 记)、30世家(诸侯传记)、70列传(著名人物传记)、10表、8书,共130篇。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

鲁迅称赞《史记》是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关于《史记》见第六册) 22.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玡临沂(现在山东省临沂)人。

他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有“书圣” 之称。王羲之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

因他作过右军将军,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 集的序言。

23.《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人被释奴隶伊索所编,搜集有古希腊民间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三百五十余篇。 24.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

代表作品有:两部著名的学。

7. 高中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

一、句子成分的划分

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1、主语和谓语在句子中,陈述的对象和陈述的内容都是句子的成分,陈述的对象叫主语,回答“谁”或“什么”的问题,陈述的内容叫谓语,回答“怎么样”的问题。(主谓之间用“”分开)。

例如:①语文老师正在点名 ②今天天气非常暖和 ③邻国之民不加少

2、当谓语的中心词是动词时,在动词后面被支配的那部分叫宾语。(宾语用“﹏ ﹏”划起来)。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我们需要创新精神。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吾师道也。

3、定语:在句子中起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词的作用。(定语用()标出)。

例:①(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②(这样庞大而复杂)的结构,该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啊!

③(秦)东割(膏腴)之地。 ④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4、状语是修饰、限制用动词或形容词充当谓语中心语的句子成分。(状语用“〔 〕”标出)。状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代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例:①〔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众一万多人〔在南京路上〕举行(反帝国主义)大示威。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③(蚓)〔上〕食埃土。

总之,一般的句式是:〔时间或地点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 二、文言文种特殊句式

(一)、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宾语前置 这类宾前的句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末”“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3、介词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现象。

例: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4、普通宾语前置

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通过一定语法手段将宾语放在动词之前,称之为普通宾语前置。 例:①唯利是图、惟命是从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二)定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语法中,定语是修饰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主语或宾语中心词的意思,或是为了使语气更流畅,把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这种现象叫做定语后置。

例:①“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注意:有时候中心词语与后置定语之间会用一个“之”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这时候这个“之”字就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三)状语后置句

现代汉语中,状语会置于谓语之前。在文言文中,状语若置于谓语之后,就叫做状语后置。

例: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③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鸿门宴》

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古语阴阳之道文言文

1. 中国古语中阴阳何解

关于阴阳,过去没有人讲得清。

我们首先可以考察一下这两个字的语源。阴的语源是烟,烟在古语言中又有古音读若乌,乌云,乌烟,古人认为是一回事。

乌云笼罩,就是"阴"。所以阴也就是暗(阴、暗古语亦相通),也就是没有光明。

而阳,本义是太阳,就是阳光,就是光明。阴、阳概念的实质,就是黑暗与光明。

光明可见,黑暗则不可见。但古人已经知道,光明与黑暗并非两个事物,或两种物质。

光明的消失就是黑暗,黑暗中能量的增强就是光明。 如果我们用现代的观点来解释的话,阴阳概念的本质就是现代物理学讲的"能量"。

能量的熵化,能量的消失,就是"阴"。能量的聚集,能量的增强,就是"阳"。

古人认为,宇宙是光明与黑暗,即阴与阳两种范畴交替运动和循环的产物,这就是所谓"一阴一阳之为道"。 在中国学术中,最早"阴"与"阳"是作为一对天象、天文和历法中的范畴。

在《易传》和老子哲学中,发展成宇宙本体论的范畴。这两个范畴都不具有物质实体的涵义,而是抽象的哲学理念。

阳,就是显现,是实在。阴,则是非显现,是潜在的东西。

潜在的东西生化为实在的东西,实存的东西内化为潜在的东西,这是阴阳转化的实质。

2. 与"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相关的古语文言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遗迹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成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治训,未尝有行不由送,出不由产者亦。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

3. 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译文

其语义为:一阴一阳就是“太极生两仪再生四象,继之生八卦至六十四卦乃至成之与天高”的道路,始终以“一阴一阳”继续垒生并继承“生爻”的过程叫做“善”,使“一阴一阳”继续垒生至天高而成就万物的秉性叫做“道性”。这是孔子体悟“道”的心得,此语来自“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从下往上数,第一层是太极,第二层是一阴一阳(称作两仪),第三层是第二层所生之一阴一阳即四象,第四层是第三层所生之八卦……每层都是一阳生出一阴一阳且一阴也是生出一阴一阳,这就是阴阳变化的道路,故称一阴一阳之谓道,如此继续永无止境的生下去可与天齐,故称成之者性也,这里的“性”指的是“道性”;而每一层的生化过程都是一阴一阳的生化,至简至易而且每一层的生化都是继承了前一层的生化规律并予以延续,故称继之者善也。世间万事万物的生长变化都是从细微到显著以至于质变,所以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用数字表示就是杨辉三角形,是数学中(a+b)的n次幂的展开式系数。此图还说明一件事,“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这句话不但涵盖了“既对立又统一”的思想,而且涵盖了“对立双方都体现了整体的信息”的内容,用老子的话说就是“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新浪非常道人解)

4. 文言文翻译

译文

道生一,一是太极;一生二,二是阴阳;二生三,三是阴阳配合;三生万物,万物是万事万物。

道家思想并非是后世误解的“消极无为”,而是更宏观、更客观的世界观、人生观。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即是规律产生(效法)于事物自身的发展趋势(需求)。不要主观的态度去看待,因为越在意越适得其反。道家的文化冷静而客观。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或者减损它反而得到增加;或者增加它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 *** 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题1:B小题1:D小题1:D小题1:(1)反映在文章中的作者的个性气质,就像登临高处眺望远方,像君临天下让万众朝拜,像击鼓激发成千上万名勇士去战斗。

