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大全正文

政府才不敢松懈的上句(政府才不会松懈)

admin2023-03-231政府才不敢松懈的上句

今天给各位分享政府才不敢松懈的上句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政府才不会松懈进行分享,相信一定能够解决您的问题,如未解决可在评论区留言!

本文目录一览:

对于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律给出的第一个答案

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律第一个答案: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历史周期率:是中国历史上政权经历兴衰治乱、往复循环呈现出的周期性现象。世袭王朝建立初年,都会呈现兴盛局面,但政权稳定时间一长,统治者都会变得自满而骄奢,一个王朝就不断朝着衰落的方向走下去。2018年1月,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自我监督是世界性难题,是国家治理的哥德巴赫猜想。

我们要通过行动回答:窑洞之问,练就中国共产党人自我净化的绝世武功。我们已经找到一条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必须使同志们继续保持“两个务必”的作风,完整地形成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着重提出执政条件下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不变色,不变质,不变味,就一定能够跳出这个历史周期率。

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的成功道路:

影响和制约我们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存在的问题,成功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关键是锻造一个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坚强领导核心,维护和支撑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根本力量是人民群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必须坚持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站在“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长远高度,不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深化拓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坚持自我革命,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公务员面试经验监督名句有哪些?

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淮南子》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李世民

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毛泽东

有错误要逢人便讲,既可取得同志的监督帮助,又可以给同志们以借鉴。——周恩来

绝对的权力必然产生绝对的腐败。——约翰阿克顿(英国历史学家)

