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大全正文

谁发明的上句(还有什么发明家发明了什么)

admin2023-01-262谁发明的上句

本篇文章要给大家带来的是谁发明的上句,以及还有什么发明家发明了什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学学习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最早历史上文字是谁发明的呢?

传说中,汉字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发明的,这一句话本身就有逻辑错误,身为史官,记录历史的手段自然是用文字,如此说来,既然仓颉能担任史官,那么他之前一定是掌握文字的,而不是当了史官以后,忽然大开脑洞发明了文字。所以,仓颉的角色应该是新版汉字的整理者或者说是新版汉字的颁布者。

抛开四只眼睛的仓颉不论,现在我们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汉字已经产生了6000多年,甚至在距今8000年左右的河南舞阳遗址中,也发现了它的前身——刻划符号。汉字不是某一个人发明的,是集体智慧、多地起源,大体演变的过程是半坡陶文到东夷骨刻文,再到甲骨文。

起源于图画的象形文字在古埃及、古印度、古代苏美尔人那里都得到了发明和使用,为什么唯独中国的汉字流传到了现今?其他国家地区的象形文字却不敌更为简单的字母或拼音文字?

原因就在于汉字虽然脱胎于象形文字,但除了“象形”之外,及时开发了“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本身也不断的自动修复BUG、推出新版简化汉字,加上中国古代的影响力足够大,大到东亚周边地区也认可的地步,所以这种世界公认“最难”的文字,我们却一直与时俱进的用到了今天。

汉字生死存亡的最艰险的时刻已经过去,在民国和刚建国时,曾经有为了提高扫盲率而过渡到拼音文字的动议;进入电子信息时代时,如何跟上脚步也给汉字出过难题,幸亏有足够坚持和才智的国人,他们的努力保全了这种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

相比之下,存在时间不长的拼音文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上最为简单的文字之一,或许是因为简单而广为流传,或许是因为英帝国曾经的辉煌,但这都不如我们美丽的汉字,你们说呢?

是谁发明的字且造成句

仓颉造字 仓颉,姓侯刚,号史皇氏,黄帝时史官,汉字创始人,被尊为“造字圣人”。今南乐县城西北35华里吴村有仓颉陵、仓颉庙和造书台,史学家认为仓颉生于斯,葬于斯。 相传 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 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这就有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驽、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 传说仓颉;四目重瞳,非常聪明,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阳虚之山(现在陕西省雒南县),临于玄扈洛?之水,忽然看见一支大龟,龟背上面有许多青色花纹。仓颉看了觉得稀奇,就取来细细研究。他看来看去,发现龟背上的花纹竟是有意义可通的。他想花纹既能表示意义,如果定下一个规则,岂不是人人都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幺? 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作"字"。仓颉造字成功,发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听到鬼哭魂嚎。为什幺下粟如雨呢?因为仓颉造成了文字,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自然值得庆贺。但鬼为什幺要哭呢?有人说,因为有了文字,民智日开,民德日离,欺伪狡诈、争夺杀戮由此而生,天下从此永无太平日子,连鬼也不得安宁,所以鬼要哭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 有一次,仓颉就是从这些绳结记录的史书给黄帝提供的史实出了差错,致使黄帝在和炎帝的边境谈判中失利。事后,仓颉愧而辞官云游天下,遍访录史记事的好办法。三年后他回到故乡白水杨武村,独居深沟“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整理得到的各种素材,创造出了代表世间万物的各种符号。他给这些符号起了个名字,就叫做字。 仓颉的字都是依照万物的形状造出来的。譬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红圆的模样勾的;月字是仿着月牙儿的形状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仓颉首创文字的事后来被黄帝知道了,他大为感动,乃赐仓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再后来,上天知道了这件事,下了一场谷子雨奖励仓颉。这便是人间谷雨节的由来。 从白水县城出发,沿渭(南)清(涧)公路下洛河,然后再改走白(水)洛(川)公路。吉普车在高原的沟岔间跑了一个小时左右,才来到了仓颉庙所在的史官村。这座已有1800余年历史的仓颉庙已被国务院正式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仓颉陵在吴村西侧,与仓颉庙西东相望,是一个高五米的大土丘。陵墓以下有仰韶至龙山时期的古文化遗存。陵前翁仲,石狮俱存,并建有石坊,上书“仓颉”二字。仓颉庙,始建年代不详。据庙内现存碑刻记载,“历汉唐以来,未尝稍替”。如今看到的仓颉庙是明清时的建筑,占地约两千七百平方米,座北朝南,有石望柱一对,雕刻精美雅致;山门、二门皆为硬山式建筑,拜殿、正殿和寝阁大方美观。还有明代名人篆额题联和仓颉夫妇的石雕。庙内碑刻林立,松柏苍翠,杨柳依依,楼台亭阁鳞次栉比,整个建筑雄伟壮观 告别「结绳记事」的年代 中国古书上有「结绳记事」、「契木为文」等记载,这是早期记事常用的方法,可惜这些物质无法长久保存下来,所以当时的记事情况已无法知晓了。但安阳小屯发现了十五万片甲骨卜辞,在龟甲与牛胛骨上刻的文字相当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总字数达到3500个上下。从甲骨文字结构来说,除了象形以外,形声、会意、假借等比较进步的造字方法已普遍被应用。可见在三千余年前的商代文字已达到了相当完备程度,那幺在它以前一定有个更长的发展过程。 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先民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在龟甲上刻划符号了。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发现了在陶器上刻划的符号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有些与甲骨上所见的字类似,因而有人认为它们就是早期文字。至于在龙山文化早期的陶罐上发现的朱书可以肯定是文字,充分表明中国的汉字至少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文字的出现既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不断积累、不断总结的结果,所以仓颉很可能是总结整理文字,为汉字的形成作出了贡献的一个代表人物。

