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大全正文

踏过樱花第几桥的上句(踏过樱花第几桥的上句是什么)

admin2023-03-252踏过樱花第几桥的上句

news1.ljinbo.com 小编在本篇文章中要讲解的知识是有关踏过樱花第几桥的上句踏过樱花第几桥的上句是什么的内容,详细请大家根据目录进行查阅。

本文目录一览:

芒鞋破钵无人识 踏过樱花第几桥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是现代诗人苏曼殊的诗句,全诗为: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译文:

在春雨绵绵的楼上独品竹箫,什么时候能回到祖国观赏钱塘江的秋潮呢?

一身僧人装扮恐怕无人能识,独自经过了多少路去赏樱花。

诗词赏析

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作者已经出家,僧俗之分构成爱情的悲剧。第二首,开头两句,写他在异国听到日本尺八吹奏《春雨》之曲而引起对遥远祖国的怀念,漾曳着极凄美的客愁。“归看浙江潮”一句,因他于1908年秋天曾在杭州养病,故有此语。

末两句写他在樱花之国孤独、落寞的飘泊生涯,反衬他对故国的强烈思念。这首诗是作者的代表作,诗意含蓄蕴藉,染境如画,情调凄婉迷惘,字里行间可见一个落魄的诗僧形象。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是谁的诗句

出自近代文学家苏曼殊在1910年作于日本的诗,初题为《有赠》,后来收入有名的《本事诗十章》,原题则少为人知。全文是: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苏曼殊名玄瑛,曾出家、法号曼殊,是南社社员与章炳麟、柳亚子等人交游。他的诗常能表现出幽怨凄婉的感情,少数也反映对国家安危的忧虑。

这首诗也是一首涉及尺八的重要作品。尺八是洞箫一类的竖吹管乐器,因长度而得名。公元8世纪由中国流传到日本。苏曼殊自注:"日本尺八与汉土洞箫少异,其曲有名《春雨》,殊凄惘。日僧有专吹尺八行乞者。"

楼上的尺八吹出的阴深凄惘的《春雨》曲,定下了全诗的基调,反映出作者对祖国的思念和对生活现状的无奈。第三句"芒鞋"、"破钵"之说点明了作者的僧人身份。末句"踏过樱花第几桥?"用数不清的'桥'来提示这种无为无奈的生活之长久。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的意思是:穿着草鞋拿着破钵,无人相识,曾经多少次在漫天的樱花飘洒中孤独前行?

芒鞋破钵无人识诗人交代出自己的和尚身份。至于何以皈依莲座,诗中并未明言。我们只有把苏曼殊作为一个不幸的天才,才能深入理解“芒鞋破钵无人识”这句诗所蕴含的万斛真情。这是一种历史困惑和人生困惑互为因果的结局,不但个人无法超脱,同时也很难为世人所理解。“无人识”三字便道出了这个不幸天才的全部悲哀。

踏过樱花第几桥似乎是对“无人识”的痛苦的一种缓解,暗示出一种融化到诗人人格中的生活选择,这种选择是以无法选择的结局所表现的。诗人怀着浓重的失落感,但又隐涵着不甘沉沦的擢拔;诗人极力想维持心理平衡,但又不得不在“出”与“入”之间作着两难的选择。

创作背景

1、这个有着“难言之恸”的短命诗僧,处于一个传统文化结构解体和西方维新思潮冲击的多元文化的时代。凭借着他的天才,苏曼殊敏锐地捕捉到二十世纪的某种信息,具备一种强烈的个性意识和从整体上反传统的超前意识。

2、但对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他又在认识上道德上有所承担。二者的矛盾,已经构成苏曼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痛苦体认,和自我生存于这一传统结构之中而未能与之认同的孤独意识。一种寻求归宿感内驱力使诗人不停地“走”,结果只是从迷惘“走”向更深的迷更深的惘,成为中国近代知识者“梦醒了无路可走”的普遍心态的象征形式。

踏过樱花第几桥

一、踏过樱花第几桥这句话出自:苏曼殊《本事诗十首·选二》,原诗如下:

苏曼殊《本事诗十首·选二》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二、这句诗的含义:草鞋、旧袈裟,别人却认不得了。曾经踏过了多少飘满樱花的桥。

三、诗句赏析:

诗人在漫天的樱花飘洒中孤独前行,亦是一断鸿飘零,不知归往何处,诗人以一种梦幻般的诗境表达了他于乡愁的惆怅和对生命的理解。

关于踏过樱花第几桥的上句和踏过樱花第几桥的上句是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内容呢?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文章,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本文链接:https://news1.ljinbo.com/shici/t-g-y-h-d-j-q-d-s-j-t-g-y-h-d-j-q-d-s-j-s-s-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