和反儒们回答下,中国如何走出朝代变化的历史周期律

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当一个旧的王朝开始脱离实际、脱离人民,也就开始了它的衰落。新兴集团顺应当时需要,起来造反,取而代之,建立新王朝。然后,慢慢嬗变,走向反面,新兴变没落,再被人民推翻。不断打倒旧王朝,不断建立新王朝,循环往复,历经几千年,完成朝代更替。一九四五年七月四日,毛泽东问黄炎培来延安考察做何感想?答曰:“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亲眼所见的真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乃至一国家,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初时聚精会神,无人不用心,不卖力。历时长久,惰性发作,到风气养成,虽大力无法扭转。且无法补救。”,“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诤友黄炎培的“周期律”,引起毛泽东深深地忧虑和思考。七届二中全会上,印发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作为学习文件,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向全党、全国郑重宣告:共产党不学李自成。把建立和掌握新政权视为进京赶考,意味深长。进入北京后,毛泽东再邀黄炎培,深入研究“周期律”,毛泽东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能不敢松懈。人民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究竟如何跳出“周期律”?毛泽东思考、探索、实践了几十年。瑞金时期依法铲除腐败分子谢步升、左祥云、唐达仁。延安时期挥泪杀掉黄克功、肖玉壁。解放后忍痛枪毙刘青山和张子善。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在私营工作者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所有这些,无一不彰显毛泽东惩治腐败的决心和信心。然而,这些举措只治标,不治本,难以跳出“周期律”。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触动了一些同路人。章伯钧、罗隆基等资产阶级右派公然向党要官、要权、要“轮流坐庄”,挑战人民民主专政,复辟资本主义。“浮夸风”、“共产风”、“瞎指挥”,给经济建设造成严重影响,苏联政府毁合同、撤专家,更让中国经济雪上加霜,暂时的经济困难让党内外一些人对三面红旗发生动摇,倒退思想开始滋长,贪污、腐败是对党和国家机体的慢性腐蚀;复辟、倒退则是对国家机体的直接戕害。听之任之断然跳不出“周期律”“四清”或“社教”历经四年,仍然治标不治本。一九六六年,毛泽东时年七十三岁,近古稀老人再次发动文化大革命。文革中派系林立、矛盾重重,支持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逆水行舟,艰难异常,惊涛骇浪,险象环生。“无可奈何花落去”,毛泽东日薄西山,精疲力尽。“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慷慨之气,一去不返。“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八十岁了。人总想后事,中国有句古话,叫“盖棺定论”,我虽未盖棺,也快了,总可以定论了吧!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和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它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抗战八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对这些事持异议的人不多,只有那么几个人在我耳边唧唧喳喳,无非是让我及早收回那几个海岛罢了。另一件事你们都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件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这两件事都没有完。这笔遗产得交给下一代。怎么?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不好就得血雨腥风了。你们怎么?只有天知道。”。暮年毛泽东终究没能跳出“周期律”,抱恨终生。“周期律”成为他不解的心结。毛泽东对民主政制知行不合一的历史真相谁能真正跳出历史兴亡的周期律?答案是否定的。客观世界中,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都有一个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由强到盛,然后又经历由盛到衰,由衰到弱,最后消亡的过程,兴亡相随,是在普遍不过的事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同样遵循这样一个普遍的规律。任何想使自己的权力、组织、政党能够千秋万代,永远成为统治者的思想和行为,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事实都将证明,那完全是徒劳的,因为这是违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其兴也渤焉”、“其亡也忽焉”、“人亡政息”、“求荣取辱”,谁能跳出这一历史兴亡的周期律?纵观历朝历代,都没有人能跳出这一历史兴亡的周期律。一人、一家、一组织、一政党,在取得成功、夺取政权之后,从古到今,无一例外地就是要巩固自己的地位、政权,并且都无一例外的要想做到“千秋万代、万岁万万岁”,但又无一例外地进入到历史兴亡的大轮回中,没有任何人、任何家族、任何组织能做到千秋万代,万岁万万岁!为何?因为“其兴也渤焉”、“其亡也忽焉”、“人亡政息”、“求荣取辱”,这一历史兴亡的周期律,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客观规律基于人的本性而产生的。所以,想要“千秋万代,万岁万万岁”的思想和行为,是违反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所以,没有人能跳出这一历史兴亡的周期律。历史兴亡的规律是由人的思想行为范畴决定的,而人的思想行为范畴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人的一些固有本性,如私心、功利心、占有欲、不可遏制的各种非理性欲望、喜新厌旧的思维等等,在这些本性的共同作用下,体现到政治生活中,就表现为一个社会历史兴亡的周期律。因此,只要是人,而不是神来主宰历史,他们就很难摆脱人的本性束缚,那么也就难以跳出历史兴亡的周期律。也就是说,这种历史兴亡周期律时由人的本性引起的社会现象。承认这种客观现实,有利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每一个政党,能够正确的对待个人、组织、政党、政权的兴亡,少做、或者不做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事,更不应该用武力镇压的方式遏制普通民众对政权、执政者的自由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在一个相对平和的环境中不断前进,否则的话,兴亡事既然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那么,爆发摧毁旧政权的激烈革命的爆发那将是不可避免的。黄炎培与毛泽东在延安有一段著名的“延安窑洞对”,探讨的是历史兴亡的周期律,有没有可能跳出这个历史兴亡的周期律?谁能跳出这个历史兴亡的周期律?1945年,在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问黄炎培来延安访问有什么感想。黄炎培说,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他希望中共找出一条新路,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黄炎培指出,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没有能跳出兴亡周期律。他特别提到了“人亡政息”的历史现象。“人亡政息”,出自《中庸》。原文是:“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意思是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令都记载在典籍上。他们在世时,其政令都能得到执行;他们亡故后,其政令便停止执行了。也就是政令的贯彻因人事更迭而中断;政治局面因执政者的代谢而改变。毛泽东听了黄炎培的一番话,当即自信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黄炎培十分赞同毛泽东的答话。事后还写下了自己对毛泽东答话的感想:“我想:这话是对的。只有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用民主来打破这个周期律,怕是有效的。”黄炎培对数千年来,政权兴亡的历史总结是非常客观的,也对以毛泽东在执掌政权后可能出现的变化表示了担忧。而毛泽东以民主理念表现出的要跳出这种历史兴亡周期律的自信,让当时的很多人,包括黄炎培这样的名士来说,的确是倍受鼓舞的。然而,真的有人能跳出黄炎培所说的历史兴亡周期律吗?事实并不那么简单。从建党88年、建国60年以来的情况看,毛泽东当年要跳出中国历史兴亡周期律的自信推断要实现,也是不现实的,还有很大难度。或者说,毛泽东的判断本来就不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首先,“人亡政息”这一规律已经在毛泽东本人身上得到了验证。事实上,毛泽东在位时,经过多年实践,确立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和方针政策,称为“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去世之后,他所确立的各项政策和治国理念基本上已经被彻底改变。