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大全正文

平定战乱的上句(平定内乱的诗句)

admin2023-01-222平定战乱的上句

锦博文学网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是有关平定战乱的上句的相关知识,希望对于大学学习平定内乱的诗句的过程中有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绝句全文意思

21

译文

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

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创作背景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诗人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其中的一首。

赏析

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这里用一个“上”字很巧妙。这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诗人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像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画,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也增加了诗句的生机。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这就是诗人观物寄情时物物相融的手法。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但同时,诗人以这种感受,从另一角度来说明一种艰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要融化千年的积雪则更为困难。于是,诗人在那淡淡的希望之中却有着更深的忧虑。因此,这句就不仅仅是对窗前雪的描写了,它有着更深的寓意,而这种对景物的体察,其实早在一二句就暗含其中了。“两个”、“一行”,数目历历分明,观察仔细,不是因为内心的轻松愉快,而是诗人要排遣那种长期受到闲置的愁闷意绪和百无聊赖的心情。这与《水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与《曲江》中“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对景物的体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以清新自由的景象表现心中百无聊赖的心情。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泊有“停留不开”的含义,杜甫用的正是这个含义。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他应该知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在当时很难实现,而且在严武向朝廷推荐他之前,他刚刚结束流亡的生活,对朝廷虽有所望,但却又极感希望渺茫。“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以表示希望不大。这是第一层含义。第二,这只停泊在门前的东吴船并非从东吴来,而是到东吴去的。东吴,正是杜甫心中那点希冀的象征。不直言长安而说“东吴”,原因是,诗人以成都、东吴间相距之远和路径之难,来暗示他的抱负难以得到施展;另外,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借东吴代指孙权,不仅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更是他那“致君尧舜上”的志向的寄寓之所。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 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 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 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 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 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 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 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正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和彷徨。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正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108

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 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创作背景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诗人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其中的一首。 赏析 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这里用一个“上”字很巧妙。这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诗人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彩的早春图像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画,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也增加了诗句的生机。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56

绝句的意思是,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着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7

查看全部回答

绝句全文意思

我来答有奖励

张敦扬小男神

LV.9 2019-08-30聊聊

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

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一、全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二、赏析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色。“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

三、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岑参《奉和杜相公发益昌》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古诗《奉和杜相公发益昌》

年代:唐

作者:岑参

相公临戎别帝京,拥麾持节远横行。

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

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万条拂去旌。

暂到蜀城应计日,须知明主待持衡。

作品赏析

【注解】:

杜相公就是杜鸿渐。杜鸿渐当过宰相,唐朝人称宰相为“相公”,所以叫杜相公。唐代宗永泰元年(七六五)十月,蜀中军阀混战。次年,朝廷派杜鸿渐领兵平乱。大军四月至益昌(在今四川广元县境),六月入剑门,七月到成都。从益昌继续进发时,杜鸿渐写了一首《发益昌》的诗;当时岑参在他幕下办事,遵照他的意思和了这首诗,所以说是“奉和”。

诗的开头两句是回叙到益昌之前的情形,说杜鸿渐领命平乱,带兵离开帝京长安,拿着麾(指挥军事的旗子)和节(领命出使的凭证),远行出征,平定战乱。第一联写了杜鸿渐的使命“远横行”,指远征,有不受阻碍的意思。也就是杜甫诗中说的“万里可横行”之意。“远横行”三个字把出征将士饱满的精神传达出来了。

中间二联想象从益昌出发以后的行军情况。晴天的早上,部队攀登山势陡峭的大剑山和小剑山,骑着马穿过山间的白云,在凿石架木的剑阁道上行进;晚上大军渡过巴江(泛指巴蜀的江河),天正下着雨,古称出军遇雨为洗兵。洗兵也有洗刷兵器不用的意思,即预祝结束战争,取得胜利。

在山间行军时,山上千万朵野花夹道欢迎主帅(“征盖”就是大臣出使时用的伞形麾盖,这里指主帅);到了平原的河边,两岸千万条的垂柳拂掠过大军的旌旗。从这两联可以看出,大军在征途上步履是艰难的,但心情却是轻快的,大有雄赳赳、气昂昂的气势,完全是赞颂的调子。

最后两句是希望杜鸿渐迅速平定战乱,劝他说:应当抓紧时间,计算日程,快到成都(蜀城)去要知道圣明的皇上正在等待你去秉公持正(持衡)处理战乱的大事哩。

杜甫创作巅峰:“三吏三别”

这一年“秋老虎”来得厉害,虽说是七月了,但整个州府像个蒸笼。杜甫白天热得饭都吃不下,苍蝇又多,嘤嘤嗡嗡,惹人心烦;晚上家里都有蝎子出没,让他胆战心惊,不敢入睡。

他当着司功参军,官儿不大,事儿不少,连绵不绝的文书要他看,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总也干不完。杜甫是诗人,自命清高,哪里干得了这工作?不免心烦气躁,想要大喊大叫一番。看看远处华山的青松和丘壑,真想去那里避避暑气,可又哪有时间呢?

