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大全正文

历尽艰辛的上句(历尽艰辛是什么短语)

admin2023-03-261历尽艰辛的上句

锦博文学网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是有关历尽艰辛的上句的相关知识,希望对于大学学习历尽艰辛是什么短语的过程中有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描写历尽艰辛终获成功的诗句

成功将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是历经了艰辛才能够取得的,很多诗句都说明了这是成功难得的原因。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描写历尽艰辛终获成功的诗句,希望对你有用!

描写历尽艰辛终获成功的诗句(热门篇)

1.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3.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4.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秦汉时期公元前年-公元年

5.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6.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蕃传》

7.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传》

8.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9.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国魏晋南北朝公元年-公元年

10.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11.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2.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13.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隋唐宋:公元年-公元年

14. 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将进酒》

15.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力主变法,反对因循保守,提出这一著名的“三不足”论断。

16.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17.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元明清:公元年-公元年

18.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9.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20.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描写历尽艰辛终获成功的诗句(经典篇)

1.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2. 学然后知不足。(礼记)

3.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5.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

6.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

7.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8.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锅之所伏。(《老子》)

9.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10.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11.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12.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13.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14.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杜甫

15.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16.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17.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18.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19. 不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

20. 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吕氏春秋》)

描写历尽艰辛终获成功的诗句(最新篇)

1.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2.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3.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汉书)

4.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5.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

6.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7.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

8. 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9.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10.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1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1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13.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14.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1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16.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广贤文》)

17.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古诗诗话)(现代人的心声啊)

18.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19.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20.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猜你喜欢:

1. 古代描写岁月的诗句

2. 描写岁月沧桑的诗句

3. 古代描写勇敢的诗句

4. 形容事业成功的句子

5. 关于成功阶梯的句子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这诗句是谁写的,全诗详细帮肋解释一下谢谢了!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这句诗出自两汉无名氏以苏武之名所作《留别妻》,全诗如下: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

征夫怀远路,起视夜何其?参辰皆已没,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白话文释义:

和你结发成为夫妻,就从没怀疑与你恩爱到老。和你相爱缠绵陶醉在今夜幸福的时刻,多么美好的时光呀!可是明天我就要为国远行,不得不起来看看天亮没亮是什么时候了。当星辰隐没在天边时,我就不得不与你辞别了,因为要到战场上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你团聚。

与你依依不舍长时间的握着手也是幸福的,相互不由自主的流泪是因为这可能是你我今生的最后一面。我倍加珍惜现在幸福的每分每秒,我永远也不会忘了和你相爱,这么幸福欢乐的时光。如果我有幸能活着,一定会回到你身边。如果我不幸死了,也会永远想你!

扩展资料

这首诗在徐陵的《玉台新咏》中题作《留别妻》,旧传为苏武初出使时留别妻子之作,收录在《苏武与李陵诗四首》组诗中。然而今读诗中“征夫怀往路”、“行役在战场”诸语,诗中的主人公应是一个即将应征出战的青年男子,作品所表现的也是汉代末期常见的征夫别妻的主题。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结发”是古代男子二十束发加冠、女子十五束发为笄表示成年的一种仪式,诗中的青年男女到了这个人生的美好时刻便结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婚后生活过得十分美满、幸福。

末四句写新婚夫妇临别时的相互郑重叮咛。其中“努力”二句是妻子对丈夫的嘱托,她要丈夫在行役中爱惜自己的青春年华,注意保重身体,同时牢记夫妻间的恩爱与欢乐,体现了一个妻子的关心和担心;“生当”二句是丈夫对妻子的回答:“若能生还,一定与你白头偕老,若死在战场,也将一直把你怀念。”表现了丈夫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尽管诗中主人公为离别所伤,但诗中却没有一句埋怨圭怒的言语,没有一句呼天抢地的哀号,有的只是殷殷嘱托和良好的祝愿。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留别妻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

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

注释

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一

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的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此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不尽相同的。“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在平易浅近的语句中,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包含着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说明辛词具有意境阔大,内容含量丰富的特色。

赏析二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 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 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创作背景

此词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他无心赏玩。眼看国是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赏析三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上片说,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层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上片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识尽愁滋味”概括了作者半生的经历,积极抗金,献谋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他这“愁”郁结心头已久,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政权,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值得注意的是,“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竟至不能对人诉说,这是因为“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赋札子》),作者实在有难言的苦衷啊!怎么办呢?只好“顾左右而言它”,“却道天凉好个秋”句,意思就是说作者无可奈何,只得回避不谈,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聊以应景!

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江城子秦观》翻译及赏析是什么?