在现在的中国,“毛泽东思想”已经基本不提,虽然还不时提到毛泽东,但那的只具备象征意义,已经没有任何实际导向作用了。毛泽东在位时,对体制内的官员们太过严厉,把他们当成了继续革命的对象,这为他身后“人亡政息”埋下了最大的隐患。从毛泽东身后的历史看,正是这些当时被他作为继续革命对象的体制内官员们,复出之后把他确立的所有方针政策全部废除,“人亡政息”的事实表明,毛泽东的自信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也是不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包括他个人的历史发展规律的。自邓小平让毛泽东“人亡政息”之后,确立了自己的方针政策和治国理念,现在称为“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吸取毛泽东被“人亡政息”的教训,对体制内的官员及其亲属后代,是倍加关爱。现在我们知道,很多高干子弟都成为了高官,没有成为高官,也已经成为一方富豪,或者至少也是个政协委员、什么理事之类的。具中国权威部门的一份报告显示,0.4%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根据国务院研究室、中央党校研究室、中宣部研究室、中国社科院等部门一份联合调查报告的数据,截至2006年3月底,中国内地私人拥有财产(不含在境外、外国的财产)超过5000万元以上的有27310人,超过1亿元以上的有3220人。在超过1亿元以上的富豪当中,有2932人是高干子女。他们占据了亿元户的91%,拥有资产20450余亿元。而考证其资产来源,主要是依靠家庭背景的权力资本。高干子弟在亿万富翁中占91%的极高比例,那么,中、低级干部及其子弟们,在千万富翁、百万富翁中占的比例又是多少呢?还没有见到有人统计具体数据,但凭我们对周围有钱、有势的家庭和个人观察,这个比例一定不小!因此,这些体制内的群体对他是很满意的,所以在邓小平身后,虽然历经两代,仍然还在高举“邓小平理论”,没有出现“人亡政息”的结果。那么有了“邓小平理论”,就能跳出“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吗?恐怕也是困难的。因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群体仍然只是体制内的获利群体,体制外很多利益受损或者获利很少的群体,早已对其产生了怀疑,并极力否定之。回顾邓小平主政以来三十年的历史看,体制内的人及其亲属后代们都非官即富,或者是又官又富,至少捞个什么委员、理事之类的做做,获得了巨大荣耀和财富,因此,体制内不会出现毛泽东式的“人亡政息”。但他们正在走向另一条不归路,那就是“求荣取辱”。的确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体制内的人在追求荣耀、追求财富上,可以说是捷足先登,业绩辉煌,举世瞩目,令普天下人无不仰视。然而,在他们追求、并获得非凡荣耀和财富的时候,体制外的人则表现了极大的不满,仇富、仇官正在成为普通民众的基本思维。他们取得荣耀和财富的事实,并没有博得普通民众从心中发出的赞扬,相反,他们正在被普通民众视为极大的耻辱。他们获得的荣耀,事实上已经被相当部分的普通民众视为的耻辱。他们获得的官职、财富和政协委员之类的物质占有、政治荣誉,并没有得到普通民众的认可,而是的增加了普通民众的不满和仇恨。一些偶然小事件诱发的打砸烧政府机关、警用车辆等等事实告诉我们,他们正在走向一条“求荣取辱”的不归之路。他们在不断追求财富、荣誉的同时,也正在不知不觉的把自己置于广大普通民众的对立面,也正在向“取辱”的归宿走去。贫富差距无休止扩大,将使“邓小平理论”也同样会有“人亡政息”的结果,“邓小平理论”也无法跳出历史兴亡的周期律。不过,这次让“邓小平理论”“人亡政息”的,不会是体制内的群体,推动其“人亡政息”的力量主要是体制外的,利益受到损坏的群体。从历史的经验看,这种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的过程,也就是社会革命在酝酿的过程,也就是当权者由兴到亡的过程。虽然一些体制内的所谓精明人士已经感到了这种危机,并试图改变这一进程,但趋势一旦形成,逆转也是不可能的了。客观的看,组成组织、政党的仍然是人,而不是神,那么他们应该具有人的本性,因此,所作所为也难以跳出人的思想行为范畴。因此,其不能跳出中国历史兴亡的周期律,也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毛泽东之所以自信的得出:有了民主就可以跳出这一周期律的推断,一方面是他过高的估计了他领导的党的成员们的思想觉悟;另一方面,他没有考虑到中国没有实现民主的现实;再者,恰恰是“千秋万代”、“革命江山要万年红”、“要跳出这一兴亡周期律”的思想,阻碍了民主的实现,这种思想阻止了民众实施自由选择和有效监督的权力。没有民主也就谈不上民众对官员的监督。所以,毛泽东的自信推断,也应该是一个脱离实际的推断。实际上,任何所谓“千秋万代”、“万岁、万万岁”,那都只不过是脱立人类社会发展实际的空想、梦想了。那么民主了,就能做到一人、一家、一组织、一政党的千秋万代、万岁万万岁的执政当权了吗?答案同样是否定的。观察世界上的民主国家,其执政当权的人和政党则是换的更快,而民主国家的相对稳定,则正是建立在执政当权的人和政党的相对不稳定基础上的。实际上,执政当权者的不稳定并不代表社会的不稳定,而执政当权者的稳定也不代表社会的稳定。民主国家中这种频繁的变更的好处,在于不会使矛盾累积恶化,因此,爆发激烈社会革命的可能性要小一些。回顾建党88年、建国60年来的历史,不难看出,要跳出“其兴也渤焉”、“其亡也忽焉”、“人亡政息”、“求荣取辱”的历史兴亡周期律,恐怕也是很难的。毕竟不管他们是怎样先进、又怎样伟大的什么党,但他们的基本组成也是人,并不是神。既然是人,就会受到人的本性、人的弱点的束缚,那么也就无法跳出由人的本性、弱点决定的社会历史兴亡的周期律。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兴亡周期律的客观性,有利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每一个执政党、每一个执政者,正确看待权力更替,正确看待个人、组织、政党的兴亡,不利用手中的权力来抵抗历史的潮流,从而诱发更严重的社会革命,引起更大的社会灾难。试问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风流人物,谁能真正跳出历史兴亡的周期律?过去、现在、将来,具难矣,原是人的本性决定!黄大能说,缅怀是最好的纪念。中共成立80年来,在各种战争和斗争中,牺牲了多少革命先烈才取得今天这样的局面?!这些先烈里,既有共产党人,也有民主人士和无党无派的普通民众。不了解过去的历史,就不知共产党成功之不易;不了解先烈们的事迹,就不知民族独立富强之不易。在中共建党80周年的日子里,黄大能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后来人能知道革命之不易,知道中华民族在20世纪里取得自己命运的转折是非常不易、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的。缅怀过去,才能更清醒地把握未来。黄大能说,人民选择共产党,历史选择共产党,也是历尽曲折的。他父亲、我国职业教育的开创者、中国民主同盟和中国民主建国会的创始人黄炎培为了救国救民,在20世纪上半叶进行过各种各样的努力和尝试,然而却屡遭失败。1945年7月,将近古稀之年的黄炎培以国民参政员的身份访问延安,头一次亲眼目睹了共产党的施政政策和解放区的成就,大为感慨。后来他又与毛泽东促膝长谈。黄炎培在肯定了边区的成就之后说:“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都没有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他希望中共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说:我们已找到了新路,这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黄大能说,这次长谈,使父亲从此扭转了他历来对中共执政的忐忑不安,他从延安、从毛泽东身上看到,中国是有出路的,这出路就在共产党那里。从此以后,他坚定不移跟着共产党走。开国之初,大半生恪守“不为官吏”信条的黄炎培终于出山,担任了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黄炎培说,共产党领导的政府是人民自家的政府,他当副总理不是做官,而是为人民做事。经过50多年的风雨坎坷之后重温这段历史,黄炎培的儿子黄大能说,只要看一看共产党给曾经和现在中国、给我们百姓带来了什么,就会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中华民族的独立靠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的富强和远大未来仍然要靠中国共产党。早年曾留学英国、为中国建材科学辛勤耕耘了一辈子的黄大能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时候,他既为共产党取得的伟大历史功绩而倍感钦佩,为国家、民族命运的巨大变化而倍感自豪,但是同时,他也希望,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黄大能说,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综合国力还不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相对来讲还比较弱;与此同时,某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千方百计企图阻止中国的崛起,他们害怕中国的崛起。国内外的这些情况表明,中华民族在实现伟大复兴的道路中,必定会面临各种挑战和风险,对此,执政的共产党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敢于并善于应对这些挑战和风险黄大能同时指出,对于共产党来说,如何克服党内腐败问题是当前其自身建设中的头等大事。他说,过去人民反对满清政府,就是因为它腐败;后来人民反对国民党政府,还是因为它腐败。共产党一定要高度重视腐败问题,坚定不移地清除党内腐败,这是安定民心、建设国家的政治基础。他希望在中共成立80周年的时候,党内外的同志们能好好反省一下当年在延安毛泽东和他父亲那段关于“周期率”的谈话。