话虽如此,杜甫毕竟是个负责的人。他在任上,写了《进灭残寇形势图状》,分析敌我形势,讨论唐军该怎样避实击虚,剿灭困在相州(今河南安阳附近)的胡人;他掌握着考试,所以写了《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让考生们思索赋税、交通、币制等实际问题。从这些公文里,我们可以看到杜甫的军事政治才能。

这样干了半年,就到了冬天,他回洛阳去看望家乡父老。恰在此时,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集合六十万大军,围攻盘踞在相州的安庆绪叛军,本来有望一举攻克,平定战乱。可唐肃宗毕竟是个心胸狭窄的君主,他既害怕叛军,也害怕手底下的节度使,生怕他们手握重兵,平乱后又成为第二个安禄山,就不给大军设一个主帅,以便互相有个牵制。所以,六十万大军群龙无首,互相观望,以致久攻不克。这一来,就延误了战机。唐军一来缺了粮,二来呢,史思明来救援,于是军心涣散。

三月的一天,六十万唐军在相州城外与史思明的五万精兵决战,正杀得难分难解时,忽然刮起了大风,卷起黄沙,拔起大树,一时间天昏地暗。两军都被吓坏了,各自溃散。这一仗,唐军损失惨重。史思明损失较少,一路追击,反而取得胜利。郭子仪带着残余的朔方军回守洛阳。其余的节度使则带着残兵各自回去。朝廷为了扭转战局,就四处征兵,闹得人心惶惶。

杜甫从洛阳回华州,就碰到了兵荒马乱,亲眼看到了老百姓在战乱中的痛苦生活。杜甫走到新安城外,听到前面有喧闹声,仔细一看,是县吏正在点兵。而他们点的兵,分明都是些孩子。他向前去问:“借问一下,你们县里,就没有成丁吗?”按照当时的制度,男子满二十三岁称为成丁,才能服兵役。县吏看到杜甫年老,又是当官的模样,也不敢怠慢,回答说:“昨天上头下命令了,成丁都征完了,现在只能征中男了。”所谓中男,就是十八岁以上的男子,当时的人发育晚,十八岁还是孩子模样。“可中男这么矮小,怎么守得住洛阳?”县吏无言以对,只撂下一句:“这是上头的意思。”就喊着话,催促着一群孩子进发了。

送行的父母哭成了泪人,眼巴巴地看着孩子离开,就像看着河水东流一样,再也不会回来。直到孩子们消失在弯道里,只留下一些尘土,他们还不肯离去。

杜甫心里也难受,但要想平定战乱,不征兵,又能怎么样?所以,他还是安慰了大家几句。

“乡亲们,别哭了,要是把泪哭干了,可就等不到孩子们凯旋了。前些天,我军攻打相州,原来指望着一举平定。谁知战局变化太快,我军溃散了。唉,怎么办呢?只好再征兵了。我听说啊,这次征的兵,就在洛阳一带驻扎,不上前线。干的活儿呢,就是挖挖壕沟,养养马,不费劲儿。更何况,咱们是正义之师,将军又爱兵如子。所以呢,大伙儿也收收泪。大家得相信郭仆射啊。”郭仆射,就是郭子仪。

再往前走,就路过了石壕村。天色已晚,杜甫就投宿在农家。半夜三更,忽然听到外面喊声四起。他猛地惊醒,以为是叛军杀过来了,急忙起来,往外一看,只见火把通明,几个县吏模样的人大声嚷嚷:

“征兵了!征兵了!”

杜甫投宿的那户人家,也就一个老头,一个老太,还有一个儿媳妇,奶着一个娃。那老头一听,赶紧窜到后院,翻墙逃走了。老太这才去开了门。县吏觉得门开得晚了,一脸怒色,嚷嚷声越发响了。

“你家还有男人吗?”

老太顿时悲从中来。

“哪儿还有男人啊。我家就三个儿子,全都去攻打相州了。前两天一个儿子捎信来,说另外俩儿子全战死了。你瞧瞧,我家哪还有男人啊?哦,还有一个未断奶的孙子。儿媳妇要喂奶,还没改嫁。真可怜她了,连条像样的下裙都没有……”

85

县吏也流露出一丝同情,忽然看到了一旁的杜甫。

“这不是你家男人吗?”

