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大全正文

由乱到治的上句(由乱而治下一句)

admin2023-01-222由乱到治的上句

今天给各位分享由乱到治的上句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由乱而治下一句进行分享,相信一定能够解决您的问题,如未解决可在评论区留言!

本文目录一览:

“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这句话出自哪里

“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出自《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斗:战斗,斗争。治:治理。意思是:人的疾病已经形成了,才去治疗,国家的祸乱已经形成了,才去去治理,就好像觉得口渴了才掘井,就要战斗了,才去制造兵器,不是晚了吗?

乱而後治,治中有乱

乱而后治:战乱后有治理 呈粗安状态 较少刀兵之苦 

治中有乱:赋税苛征 刑罚酷烈

简单讲这句话意思就是上面的解释.

详细分析如下

吴、吴越、南唐、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等九国和北方的北汉,史称十国。十国政局演变可以概括为八个字:“乱而后治,治中有乱”的特点。

具体来讲,各国情况不一样。有的国家政局稳定时间较长,如吴、吴越、南唐;有的国家政局稳定时间较短,如闽只有太祖王审知统治时期(共18年)还算安定,以后则内乱不止,外患严重,直至灭亡。又如南汉虽为海隅之国,但其侵伐无虚日,内乱成积习。楚在建立者马殷时,曾退修兵农,减少与吴、南汉、荆南的军事冲突,初安二十余年。但从第二个王马希声以后,几个酒囊饭袋的公子轮流为王,互相厮杀,直至楚亡,前后达二十余年。有的国家在恶劣环境中求生存,如荆南,“地狭兵弱,介于吴、楚为小国”,又是南汉、闽、楚进贡中原的必经之地,环境复杂,政局稳定与否主要取决于高氏本身的对策是否得当,而高季兴、高从诲父子不以屈节为耻,周旋于北方政权与吴、楚之间,竟然得以保国42年,从第三王高保融开始,荆南还延续了15年。而有的国家则在好的环境中国运短暂,如前后蜀,偏安西川,从客观环境看,易于安定,但实际情况却不尽然,它们的国运在十国中分别居第九位和第七位。

而北汉刘氏与后晋石敬瑭一样,对契丹奉行民族投降政策,为了满足契丹贵族的贪欲,征剥无度,人甚苦之,故其政权从来未曾稳定。

公元960年,赵匡胤代周建宋,先后灭掉南唐、吴越等。979年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局面。

但相对于北方的五代来说,十国总的情况则要好得多,尤其是南方九国。由于少受中原干戈影响,政局相对稳定,政权维持的时间远比五代长,如最短的前蜀也有35年,是后梁的一倍;而最长的吴越竟达86年之久。这对中国南方的开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吴越就在910年修筑了捍海塘,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吴越走上了富裕之路。另外,由于北方战争频繁,不少中原人移居南方以避祸乱,他们带来了北方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对南方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到乱是儒家"这句话的意思

其实很简单, 庄子说的很清楚。 圣人出现了带来了道的智慧,但是这个智慧被人们用于正途也用在邪路。 所以世界才会越来越乱, 越制越乱。 庄子说放弃仁义,道德,智慧反回自然。 一切自然而治。

另外一方面 老子也说过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其实很多东西很简单,但是我们想的太多了反而找不到答案。放弃了道才能真正融入道。才能回归一。 赫赫

这也是为啥越治越乱, 不治反而会好。

治世道- 大部分是因为老庄学说, 自然不治之治。 道教本来是没有神佛的。 所以真正学道的不信神佛。 道教不是宗教而是学说。后来不知道怎么突然变质了。 赫赫 唯一治的方法就是不治, 这是道家的思想。

乱世佛- 佛偏向宗教信仰,你知道印度吗? 印度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宗教。所有人分成四等。 农民,战士,国王,祭祀 一出生在什么等级就终生不能改变。 用神佛,轮回,来世当诱饵导人向善只能越治越乱。

由治到乱是儒家-据我所知儒家其实包括了不少道家的理论,可是问题是他们并没有深入道。到后来出现了不少迂腐的信念还莫名其妙出了一个什么 天下统一, 什么天下之大莫非王土~~~ 儒家根道家一样到后来就坠落了。可是区别是坠落的道家几乎完全放弃了道转换为宗教信仰。 而儒家却一直保持为学说。。。反而糟蹋了不少前人的理念。

说白了就是

道家的道是自然的道

佛家的道是信道

虽然佛家有禅,可是修禅的人是不会考虑怎么治世的。所以说佛家治世的方法就是信教。信神佛,什么举头三尺有神灵。差不多刚开始就变得乱七八糟了。。赫赫

儒家的道是 人道。

就好像易经一样,只是如何成功做人的法则。 到后来完全变质了。儒家的道差不多可以说是独善自身,他们可以治自己,可是却治不了别人。他们用治自己的方法治国刚开始还好, 深入了也就乱了,变质了。 赫赫

庄子说:绝圣弃智

老子说:大道废 有仁义

佛说:一切皆空, 若有想 若无想 红光照过 众珠皆红 绿光照过 众珠皆绿 红绿齐照 众珠皆红绿

从古至今,为何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大治之后必有大兴?