监督造句-用监督造句

1 公务员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必须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 监督 。

2 政府 监督 劳动和全面干涉包括两个。毛泽东

3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 监督 ,万目睽睽难逃脱。汝言惧捉手不伸,他道不伸能自觉,其实想伸不敢伸,人民咫尺手自缩。陈毅

4 向我看,跟我学,对我 监督 。

5 把嫉妒当作一种特殊的 监督 ,你就比别人多得一份滋补!

6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 监督 ,众目睽睽难逃脱。

7 成功的 监督 活动,要求一个人的才干要远远超过指导别人工作的能力。

8 有错误要逢人便讲,既可取得同志的 监督 帮助,又可以给同志们以借鉴。

9 授权与 监督 成正比的,你监督到什么程度就授权到什么程度。

10 上道工序服务下道工序是为用户负责,下道工序 监督 上道工序是为市场把关。

11 有错误要逢人便讲,既可取得同志的 监督 ,又可以给同志们以借鉴。周恩来

12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 监督 ,万目瞪瞪难逃脱。

13 失去 监督 的地方,是腐败滋生的温床。

14 健全法制,加大 监督 检查执法力度。

15 投其所好,是害人的砒霜;批评 监督 ,是救人的良药。

16 只有让人民来 监督 ,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17 上工序服务下工序,为产品负责;下工序 监督 上工序,为质量把关。

18 授权不等于弃权,授权之后更要加以 监督 。

19 依法防火,加强消防 监督 管理工作。

20 廉洁自律三个我:从我做起,对我 监督 ,向我看齐。

21 没有人民的 监督 ,政府便会蜕化变质,人民是自己政府唯一可靠的看守人。

22 权利制约是防腐的良药, 监督 失控是犯罪的温床。

23 教育、制度、 监督 并重惩治、预防、查处齐抓。

24 监督 检查的原理:控制风险,完美的细节就是监督检查出来的。

25 失去 监督 的权力,就像无舵的航船;失去节制的私欲,就像决堤的洪水。

26 一切公职人员必须在公众 监督 之下进行工作,这样能可靠地防止他们去追求升官发财和追求自己的特殊的利益。

27 要给员工好的待遇及前途,让他们有受重视的感觉。当然,还要有良好的 监督 和制衡制度,不然山高皇帝远,一个好人也会变坏。

28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虚心向群众学习,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受群众 监督 。

29 权力好比一辆车,动力越大,制动力也需加大,失去制动将会车毁人亡,失去 监督 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30 要充分发动群众对党员干部的学习、反思、查摆、整改,特别对其态度、过程和效果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 监督 ,听取意见建议,参与活动过程,评议活动效果。

31 丧失了良知的才能比没有才能更可怕;失去了 监督 的权力比没有权力更糟糕。

32 廉政教育醒人守律, 监督 防范壮企富民。

33 失去 监督 的权力是祸害,失去控制的私欲是灾难。

34 廉洁从业,从我做起,对我 监督 ,向我看齐。

35 权力失去 监督 是祸害,私欲失去控制是灾难。

36 制度是腐败的防火墙, 监督 是腐败的灭火器。

37 干部,要通过慎独的办法,在独自活动无人 监督 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道德规范和党纪国法说话办事,真正达到慎独的境界。

38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与人民在 监督 ,万目睽睽难逃脱。汝言惧捉手不伸,他道不伸能自觉。其实想伸不敢伸,人民咫尺手自缩。

39 党员 监督 ,群众监督,层层监督;健全机制,正本清源净源头。

40 能人体系实际上是感情 监督 下授权,因此出了问题领导只能说:“你辜负了我对你的一片好心。”。

41 群众 监督 是反腐最强大的武器。

42 立足教育,廉洁思想有保证;加强 监督 ,规范经营筑坦途。

43 权力来自人民,权力服务人民;人民 监督 权力,人民评议权力。

44 国家干部的行为应受公众 监督 。

45 警示教育常抓不懈,廉政 监督 匹夫有责。

46 有错误要逢人便讲,既可以取得同志的 监督 和帮助,又可以给同志们以借鉴。

47 要有群众 监督 制度,如果党和政府不受监督,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

48 由于罪犯处于被监管的地位,我国罪犯出现了在政治上闭口不言,更不用说 监督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了。

49 在少数企业中, 监督 机制残缺不全,监督部门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或流于形式,避实就虚,不能真正发挥监督职能作用。

50 谈改革:必须有一个超脱于局部利益的高层权威机构,在下层创新的支持下进行自上而下地设计规划和 监督 规划的执行。

51 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要做到让群众满意,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真心实意接受群众的 监督 和批评,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52 锺天正周润发误杀妻子入狱,服刑期间,因逃狱一天往见儿子良仔被新任保安 监督 鬼见愁徐锦江视为眼中钉其后,鬼设下圈套诬害正出卖大陆犯人首领大圈陈松勇,大陆犯人群起对付正。

53 工程师严密 监督 着建设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54 强化对节能专项验收程度的 监督 ,要求验收不走过场,各责任主体相关负责人员到场。

55 既要防止权力过分集中,也要防止职责不清、政通人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机构互相 监督 ,运转有序。

56 然而,由于技术失误,来自老系统的数据的不准确、且经常互相冲突,员工培训力度不足,以及校区内部的勾心斗角、内部 监督 的匮乏等等问题,项目从第一天起就注定要失败。

57 别动,你已被端午喜气包围,马上放下烦恼,向快乐投降,根据指控,本庭判你节日快乐,没收全部忧愁,流放开心岛,由好运 监督 执行。

58 卫生部门严阵以待,建立了 监督 、警报和应对机制。

59 监督 就是爱护,公开就是倡廉。

60 因为网络的 监督 ,官员们充分暴露在大众的视野中,他们的一言一行处于潜在的全面监督之下,这样他们就会感受到压力。

61 爸爸在剧院做舞台 监督 。

62 在大伙的 监督 下,他做了一个滑稽动作,引得一阵大笑,算作聊以解嘲的举动。

63 检查作业发现问题时不应直接告诉答案,这样不利于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应该先让孩子自己对照检查,家长起 监督 作用。