“这是投宿在我家的老爷,是朝廷命官。”

杜甫出示了官印,县吏便流露出一份敬意,语气不由软了下去。

“可你家……总得出个人啊。”“那就我吧。”老太挺起腰来。86“你?”“我这老太婆虽然年老体衰,但还可以跟你去前线,还能做做早饭。”县吏想了一想,也只能这样去交差了。于是,老太就随着县吏走了,临行时,又看了看孙子,对儿媳妇交代了几句。杜甫心里又是沉重,又是感动,哪里还睡得着。半夜里听见老头又翻墙回来了,躲在房间里偷偷地哭泣。唉,这年头,又有什么办法呢?

第二天,杜甫告别老头,来到了潼关,看到这里正在加固城墙,不由想到当年潼关大败,于是对潼关的小吏嘱咐了几句,让他们要谨慎守关,不要学哥舒翰那么轻敌。

一路上,杜甫听到许多,见到许多。他看到一对新婚夫妇,晚上结婚,早晨就分别了。新娘当然难过,甚至想追随丈夫从军。但她毕竟识大体,让丈夫努力从军,不要以她为念。杜甫又看到了一位老翁,子孙全部战死,但当他想到国家大事,就毅然扔掉拐杖,穿上盔甲,迈向战场,可又担心老妻衣服单薄,熬不过寒冬,内心矛盾重重。他还看到一位老兵,从相州战败回来,却发现家里满是荒草,村里人不是身死,就是逃难。当他背起锄头,要去重新耕种,却被县吏叫去服役。他无可奈何,只好安慰自己说:“毕竟是在本州服役,要是远行,哪里还回得来?”

杜甫一路看到这些人这些事,内心震动很大,就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些诗,刚劲有力,朴实无华,这就是有名的“三吏三别”。

这组诗,就成了杜甫诗歌创作的最高峰。

出塞中描写诗人希望早日安定边防平息战乱的诗句是什么?

出塞中描写诗人希望早日安定边防平息战乱的诗句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古文岳飞论马翻译

一、译文

岳飞入朝觐见,皇帝从容地问道:“爱卿是否有得到好马?”岳飞回答说:“称好马叫做骥,并不是称赞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我曾有这样的两匹马,所以常常对它们的表现感到奇怪。它每天吃豆类达几斗,喝泉水一斛,然而不是精细清洁的饲料和饮水,宁肯饿死也不食饮。

给它披挂奔驰,开始速度好像不怎么快,等到行到百余里,就开始竖起马鬣长鸣,快速奔驰,显示出骏马的特点来,从中午到傍晚,还可以行二百里。卸下鞍甲后既不喘粗气,也不流汗,就像没事一样。这样的马,饮食多而且不随便食用,力量充沛而不逞能,是能长途行走的良马啊。

适逢收复襄阳,平定杨么,不幸相继而死。现在所乘坐的马不是这样。每天的饮食不超过几升,而且吃不选择饲料,喝不选择泉水,拉住缰绳还未坐稳,就跳跃起来迅速奔跑,刚刚跑了一百里,就力气用尽流汗喘息,像死了一样。这样的马,需求不多,容易满足,喜欢逞能,又容易耗尽气力,是低下的劣马啊。”皇帝说好。

二、原文

岳武穆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不?”武穆答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噉刍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馀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值复襄阳,平杨么,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不然,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

三、出处

《金佗稡编》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宋高宗赵构绍兴七年(1137年)正月,岳飞奉诏入朝觐见高宗,高宗“从容与谈用兵之要”,接着问岳飞:“卿在军中得良马否?”于是,岳飞借论良马以喻论人之道,回答了高宗的询问。

后除岳飞为太尉,加食邑五百户,实封三百户,继又除宣抚使兼营田大使。三月扈从高宗至建康,论恢复大计。此时为岳最得志的时期,《良马对》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

二、作品赏析

在写作上,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就是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文章将骏马和劣马从饮食、奔跑到奔跑之后的状态,一一作了对比,突出了骏马的优点和劣马的弱点,从而有力地论证了“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的论点。另外,文章在论证时,是以作者亲自使役过的马来作为论据,这更增强了说服力

三、作者简介

岳飞(1103~1142年),南宋抗金名将。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官至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以不附和议,为秦桧陷,被害于大理寺狱。孝宗时追谥武穆,宁宗时追封鄂王,理宗时改谥忠武。《宋史》有传。《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岳武穆集》十卷,不传。明徐阶编《岳武穆遗文》一卷。词存三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良马对

两个黄鹂鸣翠柳 全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出自唐代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赏析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写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作者借东吴代指孙权,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

综上就是 news1.ljinbo.com 小编关于平定战乱的上句知识的个人见解,如果能够提供给您解决平定内乱的诗句问题时的帮助,您可以在评论区留言点赞哟。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本文链接:https://news1.ljinbo.com/shici/p-d-z-l-d-s-j-p-d-n-l-d-s-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