同志们好,首长好。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来历?(谁发明的?)

最早应该是邓小平在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的时候开始使用的。

这句话最初出现在前苏俄共和国红场的阅兵式上,后来由于中国向苏俄学习共产主义而传入中国的,不过国内在对最高领导人的称呼上有所改变,苏联当时喊的是“斯大林同志好”,而到中国喊的就成了"首长好"。

35周年阅兵的变化:

1、 35周年国庆阅兵,改变了以往的阅兵程序,国防部长不再发表讲话,阅兵总指挥向中央军委主席报告后即开始阅兵,军委主席将首次在国庆阅兵中检阅部队。

(此前的11次国庆阅兵中,从1949年到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检阅部队;1954年到1959年,检阅者改由国防部长担纲。)

2、阅兵村的首次出现,成为京郊的一道新景观——分别在北京郊区的沙河、通县、南苑3个机场按正规化要求修建临时驻训区,实行集中驻训,配备了专门的炊事人员、医务人员和保障部队,为受阅部队的训练提供服务。

这就是现在人们熟知的“阅兵村”。

3、军委主席邓小平乘红旗活动顶篷高级检阅车,检阅三军。 车行前方,邓小平抬右手向受阅官兵致意,并不断发出问候:“同志们好!”官兵们齐声应答:“首长好!” 邓小平再次问候:“同志们辛苦了!”官兵们回答:“为人民服务!” 所有的人听出了不同。

在以往的阅兵中,检阅者喊的大都是“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这两句口号,小平同志首次喊出了问候性口号。

扩展资料:

1,1984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

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阅兵,是新中国成立35年来规模最大、装备最新、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阅兵。

与过去相比,我军有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的压制火炮;有了较先进的空防、海防和反坦克武器;有了新式的飞机、舰艇、坦克和具备一定自卫反击能力的战略导弹。

种种武器都标志着人民解放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2,1999 ·“世纪大阅兵”

1999年10月1日,共和国迎来了50华诞。时值世纪之交,这次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盛大阅兵式被人们称为“世纪大阅兵”。