64 抓住这些要害,人大 监督 工作就能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65 只要发动群众 监督 举报,“黄毒”也就会在千百万双火眼金睛中现原形。

66 纽约州参议员古德曼昨天指控:过多搬运公司在主管单位运输局 监督 之下明目张胆,投机取巧。

67 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 监督 ,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68 法制及各项 监督 制度透明度高,不会朝令夕改,又能贯彻执行,有助经济持续发展。

69 长期并存、互相 监督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70 作为家长有义务帮助孩子检查作业,孩子的成长需要老师和家长双方 监督 。

71 而心证公开制度在预防法官的恣意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一方面可以对法官的自由心证过程和结果进行 监督 ,另一方面也可以对法官产生一种威慑,使其不敢恣意妄为。

72 经过前期一阶段的试点工作,人民 监督 员制度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本文对这一制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思考的基础上,试从基层院试点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问题提出一隅之见。

73 虽说这一办法的出台仍是借助珠海党政部门领导的支持,但重要的是,在这一办法出台后,珠海的媒体即便没有党政权力事无巨细的支撑,也可以借助法律武器正大光明地进行舆论 监督 。

74 柴可夫斯基不会再次在这样至关重要的严密 监督 下工作,也不需要去让任何他的作品尽善尽美。

75 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之间,实行“长期共存、互相 监督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76 我的确再也没有迟到过了,表现好的居然提升我做考勤 监督 员,相反我没有昂首挺胸地接任这个职位、,而是决定辞职离开。

77 她的职责是 监督 那些过分成功的人,尤其当他们的成功名不副实、甚至是通过非法途径取得的时候。

78 留意一下美国社会的各方面,你会发现百弊丛生,这完全是疏于 监督 而造成的。

79 在目前情况下,至少可以建立司法及其 监督 机关的垂直领导和法官及其监督机关领导干部的定期地域交换制度,使之超脱出同级领导机关和人际关系的制约,使之敢于碰硬,执法如山。

80 他感到,现在有一位法官 监督 着他的一言一行,而这位法官的裁决对于他来说,比世界上任何人的裁决都更加珍贵。

81 多一份 监督 ,少一份漏洞。

82 百度作为网络媒介不但没能对虚假广告进行 监督 揭露,反而助纣为虐,依赖搜索引擎的偏见发布虚假广告,伤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83 而本文试图另辟蹊径,从微观的角度出发认为:与生产经营者一一对应,并水乳交融的消费者对产品市场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 监督 ,才是解决假冒伪劣现象严重的现状的最为有效且最为持久的途径。

84 而伴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进步,新闻舆论 监督 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从最初的小心翼翼,到今天的锋芒犀利,从最初的星星点点,到今日的遍地开花,新闻舆论监督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85 抓好教育收费、医药价格、农资价格及涉农收费的 监督 检查。

86 最后,强调了政协工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 监督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87 推进我国新闻舆论 监督 工作任重道远。一是要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88 在西方人看来,上帝给予世界光明,并且 监督 着世间的一切,芸芸众生都是在上帝的眼皮底下生活。

89 矿产管理局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部门,远离总统的 监督 。

90 博学多才而且富有同情心。由于受到春日的 监督 而被他人取笑。

91 他不只是一位首席执行官,他一直像是一个舞台 监督 运筹帷幄,带领苹果公司发展壮大。

92 显然,如果董事会在其会议桌上看到的是唯唯诺诺者,而不是认真 监督 ,有时候也只能怪董事会自己。

93 他聪明、博学多才而且富有同情心。由于受到春日的 监督 而被他人取笑。

94 孩子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学习效率,家长有责任培养、 监督 和检查。

95 在国家产品质量 监督 抽查的强力推动下,在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下,过去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逐步成长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正规企业。

96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都在寻求解决 监督 和制约权力使其不被滥用这一问题的途径。

97 中国央行没有对美国指名道姓,但它表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加强对全球系统性稳定具有关键性影响的发行主要储备货币的成员国的政策 监督 "。

98 干部必须接受群众的 监督 。

99 职称制度世界各国都有,其他国家并没有因此造假成灾。中国学术造假成灾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例如与权力紧密结合的学术体制,不合理的评估机制,以及对造假缺乏 监督 和处罚。

100 及透过独立委员会规避 监督 。

101 对清理整顿后的收费项目,要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 监督 .

102 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既包括宏观调节,也包括宏观 监督 。

103 国家质量 监督 检验检疫总局公布了新政策的征求意见稿。

104 计算速度曲线并 监督 列车运行.

105 管理和 监督 认证认可工作。

106 监理方的 监督 权一方面来源于法律的规定,另一方面来源于建设方的委托合同。

107 各种 监督 机关设置模式各有利弊、不存在一种普适的模式.

108 本文用卫星遥感的方法,着重就比值处理、非 监督 分类和监督分类等计算机图象处理方法对江苏沿海潮间带土壤类型识别的效果进行试验和比较。

109 副总理张德江已经奔赴张家岭煤矿进行援救 监督 工作.

110 然而,刑事立案 监督 在实践中常常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和矛盾,急需分析、研究和解决。

111 有效 监督 “一把手”的措施是: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学习;完善监督制度;落实监督措施.

112 加强对党的领导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的 监督 ,不断完善党内监督制度。

113 本文提出应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对内部 监督 制度进行重新审视,基于该视角分析了内部监督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初步解决问题的建议。

114 第二部分介绍了财政 监督 制度的国际经验并提出借鉴。

115 据了解,安全生产的组织机构包括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机构和安全生产 监督 管理机构。

116 无论她在不在场、监不 监督 或者付不付钱,都无关宏旨。

117 编制1541年左右在墨西哥城下的西班牙教士 监督 ,食品的目的是要了解他的新征服的对象国王查理五世。

118 一个男孩认真地做着心理测试,一个教师在线 监督 着来自全州各地的学生进行的讨论“拿破仑是最后一个开明的君主,还是第一个现代独裁者?”。

119 为了遵守财务 监督 程序,参与计划之各社必须保持密切联系.

