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大全正文

以至于无为的上句(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

admin2023-03-242以至于无为的上句

锦博文学网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是有关以至于无为的上句的相关知识,希望对于大学学习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的过程中有帮助。

本文目录一览:

求解释,老子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亡),为无(亡)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恒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做学问每日曾益,为道每日而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做没做过的,那样就无不为。

夺取天下永远使事变无,如果有事就不足以取天下。

理解:

学习的人,学识日渐精进。

为道的做事人,可行之道日渐减损。

为道就好像马拉松长跑,跑一步,路少一点。道就损一点,道损之又损,没道可跑了。就叫以至于无。这时候总会可能发生没有人去做的新事,去做或预防或引导这件可能发生的新事,就叫为无为。那样社会就没有不为的了。

(关于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还有两种解释:1当渐渐损到无意识状态,这种境界就叫无,而此境界无与伦比,可以脑脑通信。

2为道之人,改变自己,损掉自身的行为习惯毛病,损之又损到自己没有任何习惯毛病,也就是无,以后做事做自己没做过的,尝试新做法,那样遇到任何事就能灵活应对了)

取天下,就是让天下无事,如果天下有事了,那天下动乱,也就不足以取天下了。

“为无为”有两种解释:1为,无,为。做事,停止并思考,然后再做事。此解主要是保持理智。2为“无为”做那些没人做的事。这个解释主要是开拓创新,或者务本,举个例子,比如社会无人愿意沉下心研究数学,那么圣人(政府机构)就得做。

怎么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句话十分经典,出自道家《老子》一书。理解这句话,这里面向大众,不宜太学术,那我们就落地来说说它的精妙内涵吧。

什么才算是“学到”?我依稀记得以前老师对我说,读书一开始是越读越厚,然后才是越读越薄。或许这么个过程,我们也可以当作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一个过程。

真正的"学到",在于运用知识时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也就是知识不是外在的条框,没有约束自己的意味。自己行为符合“要求”,不是因为别人对自己有“要求”,而是这种“要求”与自己合二为一,自己合理言行,不过自然而为罢了。

理解得浅显些,“为学日益”大抵是“口服心可能不服”的状态,“为道日损”大抵便是表里如一的状态,而“无为”则暗含无“伪装”之意。当然,在修养心性方面,老子这段话还有更精妙的解读,这里不作过多发挥。

1、“为学日益”是学习的第一阶段

我们知道,我们修习知识,有一个从认识到理解,再到认同的过程。而我们学习的第一阶段,可能停留在从认识到理解的阶段。

“为学日益”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积累知识,但是我们可能并没有打心底去接纳这些“知识”,我们需要不断深入理解“知识”,继而能上升到下一个“为学日损”的阶段。这种时候,知识与学习主体本身,虽然建立了“认知”关系,但是因为缺乏“认可”,知识还是外在的存在,并且越学越多。

2、从理解到认同,是一个减少的过程

而从“理解”到“认同”,我们其实也可以理解成是一个将外在知识消化理解成自己一部分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学习主体认识但尚未吸收的知识的来说,是一个“减”的过程。

外在的知识不断减少,变成内在的认知,这是学习的高级阶段,是质的飞跃,也是老子所说的“为学习日损”阶段。

3、减损的效果,是“无为”

道家的“无为”很有意思,不是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讲求心境上的“顺”,颇有一股“从心所欲”但却不“伤人害己”的逍遥和高明。

而“为学日益,味道日损”的最后结果,就是让最初“所学”,成为自己打心底认同的“存在”,以至于自己去“顺势而为”的时候,无“强迫”之意,归于“无为”,而又“无所不为”。由此可见,老子确实“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中的“损的智慧”确实高明。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是什么意思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第四十八章,本章节,老子抨击,统治者提倡的“礼乐政教”,认为这种学问,是虚伪的根源;这种“为学”是要不得的。只有“为道”,才能减少虚伪,达到“无为”的境界,使天下大治。

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释:学多了统治者提倡的礼乐和政教,虚假的东西一天天增多,人不但变得虚伪且更加耍智巧。探求自然顺大“道”,才使虚情假意一天天减少。不断减少虚假的东西,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若能到“无为”的境界,才能事事有所作为。

扩展资料:

旧本题河上公撰《老子注》卷下对“为学日益”的解释是:“学谓政教礼乐之学也。日益者,情欲文饰日以益多。”对“为道日损”的解释是:“道谓自然之道也。日损者,情欲文饰日以消损。”据其解释,所益所损者并不是“学”与“道”本身,而是“情欲文饰”这些东西。

今人朱谦之《老子校释》则将这里的学限定为学礼,范围更小,朱氏并引《庄子・知北?》“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故曰为道者日损”为证(中华书局1980年版,124页)。

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说:“为学是指探求外物的知识活动。这里的‘为学’,范围较狭,仅指对于仁义圣智礼法的追求。这些学问是能增加人的知见与智巧的。”“‘为道’是通过暝想或体验以领悟事物未分化状态的‘道’。这里的‘道’是指自然之‘道’,无为之‘道’。”(中华书局1984年版,250页)

张如松《老子说解》说:“(河上公)这个注释,颇得要领,确实揭示了‘学’与‘道’的实质”,其下便说明礼与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逐步背离(齐鲁书社1989年版,311-313页)。

高明撰《帛书老子校注》非常服膺河上公的说解,说:“其说诚是。‘为学’指钻研学问,因年积月累,知识日益渊博。‘闻道(帛书乙本为道作闻道,然郭店楚简《老子》乙篇仍作为道,似仍以作为道为安――引者)’靠自我修养,要求静观玄览,虚静无为,无知无欲,故以情欲自损,复返纯朴。”(中华书局1996年版,54页)