(2)观看他们的文章,唐诗它们的章句,而作者的性格、情感和外表、状态,也全都不一样啊。(3)欧阳公能学习与自己网格不同的人的长处,来经常补益自己的阴柔之美,曾公能避开自己的短处而不显现出现(不至于过分阴柔)。

小题1:“孺子”应指儿童小题1:D均为介词,但前一个介进对象,可译为“与、同”;后一个介进处所,可译为“在”。A均为代词,它们;B均为连词,那么;C均为首语气助词。

小题1:文段标点为: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小题1:(1)关键字:凭、君、朝、鼓(2关键字:讽、形状、举、殊)(3)关键字:异己者、时、济、不犯【参考译文】姚鼐听说天地之道,只是阴阳刚柔罢了。

文章是天地的精华,是阴阳刚柔之气表现的。 只有圣人的话,是阴阳刚柔二气的交融而不偏重。

但是《易》《诗》《书》《论语》所载的, 也间或可以用刚柔来区分。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说话、表达也有适宜的方式。

自从诸子 以后,所做的文章,没有不有所偏重。那些得到阳刚之美的人,那么他们的文章就像雷霆, 像闪电,像长风从山谷中出来,像崇山峻岭,像大江决堤,像骏马奔驰。

那光彩,像明亮的 太阳,像燃烧的火焰,像镶嵌金花的金属。那对于人,就像登临高处眺望远方,像君王使万 众朝拜,像击鼓激发上万名勇士去战斗。

那些得到阴柔之美的人,那么他们的文章就像初升 的红日,像清新的风,像云,像霞,像烟,像幽深的树林,像曲折的涧水,像微动的水波, 像珍珠玉石的光彩,像鸿鹄的鸣叫声直入天空。那对于人,高远得像叹息,深远得像思绪, 温和得像欣喜, 凄伤得像悲戚。

观看了那文章, 朗读出那声音, 那么写文章之人的性情形状, 都不一样啊。 再说阴阳刚柔,根本只有两样,造物者把它夹杂着,而气有多有少,有进退有消长,那 么就会多达成亿成万,以至于不可胜数,万物就生发出来了。

所以说一阴一阳是天地之道。 文章的变化多端,也像这样罢了。

夹杂二气而偏重一方面是可以的,但如果偏重到了极点, 一种有而另一种却完全没有,还有那些刚算不得刚,柔算不的柔的,都不能够说是文章。宋 朝欧阳修、曾巩的文章,都是偏于柔美一方的,欧阳修能够吸取与自己不同的人的长处,而 时常弥补自己文章的不足, 曾巩能够避免自己的短处而不犯错。

我看您的文章差不多接近这 两人了。 承您寄来的文章,刻本本来是给我的,(我就收受了),钞本谨慎地封好寄还。

但是 钞本不能胜过刻本。文章各体裁中,书、疏、赠、序最好,记事文次一些,论辨文又次一些。

我在那里私自加了几句评语,不一定恰当。《梅崖集》果然有过人的地方,可惜我没有见到 那人。

令郎和令甥都是有天才的人,不可 *** ,随他们的喜好,做他们的文章,不要拘束他 们的途径为好。秋天还热,您身体好吗?千万自己保重。

6. 好深奥的古语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④,冲气以为和⑤。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⑥,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⑦。 [译文]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

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

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

*** 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注释] 1、一:这是老子用以代替道这一概念的数字表示,即道是绝对无偶的。 2、二:指阴气、阳气。

“道”的本身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即是“道”。

因此,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一”中。 3、三:即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

4、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 5、冲气以为和:冲,冲突、交融。

此句意为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 6、孤、寡、不谷:这些都是古时候君主用以自称的谦词。

7、教父:父,有的学者解释为“始”,有的解释为“本”,有的解释为“规矩”。有根本和指导思想的意思。

[引语] 这一章的前半部分讲的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这里老子说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创生万物的过程。

这是继四十章之后,又一段关于“道”的基本原理的重要论述。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是“混而为一”的“道”,对于千姿百态的万物而言,“道”是独一无二的。

另一段话是警诫王公要以贱为本、以下为基的。对后一段内容,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段文字与上一段讲的原理关联不上,疑为三十九章文字错移本章。

另一种说法是两段前后虽然不相密切关联,但意义仍相近。这是讲矛盾的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事物相反相成,双方并非不变,而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所以,这一章再次表达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评析] 本章第一段话,说到一、二、三这几个数字,这并不是把一、二、三看作具体的事物和具体数量。

它们只是表示“道”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这就是“冲气以为和”。这里老子否定了神的存在,从多元论的宇宙观发展为一元论的宇宙观,这是值得称道的。

冯友兰说:“老子书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这里说的有三种气:冲气、阴气、阳气。

我认为所谓冲气就是一,阴阳是二,三在先秦是多数的意思。二生三就是说,有了阴阳,很多的东西就生出来了。

那么冲气究竟是哪一种气呢?照后来《淮南子》所讲的宇宙发生的程序说,在还没有天地的时候,有一种混沌未分的气,后来这种气起了分化,轻清的气上浮为天,重浊的气下沉为地,这就是天地之始。轻清的气就阳气,重浊的气就是阴气。

在阴阳二气开始分化而还没有完全分化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中的气就叫做冲气。‘冲’是道的一种性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四章)。

这种尚未完全分化的气,与道相差不多,所以叫冲气。也叫做一。”

(《老子哲学讨论集》第41页)冯先生的这一分析是很有见地的。在本章后半部分,老子讲了柔弱退守是处事的最高原则,谦受益,满招损,这也合乎辩证之道。

古语纵02的上句阴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啦,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古文中纵横的意思、古语纵02的上句阴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本文链接:https://news1.ljinbo.com/shici/g-y-z-0-2-d-s-j-y-g-w-z-z-h-d-y-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