120 医疗辅助队实施 监督 控制获得并可以使用的一个AP。

秦朝的统一,强盛和灭亡对我国现代建设有何启示?

《三国演义》开篇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简单明了的十二个字,概括了世间万物的规律。纵观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再到秦始皇奔七世之余烈,完成华夏一统,绵绵更替无不蕴含这个规律。

秦始皇

也正如

《左传·庄公十一年》

中所说,

“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

大意为,禹和汤为政的时候,事情办不好就责备和怪罪自己,从自身找原因,所以国家兴旺,势不可挡。而桀和纣怪罪他人,不好的事情都让别人承担,国家衰败灭亡也很迅速,突如其来。

这也是即“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的原意。

时至今天,常常会有人问我,我们学习历史还有什么必要吗?一不治国,二不搞研究,对今天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帮助?其实,我要说,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历史,重温与学习历史,虽然不能直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但一定会让我们在穿透历史的尘封中,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知兴衰、明得失,以史为鉴,并寻找破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规律,对今天治国、齐家、修身都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启迪效果。

今天,我们就从这个角度,一起来侧重探索一下曾经在中国历史上,虽昙花一现,却又光彩夺目的三个短命王朝,这三个王朝虽然留下了历史千古遗憾,但却因此而奠基了后世的不朽江山,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世王朝,也不失为一种安慰,一种延续。

这三个悲壮而又雄魂的王朝是:

秦朝、隋朝、后周

。绵亘而生的是三大盛世王朝:

汉朝、唐朝、宋朝

。为什么说这秦、隋、后周是三个悲壮而又雄魂的王朝呢?为什么这三个王朝却奠定了后世三大盛世王朝的基业呢?最后结合这三个短命王朝的遭遇,又能给当今国运带来什么样的可比较性的启示呢?接下来,我们就分三个段落进行层层递进阐述.

一、三对孪生王朝;

二、为什么强势王朝短了自己的命;

三、当今国运可比较性启示与推测。

秦帝国组织结构

一、三对孪生王朝

本段我们就具体分析、对比三对孪生王朝,为什么会相杀、相生?天然形成中国历史上一道蔚为大观的独特景观。

(一)第一对王朝:灭秦入汉

秦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公元前221年,39岁的嬴政称帝,史称“秦始皇”。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他首先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等,这些政策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新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

秦朝的建立,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虽然秦朝只存续了15年,“秦二世而亡”,但其影响之大,是中国以后任何王朝所不能比拟的。如果把中国二千年的历史比作一个国家,秦朝就是以一朝之力完成了国家的初创,其后的所有王朝只是不断地强大国家。

紧随其后的汉朝,基本上的政治制度与经济体系就是遵照秦制。大家所熟知的汉朝遵黄老学说,主张“无为而治”的本质,其实就是沿用秦朝制度。《全后汉文·四十六卷》记载:“汉承秦制,遵而不越。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乃赦,示不废旧章而已。”

鉴于秦朝的灭亡,汉朝创立初期,从刘邦到文帝、景帝,统治者们深刻反思秦朝法家思想,严厉批判“专任刑罚”、“重刑轻罪”的主张,确立了“与民休息”、“宽省刑法”的指导思想。汉朝也正是经过汉初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开创了“文景之治”。

以至到了汉武帝时期,封建统治已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汉武帝决心改“无为而治”为“有为而治”,推行推恩令,采纳了儒家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将“礼法并用”、“德主刑辅”作为法制指导思想,加强中央集权,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中原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开辟丝绸之路,北击匈奴,东并朝鲜,攘夷扩土成就“汉武盛世”;至汉宣帝时期国力达到极盛,设立西域都护府,将西域纳入版图,又开创“孝宣之治”。

汉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两汉极盛时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蒙古,国土面积约达609万平方公里。

也正是因为有了汉朝的强大,华夏族自汉朝以后逐渐被称为汉族,今天我们才被称为汉人。

(二)第二对王朝:因隋转唐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大统一朝代,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繁荣局面。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南征北战,又修建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大业盛世”。在张掖的万国大会上,更是一展中华文化的光辉。

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领域进行大改革。政治初创三省六部制,巩固中央集权,正式推行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建立政事堂议事制、监察制、考绩制,强化了政府机制,根据南北朝的经验改革政治,兴建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改善水陆交通线。军事上继续推行完善府兵制,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并改定赋役,减轻农民生产压力。当时周边国家如高昌、倭国、高句丽、新罗、百济与东突厥等国皆深受隋朝中国文化与制度的影响,以日本遣隋使最为著名。

然而内外举措过度消耗国力,引发隋末民变,从而一个雄图霸业的帝王匆忙与历史相别,他治下的大隋江山转眼成了李唐江山。享国38年。

唐朝盛世

隋朝虽然国祚时短,却做了很多影响后世大事,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留下了一大笔丰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遗产。比如“

三省六部制

”,虽然源于汉代,但是真正将其制度化、规范化的却是隋文帝杨坚。

还有影响后世1300多年的“科举制”,它堪称是人类千古文明的奇观,被西方学者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不仅是古代中国,而且还是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可以说正因为隋朝的成熟政治体制,才铸就了后世唐朝在政治格局上的稳定,造就了唐朝盛世。

《新唐书·百官》记载:“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唐朝疆域

(三)第三对王朝:代周建宋

说起后周,很多人可能感到陌生,但如果我们看过《水浒传》,知道梁山好汉中有一人物叫柴进,沧州人氏,后周皇族后裔,人称柴大官人。他仗义疏财,喜好结纳四方豪杰,被誉为当世孟尝君。家中因有太祖皇帝御赐丹书铁券,世袭皇恩,握有免死金牌。就知道柴进的祖上原是后周皇族,宋太祖赵匡胤正是夺了有恩于他的柴家江山,才会对柴氏后裔进行优抚。虽然小说有所不实,但宋太祖留下的“太祖碑誓”及有宋一朝政治的开明与仁善,足以论证其真实性。