古语有云:“天下大势,治乱相替而已”。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一段时间内,天下之乱或天下之治,必然是轮流交替发生的。也就是说,天下大乱之后,假以时日,社会必然重又回归到大治的局面。

大乱之后必有大治!这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轨迹,无不是按照这样的规律交替发生的。

春秋战国之乱世到大汉王朝之盛世

中华文明第一次大乱,应该算家喻户晓的春秋战国。从公元前704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一乱就乱了将近500年,这480年间,华夏大地,圣人出世,英雄辈出,群星璀璨。

按照“大乱之后必有大治”的道理,乱了快500年了,天下疲惫,一个500年的“大治”要出现了。可现实是500年的“大治”根本没有出现,除了秦国的贵族过上了短暂的幸福生活,普天之下的百姓依旧水深火热。

秦始皇想大治天下,结果失败了。陈胜吴广起义和楚汉争霸对比后世之大乱,可以说老百姓还算幸运的,因为当时除了战场上的士兵死亡外,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种族屠杀和人口灭绝式屠杀。

正如上文所说,周朝从前1100到前704,分封天下,礼乐治国,大治了400年。可是却引来了近500年的大乱。正可谓大治之后必有大乱。

楚汉争霸对比后世算不上大乱,但是这一场不大的乱却引来了大治!

强汉400年,时至今日,仍然无人超越。

汉朝的“文景之治”开始了,国家粮仓里的粮食吃不完发霉了,国库的铜钱用不完生锈了。历史再次证明了老庄的“无为而治”。

中国历史就是这样的奇特,统治者轻徭薄赋,国家的钱用都用不完。统治者苛捐杂税,国家的钱却怎么都不够用。

从五胡乱华到开皇之治再到大唐盛世

五胡乱华是个历史时期,用平定二字似乎欠妥,应该用终结比较恰当。这个时期出现个重要人物叫冉闵,冉闵只是五胡乱华中期的一个枭雄,原为石虎养子,在石虎死后自立门户,在北方于慕容鲜卑争雄。颁布了《杀胡令》对胡人进行大规模的复仇性屠杀。他代表了北方民族矛盾激化的顶点。

终结北方这个乱世的是鲜卑族的拓跋焘,即北魏太武帝。统一华夏就比较难了,是百余年后的杨坚,借助篡位谋取了北周的主导权,灭掉了南陈,结束了南北朝,混一乾坤。(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东魏后来变为北齐,西魏变为北周,杨坚篡位时北周已经灭掉北齐,统一了北方)

公元581年至618年隋朝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较短,只经历了两个皇帝隋文帝和隋炀帝,历经38年,这样的时间比之唐朝280多年的历史,总让人们的感到隋朝的地位远不如唐朝。

公元618年,李渊篡隋自立,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发动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不久,李渊退位,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

唐太宗汲取隋亡的教训,他勤于政事,要大臣廉洁奉公,政府轻徭薄赋,鼓励生产。他在位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隋唐时期,我国边疆各族发展较快,呈现“和同为一家”的和睦局面。

那时,唐朝在世界享有很高声望。隋唐时期,经济的全面繁荣发达昌盛,人们思想解放,充满自信,文学艺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期。有光耀千古的文坛,最突出的是诗歌;有五彩缤纷的艺术,书法和绘画成就辉煌: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这些艺术珍品,使得古老的中华民族熠熠生辉。

历史总结

究其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一个真正的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国家,且人是国家之根本,所以社会根本矛盾即人与土地分配的矛盾,可以用下面这个逻辑来作为思路。

天下大乱人口锐减人均耕地面积增加百姓有余粮经济繁荣国家富强人口增多政治腐败道德沦丧百姓生活出现困难局部动荡大范围农民起义(或贵族起兵夺权)再次天下大乱

而近代的中国,现在国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并必将成为世纪经济,乃至世界政治、世界文化的中心。中华民族正在走向伟大的复兴之路。

由乱到治的上句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啦,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由乱而治下一句、由乱到治的上句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本文链接:https://news1.ljinbo.com/shici/y-l-d-z-d-s-j-y-l-e-z-x-y-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