许抗生《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将“学”理解为“具体的知识(主要指学仁学义学礼与学文化等)”(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20页),同样宽泛。

[魏]王弼撰《老子注》下篇则将“为学日益”解释为“务欲进其所能,益其所习。”将“为道日损”解释为“务欲反虚无也。”显然,对学的理解更宽泛了,包括了一切知识与技能。但也更明确学与道是两种范畴的情形,为学者的途径就是要日有进益,而为道者的途径是日有减损。

也就是任继愈所说的“(老子)指出认识总规律和认识个别的东西的方法应有所不同”(见《老子哲学讨论集》,转引自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并不是说读书读多了,道术就损减了。

所以[清]张尔岐撰《老子说略》卷下说:“为学者以求知,故欲其日益;为道者在返本,故欲其日损。损之者,无欲不去,亦无理不忘。损之又损,以至于一无所为,而后与道合体焉。为道而至于无为,则可以物付物,泛应无方,而无不为矣。”

[清]徐大椿撰《道?经注》卷下也说:“博闻广见之谓学,学在于外,故为学必日有所取益。虚空玄妙之谓道,道在于内,故为道必日有所裁损。”

参考资料来源:光明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是什么含义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是怎么解释?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经 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追求大“道”的人,欲念一天比一天减少,私妄减少再减少,就达到了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了。治理天下的人要以清静无为、不扰让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政举骚扰民生,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此章承接前一章,仍是从认识和实践两方面讲道的起用方法,即“无为”。为学是“日益”,一天天增长;而为道则是“日损”,一天天去掉自己主观的妄念、幻想,而接近于道的自然法则。把自己主观性的东西损到了“无”,就合于道了,合于道后做任何事——包括取天下,都可以成功了,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在这一句中,老子主要阐述了为学和为道的不同。他指出,为学就是坚持不懈地向外界探索新知,知识是无限的,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所以我们对知识的探索也就永远没有尽头。

庄子也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指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对无限知识的追求中去。可见,纵然是用尽一生的时间来学习,也不能把世间所有的知识学完。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因为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认识宇宙和人类社会,而知识能使人们的认识更接近于真理,所以要坚持不懈地学习知识。不过,知识是无限的,这就好比我们在无边无际的宇宙中航行,永远也不可能到达真理,只有“望理兴叹”了。老子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理智地从对外界的追求转向了对内在的追求。

为道则需要我们时刻剔除心中的杂念,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个“平常心”指的就是道。如果人们在修道的过程中不断摒弃心中的杂念,使私欲渐渐消除,最后就能达到无为的境界。前面说过,无为不是真正的无所事事,而是不妄为。不妄为也就是合乎了道的德行,如果做什么事情都能合乎自然规律,那么不妄为就变成了无所不为了。

“无为而无不为。”这一思想贯穿于老子《道德经》的始终,它是老子提出的极富智慧的命题。尽管中国古代有很多学者也提出了“无为”的主张,然而真正把“无为”的思想发挥到极致的只有老子。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来论证“无为”的社会意义。从表面上看,“无为”是消极的,是倒退的;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无为实际上是在发展变化中避开矛盾的对立面,使其畅通无阻,从而达到无欲无穷的境界。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取”即认识、掌握。在本章的最后,老子指出,治理国家,要经常保持清静无为的态度。如果整治措施过于繁多,就不足以治理天下了。

王弼《道德经注》

为学日益,务欲进其所能,益其所习。为道日损,务欲反虚无也。有为则有所失,故无为乃无所不为也。

学习追求的是增进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的学识。求道追求的是返回空虚、清静、无为的状态。有作为就会犯错、有所损失,所以无所作为就是什么都作为。

苏辙《老子解》

不知道而务学,闻见日多,而无以一之,未免为累也。孔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苟一日知道,顾视万物,无一非妄。去妄以求复性,是谓之损。

孔子谓子贡曰:“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去妄以求复性,可谓损矣,而去妄之心犹存。及其兼忘此心,纯性而无余,然后无所不为,而不失于无为矣。

不了解道而追求学问,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而没有东西将它们统一起来,免不了会被这些知识牵累。孔子说:“多学,选择其中好的来照着做,多见就能增进对事物的认识。”这是次一等的认知。有一天了解了道,再看世间万物,都是妄想产物。去掉妄想来求恢复本性,就是求道过程中的减法。

孔子对子贡说:“你以为懂的多了就有见识了吗?”子贡说:“是这样吧。”孔子说:“不是的,我以道来贯通我的知识。”去掉妄想来恢复本性,是做减法,而去除妄想的心思还在。等到连这个心思都没有了,本性纯净没有杂质,然后你的影响能够施加于所有东西之上,然而自身仍然保持没有作为。

人皆有欲取天下之心,故造事而求之;心见于外,而物恶之,故终不可得。圣人无为故无事,其心见于外而物安之,虽不取天下,而天下归之矣。

人们都有取得天下的野心,所以制造事端来促成其条件;这种野心表现在外,而受到其他人与物的厌恶,所以最终也达不到目的。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处理,他的心思表现出来,万物都感觉安宁,虽然不去主动争夺天下,天下也会自然来归顺、拥戴他。

以至于无为的上句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啦,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以至于无为的上句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本文链接:https://news1.ljinbo.com/shici/y-z-y-w-w-d-s-j-y-z-y-w-w-w-w-e-w-b-w-d-y-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