而宋太祖之所以开创这样的朝代,正是与后周政治清明分不开的的。后周是中国五代时期中原最后一个王朝,享国虽然只有十年,但对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法律等方向影响深远。

开国皇帝郭威登基后减免徭役,整顿军纪,打击腐败,使朝野清明,军心稳定,为后周之后的征战打下基础。养子柴世宗柴荣即位后,更是勤勉治国,从整饬军队,平均赋税,发展生产,整顿吏风等方面入手,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文治武功堪称一代明君。

《旧五代史·世宗本纪》这样评价他:“世宗顷在仄微,尤务韬晦,及天命有属,嗣守鸿业,不日破高平之阵,逾年复秦、凤之封,江北、燕南,取之如拾芥,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

从955年到958年,柴荣三次南伐南唐,迫使南唐取消帝号,割让长江以北地区。959年柴荣北伐辽朝,收复三州三关。而他整饬军队,提拔年轻将领,宋太祖赵匡胤正是这场改革的最大受益者。通过改造枢密院,安排文官执掌兵权,以加强文人官僚制度。此后也由宋朝所继承之。

宋朝盛世

其实,宋朝的很多模式都是遵照后周而来。如显德元年(954)年后周世宗令大臣们进行整理,唐律条文难解的,加上注释,格敕繁杂的,加以删除,汇编为《大周刑统》二十一卷。北宋初年所编的《宋刑统》即就此书略加增删而成。

可惜天不假年,39岁的周世宗柴荣驾崩,其幼子柴宗训登基。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后周灭亡。虽然后周灭亡,大宋耸立,但在我看来,宋不是打烂一个旧世界,然后建立一个新世界,它只是按照后周的框架继续建设,不过到最后成为了后周成年后的样子而已。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有人推算,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宋朝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

宋朝时期,儒学复兴,出现程朱理学,科技发展迅速,政治开明,且没有严重的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北宋因推广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长,从980年的3710万增至1124年的12600万。

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亦有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时期。

最为可贵的是,宋朝立国三百余年,二度倾覆,皆缘于外患,而不是内乱,这也是封建王朝二千多年来以来,唯独没有直接亡于内乱的王朝。

二、为什么强势王朝短了自己的命

无论是强秦、强隋、强后周,为什么到最后成为人们口中的暴秦、暴隋,找不到影子的后周呢?为什么这几个这么有影响力的朝代,这么快就被灭亡呢?秦历二世、隋历二世、后周历三世,江山基业已在,帝王版图却做别人嫁衣,这样的结局,让历史研究者莫不唏嘘。

其实,道理很简单。先说后周,它既不是暴政,也不是穷兵黜武,而是英主壮年去世,即位之君成为孤家幼子,被有实力的窃国之人钻了空子,导致国灭。

至于秦秦与强隋,就值得说道。原因无非有四:

1、一统天下,国虽立,但王朝并未立稳,社会矛盾复杂,故要“治乱用重典”

。即原来的势力关系并未彻底清除与臣服,所以必须用铁腕来治政,就会打击这些盘根错节的关系。

这样一来,势必会造成这些固有势力与属地老百姓的震荡与反感,暴秦、暴隋之名随之而来。尤其是秦朝,只是七国之一的秦朝,如今一雄灭六强,一统华夏,然而旧秦之法制却并未改变,同时还全区域推广,是引发农民起义的导火线。一个大泽乡起义虽然是因为迟到了要被砍头,这种不人道的法令显然有悖常理,导致大秦朝引发“蝴蝶效应”,不可收拾。

2、要做一个有伟大作为的帝王,开疆拓土,自然就会倾国之力,兴师动众,付出巨大牺牲,而一方臣民在还未得到帝国眷顾,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却要落得个丧父失子、妻离子散的下场,这样的帝国太强大与我们百姓何益、何干?埋下老百姓不满的隐患

如导致隋末农民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无非就是对外长年征战。隋炀帝作为一个有抱负的帝王,不断征伐周边政权,灭吐谷浑、征讨契丹、大宴突厥、远征琉球,而隋炀帝所有对外征伐中,最消耗国力和民力的当属三征高丽,而三征高丽的结果,最终导致了农民起义的大爆发。

3、有抱负的封建帝王,既要开疆拓土,又要防患侵略,还要发展民生,大兴土木,而这一切,处处离不开天下百姓的参与与担当

。如兴修水利,开拓航道,修筑长城等。这样势必一来又得劳财伤命,百姓从何理解。

秦朝修建了秦直道、阿房宫、长城、秦皇陵等耗资巨大的工程,给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负担与伤亡。如修秦直道是个非常庞大的工程,是从公元前212年开始的,所动用的人力不计其数;修阿旁宫,“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史料记载动用了70余万人等。

隋朝兴修大运河,消耗大量人力财力,为人民带来很多负担。掘河的民夫,经久不息地劳动,加上疾病侵袭,死亡人数占全部一半以上;后又开凿通济渠、驰道、修筑长城等等,无不在征用老百姓身上作文章。

而这些利国利民的大好工程,如果不给老百姓灌输家国天下的大道理,老百姓会认为这些工程就是劳民伤财,不给老百姓留活路,只会增加他们内心的反抗,到最后一旦风吹草动,便会揭杆而起。如秦末农民起义、隋末各路豪雄起义莫不如此。

这一点,封建帝王不可能像后世的共产党一样,真正能做到与老百姓鱼水情深,国家政策老百姓能自动自发,积极参与,想一想新中国刚成立那几年,百业待兴、抗美援朝,哪一项压力不与强秦、强隋时一样,可新中国不仅没有垮掉,反而愈发强劲。

