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大全正文

金戈铁马的上句是啥(金戈铁马下一句古诗)

admin2023-03-241金戈铁马的上句是啥

news1.ljinbo.com 小编在本篇文章中要讲解的知识是有关金戈铁马的上句是啥金戈铁马下一句古诗的内容,详细请大家根据目录进行查阅。

本文目录一览: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谁的诗句?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诗句,出自其《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原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bi)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释义:

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学黩武,效法汉将伐匈奴,没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顾。我登上山亭望江北,还记得四十三年前的旧事一幕幕:烽火连天鏖战苦,扬州一带遭荼毒。

往事怎忍再回顾?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谁能派人来探问:廉颇将军虽年老,还能吃饭吗?

扩展资料

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

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割据东南,击退曹军;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不仅表达了 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表达了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草率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诗人成就: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

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达、高旷开朗的风格,却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继承发展。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的气势的作品。

辛弃疾以其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极富于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谁的词句?

这是辛弃疾的千古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是辛弃疾用典最为出神入化和经典作品之一。这首词,无论是用典数量还是质量,都臻于一流,可以说是辛弃疾用典语言艺术的代表之作。

下面我们将对这首词进行文本细读。先来看原文: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此词写于开禧元年,即公元1205年,辛弃疾时年六十六岁。

当时,韩侂胄[tuō,zhòu]正在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也于前一年被起用,这让辛弃疾非常高兴,觉得自己老年得用,北伐有望。然而,辛弃疾不知道,起用他,其实只是韩侂胄利用他主战派元老的招牌,拉拢人心而已。

不久,辛弃疾被任命为镇江知府,可是辛弃疾到任后,因为与韩侂胄意见不合,韩侂胄听不进去辛弃疾的良策,便将其放到了抗金的二线。辛弃疾虽然没有因此放弃,但是担忧之情无日不增,在这段时期,辛弃疾写下了许多心情复杂的登临之作,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其中一首。

辛弃疾的这首词,成就极高,无论是语言还是思想上,都可谓是集大成者,尤其是典故的运用,几乎到了如火纯青的地步,借助典故的暗示和深意,让作品的主题思想更加深化,因而这首词深受后人推崇,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甚至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明代的大才子杨慎更是直言这首词是“稼轩词中第一”。

开篇写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对孙权非常崇拜。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建立吴国霸业,北拒曹操,西和刘备,造成了当时三国鼎立的局面,尽管多年过去了,许多古迹都随着岁月而湮没,但是孙权的英雄事迹,却一直流传后世,“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接着写南朝宋武帝刘裕(“寄奴”是刘裕的小名),“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刘裕从弱小的势力逐渐壮大,以京口为根据地,平定内乱,取代了东晋的政权,而且曾经两次北伐,志气足见。

辛弃疾敬佩这两位英雄人物,因为他们都是从弱小开始,历经百战,逐渐成就霸业,他们心中都有吞吐天下的志气,这对比当时南宋偏安一隅、苟且江东的懦弱做法,是如此鲜明,所以我们总是能从这首词中,感受到稼轩那意味深长的愤慨之情!

辛弃疾对于这两位英雄人物的赞赏,全都概括在了上片最后三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孙权和刘裕,留给人们的英雄事迹是非常振奋的,更是辛弃疾心目中英雄的样子。当辛弃疾来到他们曾经生活的地方时,心中自然涌起追怀之意,即便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却依然抹不灭他们的英雄事迹。

词到下片,更加精彩,短短十二句,却运用了更多的典故,将历史人物和事件,通过词人精心的剪裁,混合着词人的思想感情,融于一体,如盐入水,化于无形却让人在品过之后,深感意味深长。

我们逐句来看: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资治通鉴》中记载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但是,刘义隆三次北伐,无一次胜利,尤其是元嘉二十七年那次,大败而归。当时,刘义隆听取了王玄谟的北伐之策,十分高兴,曾感叹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所谓“封狼居胥意”即抱有对北伐必胜的决心和信心。

客观来讲,当时南北实力相当,倘若能筹划得当,虑而后动,无论是谁均有可能开创一番伟业,然而宋文帝刘义隆却急于成功,没有听取老臣宿将的忠言逆耳,自己轻率冒进,导致了失败的结局,甚至被打的一蹶不振。

辛弃疾深知这段历史,而且他现在提出来这些事情来,并不是没有缘由的。因为韩侂胄虽然主战,但是也有着急躁冒进的毛病,他不听辛弃疾的良策,一心想着立功建业,当辛弃疾提出异议时,便将辛弃疾置于边缘地带,这让辛弃疾有心而无力,所以他是在用自己的担忧来告诫南宋朝廷:千万要慎重啊!不然,很容易得到“仓皇北顾”的结局!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辛弃疾对现在用兵的担忧,不禁使他想起了四十多年前,在那时,本有一个极好机会,可以统一南北。

这要从绍兴二十三年说起,也就是四十三年前,辛弃疾率军南归的时候。那时候,辛弃疾意气风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因为宋军在采石矶大败金兵,金主完颜亮又被部下所杀,因此人心振奋,刚刚即位的宋孝宗也跃跃欲试,想要完成统一大业,然而,之后的一场败仗,让宋孝宗坚持不下去了,于是朝中主和派再次得势,从此,辛弃疾开始了被边缘化的道路,落得个“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结果。