这是新中国成立50年来国庆阅兵中兵种最多的一次。来自陆军、海军、空军、武装警察部队、民兵预备役的1 万多名官兵和400多台战车、火炮、各种导弹等,分别组成17个徒步方队和25个装备方队,浩浩荡荡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陆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武警特警、预备役等部队第一次出现在受阅部队中。

3,2009 ·“全部国产化”

2009年10月1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

此次阅兵是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是对中国武装力量建设发展的庄严检阅,实现了参阅武器全部国产化。

14 个徒步方队、30 个装备方队、12 个空中梯队接受检阅,军兵种更加齐全,方队编成更加合理精干,其中特种兵部队是第一次亮相。

4,2015 ·“九 · 三”阅兵

2015年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此次阅兵,邀请了抗战老兵参加,组成两个方队,充分体现全国人民对抗战老兵的敬重、对抗日英烈的敬仰、对支前模范的敬意。

空中梯队在参阅战机队形编排和表现形式上加入抗战元素和时代特色,参阅飞机过百架,数量创历史之最。

此外,来自五大洲的17个国家军队方队或代表队参加胜利日阅兵分列式。

这是我国首次邀请外军参加阅兵,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一道维护和平的共同心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谁发明的?

在很多影视剧我们看到,历史上有很多朝代的公公们在传达宣读皇帝的旨意时,都会先整上一句——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听得令人匪夷所思。因为在明代以前,圣旨的“开场白”,根本没有这八个字,此乃十足的“戏说”和“穿越”!

先不说这句话谁发明的,单说这句话应该怎么断句,估计很多人都理解错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你会念吗?

奉天承运 / 皇帝诏曰?

恭喜你,答错了

其实,应该这样断句:奉天承运皇帝 / 诏曰

难道我们以前看的都是假的影视剧……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断句与起源

秦始皇以前,凡上级对下级发的命令文告都可以称为“诏书”。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定名号为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用和氏璧雕刻的玉玺铭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以示“君权神授”。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文告才能称为“诏书”。

除“诏书”外,还有“制书”,两者区别是“命为制,令为诏”,涉及重大的制度方面的皇帝文告叫做“制书”,也叫“命”。“诏书”是皇帝所发布的对于某个具体的人和事的命令,所以说“令为诏”。

还有要说明的是在中国古代,帝令并不都称为“圣旨”。据《中国圣旨大观》一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帝王之令分别称作“命”、“令”、“政”,直到宋代才开始通称帝令为“圣旨”。圣旨的开头语也不全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而是历朝历代各有其别:

唐朝时,圣旨开头语多是“门下”两字,因为圣旨一般由当时的门下省审核颁发,如《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的圣旨,开头语便是:“门下,天下之本……”。也有用“朕绍膺骏命”、“朕膺昊天之春命”等词作开头语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圣旨开头语多用“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八个字,以阐明天子的“正统”。

蒙古族的最高天神是长生天,所以元朝时期的圣旨开头语一律是:“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

最早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作为圣旨开头语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也就是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出现于圣旨中,始于明朝。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其中一座规模最大的朝会大殿,取名为“奉天殿”。这是朱元璋和大臣们议事的地方。

为了向人们昭示他登上皇位是奉天的旨意,也就是进一步阐明自己做皇帝的“合法性”,他把手拿的玉圭也刻上了“奉天法祖”字样,而且还写了《御制纪梦》一文,说自己梦游天宫,见到了“道法三清”,紫衣道士授以真人服饰和法剑,为“奉天承运”找到了“事实根据”和“理论基础”。朱元璋便自称“奉天承运皇帝”,所以他颁发的诏书前面都要加上“奉天承运皇帝”六字。至于后边的“诏曰”二字,是不能与“皇帝”断在一起的。

通过上述对谁发明的上句和还有什么发明家发明了什么的说明和分享,相信您一定有了深入的理解,如果未能解决您的疑问,可在评论区留言哟。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本文链接:https://news1.ljinbo.com/shici/s-f-m-d-s-j-h-y-s-m-f-m-j-f-m-l-s-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