4、针砭时弊,改革制度,当然是一个新王朝的使命,是帝王兴亡的开始

。但如此这一切在新制度还没有夯实根基的情况下,那些被直接革掉了的命的原有贵族阶级,一旦发现有隙可钻,就会卷土重来,翻云作浪,从而颠覆朝政。

如“科举制”虽然是一项创新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但它却革掉了门阀士族的命,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

还有隋炀帝大业年间围绕封爵勋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势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来实施的“关中本位政策”,通过限制、削弱关陇集团的强大势力和影响,以整饬吏政,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尽成熟及过急地推进,未能与建立民生顺遂、团结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结合起来,最终爆发严重的统治危机。

这样制度的改革后患就是,一旦出现国基不稳的现象,这些受打击的阶层就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成为破坏王朝的最大破坏势力。

强秦、强隋、强后国,这三个强势的短命王朝,虽然在中国历史上过眼云烟,却光耀千古。为开创后世江山提前作了各种制度上的探索,三个王朝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一并被后世充分吸收,从而避免了后世执政者的执政弯路,所以可以这样说,这三个强势的短命王朝奠定了后世国治久安的基石。

三、当今国运可比较性启示与推测

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在当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也经历了一个短暂的国家,即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尤其是中华民国孙中山时期对国家命运的探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立,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中华民国,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统治,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月民国正式建立。中华民国的建立,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国内经济取得了较大的提高,只可惜后来军阀边年混战,老百姓看不到希望,民怨沸腾。

中华民国坚持共和制政体,初期颁布临时约法,后以三民主义和《建国方略》为背景,国民政府实施军政期,训政期,宪政期,抗战后召开国民大会,确定了总统制。民国时期外交呈现了一个国际化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遵循国际规则与维护国家利益、法理上的独立与事实上的自主等。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势力主政中国,

史称“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分崩离析后政局动荡不安,其间还闹出了“袁世凯称帝”的笑话。

孙中山只得南下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建立黄埔军校随而建立国民政府,促成国共合作后的一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不久病逝。

1928年,国民党的北伐军攻克北京,进入国民党统治时期。

1926年蒋介石继承孙中山遗志领导国民北伐,意欲统一中国,到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从形式上统一中国,蒋介石成为继孙中山之后的国民党领袖。统一之后,民国进入了所谓的“黄金十年”建设时期。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国内统一统一形成,中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一举成为美英中苏四大国。为国民党统治获得了极大的声誉,如若不是后来,蒋介石发动内战,国共进行彻底合作,中国会早在1949年之年驶入历史的快车道上。

可惜事与愿违,蒋介石为他这场豪赌彻底赔光了身价,成为了又一届短命政府。1949年,败退台湾,偏安一隅,如果不是美帝的帮助,连台湾都不是他的栖身之地,恐怕最终要落得个客死他乡的命运。

但当改造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落到中国共产党的身上时候,这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前所未有的大改变。1949年创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与新中国相适宜的政策,随后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美帝国主义,中华民族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取得了一系列的建设新成就,无论经济、科技、军事,都与旧时的中国天壤之别,发展可谓一日千里,中华民族复兴的良机到来了。

而这一切的改变,莫不与中国共产党这一伟大的政党息息相关。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经过岁月的洗礼与成长,早已成长于一个“执政为民”、代表中国各族人民的利益、为天下老百姓谋幸福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一刻起,就忠实地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立场和唯一宗旨。

深谙历史的一代伟人、中国共产党的掌舵者毛泽东,曾因历史兴亡更替,与中国近现代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有过一段精彩的对话,史称

“窑洞对”。

毛泽东问黄炎培,对延安的感想如何?黄炎培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图了解到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稍作思考后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而这个著名的“窑洞对”,后来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之一,跳出历史“周期率”,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牢固基石,以致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权利来自于人民”等等成为了与历史上各个时期、各个政党最不一样的政治纲领,异样夺目。

也正因为这样的政治纲领,

中国共产党70多年来,共产党人通过流血牺牲,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实践了自己的纲领,谋取了各族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根本利益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只有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

尤为难得可贵的是,这个政党的一代又一代的领导者都在践行此使命,不忘初心。如今,中国共产党治下的中国,已经驶入了历史发展的快车道,走上了繁荣、富强的强国之路。过去那个积贫积弱、任人欺凌的中国,早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早已成为了世界各国崇敬、探索的世界之核。

70年的风雨峥嵘风雨,100余年的革命先行探索

,如今的中国,不仅国富民强,而且万众一心,拥护政府,过去民族的不自信,过去民族文化的不受待见,如今在华丽的国度正日益受到重视,绽放光彩,让中华民族重拾了可贵的民族之魂、文化之魄,这将是千年难遇的国运之兆。

这也是我们可以期待的盛世:

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局稳定,社会久安,国力强大,文化昌盛。而这一盛世必将福泽绵延、光大复兴。

【作者】谷新光:湖南岳阳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深圳市科技专家库专家、经营治理专家、红色文化传承者。

十年来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什么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律的第二个答案

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

我们都知道,对于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就是“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从“第一个答案”到“第二个答案”,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在新时代的继承与发展,更看到从“进京赶考”到新时代的“赶考路”,从执政到长期执政,中国新一代领导核心始终居安思危、无比清醒。

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不仅是过去我们取得奇迹般成就的经验,也是未来我们取得更大辉煌的保证。

回顾新时代十年来的伟大变革,我们党在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党的自我革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积累了历史性经验。

立足中西政党对比的国际视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党的自我革命展现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和宗旨使命,构成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和独特优势。

通过上述对政府才不敢松懈的上句和政府才不会松懈的说明和分享,相信您一定有了深入的理解,如果未能解决您的疑问,可在评论区留言哟。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本文链接:https://news1.ljinbo.com/shici/z-f-c-b-g-s-x-d-s-j-z-f-c-b-h-s-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