《江城子秦观》是错误的描述,正确的应该是《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作者是宋代秦观。

原文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翻译

西城的杨柳逗弄着春天的柔情,让我想起离别时的忧伤,眼泪止不住的流。还记得当年你为我拴着归来的小舟。绿色的原野,红色的小桥,是我们当时离别的情形。而如今你不在,只有水在独自流淌。

美好的青春不为少年时停留,离别的苦恨,什么时候才能停止?等到柳絮飘飞、落花满地的时候,我登上楼台。纵使泪水都化作满江的春水,也流不尽,依然有愁苦在心头。

赏析:

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种柔情,“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以下写因柳而有所感忆:“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这里暗示,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这地方发生。那时候,一对有情人,就踏过红色的板桥,眺望春草萋萋的原野,这儿话别。一切都记忆犹新,可是眼前呢,风景不殊,人儿已天各一方了。“水空流”三字表达的惆怅是深长的。

过片“韶华不为少年留”是因为少年既是风华正茂,又特别善感的缘故,所谓说“恨悠悠,几时休?”两句无形中又与前文的“泪难收”、“水空留”唱和了一次。“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说不登则已,“一登”就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候,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水到渠成的。

此词写柳,妙“弄春柔”一语,笔意入微,妥贴自然,把拟人手法于无意中出之,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此词写愁,妙引而不发,语气微婉,最后由景触发一个巧妙的比喻:清泪、流水和离恨融汇成一股情感流,言尽而情不尽。

注释:

弄春:谓在春日弄姿。

离忧:离别的忧思;离人的忧伤。

泪:眼泪。

多情:指钟情的人。

归舟:返航的船。

碧:绿色。

野:原野。

韶华:美好的时光。常指春光。

几时:何时。

休:停止。

飞絮:飘飞的柳絮。

春江:春天的江。

创作背景:

此词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主要抒写别恨,为怀人伤别之作,据词意可知作于某年的一个暮春,当为秦观前期的作品。

作品评价:

薛砺若《宋词通论》:少游既是一个情种,自不免因落拓的宦途,羁旅的生涯,和失恋的萦绕所侵袭,因而使他变为一个伤心厌世的词人。所以他的词往往含蕴着极浓厚的凄婉情绪。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结尾两句与李后主之“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徐师川之“门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皆言愁之极致。

作者简介:

秦观(1049年—1100年9月17日),江苏省高邮市人,字少游,号太虚,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

求 形容一个人历尽艰辛终于取得成功的诗句?

如果是古诗的话,以下是: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字字读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佳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及翻译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翻译及注释

翻译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注释 丑奴儿:词牌名。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强(qiǎng):勉强地,硬要。识尽:尝够,深深懂得。欲说还(hua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休:停止。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二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 宋朝 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 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 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 *** 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

此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将上片「不知愁」的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 南宋 ,本想与 南宋 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 南宋 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著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渲染一个「愁」字,并以此为线索层层铺展,感情真挚委婉,言浅而意深,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高度概括出来,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三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上片说,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层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赋新词」,只好装出一副斯文样子,勉强写一些「愁苦」的字眼应景。上片生动地写出少年时代纯真幼稚的感情。「不识」写少年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

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滋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识尽愁滋味」概括了作者半生的经历,积极抗金,献谋献策,力主恢复中原,这些不仅未被朝廷重视,反而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击。他这「愁」郁结心头已久,是很想对人倾诉一番,求得别人的同情和支持的,但是一想到朝廷昏庸黑暗,投降派把持政权,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欲说还休」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值得注意的是,「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用迭句的形式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者体会到,作者为国事忧愁,极端痛苦,竟至不能对人诉说,这是因为「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辛弃疾:《论盗赋札子》),作者实在有难言的苦衷啊!怎么办呢?只好「顾左右而言它」,「却道天凉好个秋」句,意思就是说作者无可奈何,只得回避不谈,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聊以应景!

此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生动真切。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不尽相同的。「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 *** 的闲愁;下片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在平易浅近的语句中,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包含着深沉、忧郁、激愤的感情,说明辛词具有意境阔大,内容含量丰富的特色。

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纯真无知故作深沉的情态

下片:写出词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显示了词人深沉的愁苦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创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公元1181年至1192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诗词作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诗词作者:【 宋代 】 辛弃疾 诗词归类: 【宋词三百首】、【宋词精选】、【婉约】、【写人】、【少年】、【抒怀】、【愁苦】

综上就是 news1.ljinbo.com 小编关于历尽艰辛的上句知识的个人见解,如果能够提供给您解决历尽艰辛是什么短语问题时的帮助,您可以在评论区留言点赞哟。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本文链接:https://news1.ljinbo.com/shici/l-j-j-x-d-s-j-l-j-j-x-s-s-m-d-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