当四十多年前的良机失去后,给了金朝休养生息的机会,现在无论是国力还是斗志,都已经不同于四十三年前胜利的时候,所以北伐,自然要困难的多,如果再不好好谋划,听取良策,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这如何不令辛弃疾担忧?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祠”在今天长江北岸六合县东南处,元嘉二十七年,魏太武帝拓跋焘曾经在这里建设行宫,拓跋焘的小名便是佛狸,因为当时民间流传着“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歌谣,所以民间便称之为佛狸祠,而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南侵的时候,曾经以扬州为根基,也在佛狸祠附近驻扎过,所以这里其实是在影射完颜亮,辛弃疾另有一首《水调歌头》的词作,其中有句云:“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可作为印证。而所谓“神鸦社鼓”,其实是民间的一种祭祀活动,民间不会将佛狸祠与战争联系起来,而是将其与“神”联系起来,所以他们在这里举行祭祀活动,祈祷当地风调雨顺。

所以,辛弃疾在这里,其实是用了一个特写镜头,将四十多年的“烽火扬州路”与如今的“佛狸祠下”作了对比,词人感慨,当年的战争气象不再,只剩下一片安静祥和的景象,人民毫无斗志,人说良机莫失,更何况是家国大事乎!这三句,实在能让我们感受到一位英雄的悲叹!

那么辛弃疾就打算认命吗?当然不!他只是担心韩侂胄草率进军,担心谋划不足会得到失败的结局,担心他不听取老臣的忠言逆耳,但他的收复之心,英雄气概,虽老不减,所以他在最后写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读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都知道,廉颇年老时还能够“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此时的辛弃疾也是迟暮之人,但是,他和廉颇一样,老而弥坚,是可以被委以重任的。

当然,除了这一层意思之外,辛弃疾或许还有言外之意。这得从廉颇说起,廉颇是赵国的猛将,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但是晚年却受到政敌的迫害,不被任用,当赵王“思复得廉颇”,派使者查看廉颇的状况时,却因为政敌的陷害而被认为年老不中用,最终没有被赵王所用。廉颇的这种遭遇,其实正是反映了赵国内部的不稳定和各派之间斗争的矛盾。

而辛弃疾此时已经阅历十足,对于南宋朝廷中的矛盾,自然一清二楚,他想要为国建功,却深知朝廷中各种势力交错,身不由己,所以只能发出这样无奈的感慨,而不久,便被辛弃疾料中,他被韩侂胄一脚踢开,最终抱憾离开了人世。

所以,如果我们了解到这点,便会发现,辛弃疾在这首词中的用典,实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能将古人的遭遇和情怀,融入到自己的感情中,而且毫无痕迹,令人不得不服!

当然,也有人批评辛弃疾这首词用典太多,以至于不好理解,但其实,这首被辛弃疾“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的用典佳作,正是他在语言艺术上的一种开拓。你看词中出现的种种典故,虽多不乱,而且每个典故之间衔接的天衣无缝,每每恰到好处,这比直接叙述和描写,要高明很多,也震撼许多,这体现了辛弃疾这位语言大师的鬼斧神工,其在艺术上的魅力,是很容易得到人们认可的。

所以说,这首词,用典多非但不是缺点,而且是此词的妙处了。但这并不是说,用典越多越好,这实在与写作者的才气有关,生拼硬凑,自然容易被人诟病,但若有辛弃疾这样的才气,那就不可同日而语了,这首词,便是很好的例证。

“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这句话的全文是什么?

“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这句话的全文是什么?, 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要全文。

平台湾

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

纵横十万里豪杰代代传

君不见,霍去病,铁骑扫漠北

君不见,苏定方,三箭定天山

宋有狄汉臣昆仑关下战鼓紧

清有兆和甫黑水营前显威名

古今多少奇男子,

弱冠之年从军行

名刻云台上,

画留凌烟阁

中华之光源远长,

多少英雄豪杰挽狂澜

吾本良家子投笔效军前,

愿尽微薄力效仿众前贤

壮士常怀报国心

不破楼兰誓不还,

转眼十年过

白发生鬓边

心欲解甲归田园

却见东南战云现

本念同胞血

不忍兵戈见

无奈鬼蜮心叵测

跳梁反倒沐猴冠

不灭此丑类

愧对诸先贤

誓要请长缨

渡海平台湾

昂然赴沙场

决断思家念

天狼一射烽烟起

铁鸟升空蔽满天

楼船扬帆出闽海

三军齐呼冲霄汉

催枯拉朽荡犁穴

百战青锋敌胆寒

元凶授首猢狲灭

中华从此金瓯全

归来凯旋门下走

花团锦簇闾里欢

燕然刻石军功纪

名留青史心无撼

战死疆场亦无悔

唯愿葬我阿里山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必马革裹尸还

精卫尚有填海意

我为鬼雄亦守关

后代子孙常忆起

虎罴雄师平台湾

金戈铁马“““金戈铁马打一生肖”””金戈铁马

是龙么?

马革裹尸还的下一句是什么?

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

金戈铁马,金戈铁马打一生肖,金戈铁马打一生肖?

金戈铁马

÷金戈铁马打一生肖÷金戈铁马÷金戈铁马打一生肖÷

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前一句是什么?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课文中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代龚自珍《乙亥杂诗之一》。

诗句的意思是:世界很大,处处都埋著忠义之士的遗体,倒不必考虑用马革(古代战场革命者的遗体包裹之物:马皮)将遗体运回国。

希望帮到你 望采纳 谢谢 加油~

何须马革裹尸还上一句是什么

何须马革裹尸还上一句:

只解沙场为国死

出塞

[作者] 徐锡麟

[全文]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青山处处埋著忠臣的遗骸,不需要尸体回家乡

金戈铁马的上句是啥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啦,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金戈铁马下一句古诗、金戈铁马的上句是啥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本文链接:https://news1.ljinbo.com/shici/j-g-t-m-d-s-j-s-s-j-g-t-m-x-y-j-g-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