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诗词大全正文

卓荦不凡的上句(卓不凡的意思)

admin2023-03-211卓荦不凡的上句

今天给各位分享卓荦不凡的上句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卓不凡的意思进行分享,相信一定能够解决您的问题,如未解决可在评论区留言!

本文目录一览:

凡什么什么什么四字成语

1. 用凡字组四字成语有哪些

抱负不凡】抱负:远大的志向。指有远大的志向,不同一般。

【百凡待举】无数事情都等待兴办。

【不同凡响】凡响:平凡的音乐。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

【不知凡几】凡:总共。不知道一共有多少。指同类的事物很多。

【楚楚不凡】形容人才出众,不同寻常。

【超凡出世】超越凡俗,离开尘世。

【超凡入圣】凡:指凡人,普通人。超越平常人而达到圣贤的境界。形容学识修养达到了高峰。

【出凡入胜】指超出了一般,进入了极高的境界。形容造诣精深,也指超脱世俗进入仙界。

【超凡脱俗】指摆脱世俗的高雅境界。

【入圣超凡】凡:指凡人,普通人。超越平常人而达到圣贤的境界。形容学识修养达到了高峰。

【肉眼凡夫】肉眼:佛经中说有,天、肉慧、法佛五眼,肉眼为肉身之眼,也泛指俗眼;凡夫:指凡人。指尘世平常的人。

【肉眼凡胎】肉眼:佛经中说有,天、肉慧、法佛五眼,肉眼为肉身之眼,也泛指俗眼;凡胎:指凡人的身体。指尘世平常的人。

【素门凡流】指寒门之族,平凡之人。

【吐属不凡】吐属:谈吐,措辞。指言谈话语或诗文的遣辞用意不同凡响。

【袭凡蹈故】因袭俗套,遵循旧规。

【仙凡路隔】仙:神仙;凡:凡人。天上神仙和人间凡人互不往来。

【一表非凡】表:外貌;凡:平凡。形容人容貌俊秀又有精神。

【越凡遗世】超越凡俗,脱离世俗社会

【自负不凡】自恃高明,不同寻常。

【转凡为圣】将平常人转化为圣人

【浊骨凡胎】凡人的重浊躯体。指尘世之人。

【自命不凡】自命:自认为;凡:平凡。自以为不平凡,比别人高明。

【卓荦不凡】卓荦:特出。指才德超出常人,与众不同

【志趣不凡】志趣:志向和兴趣;凡:平凡。志向和兴趣很不平凡。

【浊质凡姿】凡庸的姿质。

【超绝非凡】智力或精神道德状况或力量超群或超过常人。

【常鳞凡介】一般的鱼类、贝类。比喻平凡的人。

【出世超凡】超出尘世和凡俗。旧指脱离世俗生活,上升到仙界。

【丰标不凡】风度仪表不同于一般。形容风采出众。

【凡百一新】凡:全部;百:指事物多。所有的事物都有了新气象。

【凡才浅识】才能平庸,识见肤浅。

【发凡举例】发凡:揭示全书的通例;举:提出。指举例以阐明要点。说明全书通例。

【发凡起例】发凡:提示全书的通例。指说明全书要旨,拟定编写体例。

【凡夫肉眼】比喻缺乏观察人的眼光。也比喻平凡的见识。

【凡夫俗子】泛指平庸的人。

【发凡言例】发凡:揭示全书的通例。分类举例以说明书的体例。

【凡偶近器】指平庸之辈;普通人才。

【凡圣不二】佛家语。指凡人与圣人虽然有所区别,但本性是一样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预先,指事先作好计划或准备;立:成就;废:败坏。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豫:通“预”,事先准备。指做任何事情,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凡胎肉眼】凡人的只能看见尘俗世界的眼睛。

【凡胎俗骨】指人世间普通、平庸的人。

【凡桃俗李】平凡、普通的桃花和李花。比喻庸俗的人或平常的事物。

【凡胎浊骨】指人间普通的,平庸的人。

【凡胎浊体】指人间普通的,平庸的人。同“凡胎浊骨”。

【革凡成圣】革除凡习,成为圣哲。

【革凡登圣】革除凡习,成为圣哲。同“革凡成圣”。

【举例发凡】发凡:揭示全书的通例。指分类举例,说明全书的体例。

【举止不凡】举动不平凡。形容人的行为动作非同一般,与众不同。

【磊落不凡】心胸坦荡,不同凡响。

【品貌非凡】品貌:人品和容貌;非凡:不同寻常。品行相貌都超出一般。

【气度不凡】气:气质。气质和风度不同一般。

【前目后凡】目:细目;凡:概略。《春秋》的一种笔法,一件事在文中重复出现,对前者详加说明,后者概略叙述。

【起例发凡】发凡:提示全书的通例。指说明全书要旨,拟定编写体例。

【气宇不凡】气:气质;气宇:仪表。气质和风度不同一般。

【器宇不凡】器宇:指仪表,气度。不凡:不平凡,不寻常。形容仪表

2. 带凡字的四字词语在哪多

肉慧、法佛五眼。

楚楚不凡 形容人才出众,不同寻常不同凡响 凡响:平凡的音乐。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

不知凡几 凡:总共;凡,不同凡响。 品貌非凡 品貌,成为圣哲。

同“革凡成圣”。 举止不凡 举动不平凡。

形容人的行为动作非同一般。 举例发凡 发凡:揭示全书的通例。

指分类举例,说明全书的体例。 前目后凡 目:细目。

丰标不凡 风度仪表不同于一般。 抱负不凡 抱负:远大的志向。

指有远大的志向,不同一般:预先,指事先作好计划或准备。旧指脱离世俗生活,上升到仙界。

发凡起例 发凡。形容学识修养达到了高峰:概略。

《春秋》的一种笔法,一件事在文中重复出现。形容造诣精深,也指超脱世俗进入仙界。

出凡入胜 指超出了一般,进入了极高的境界:成就;废:败坏,与众不同。 磊落不凡 心胸坦荡:指凡人,成为圣哲。

革凡登圣 革除凡习。 超凡出世 超越凡俗,离开尘世,天、风度很不平常。

肉眼凡夫 肉眼。 器宇不凡 器宇:指仪表,气度,对前者详加说明;普通人才。

凡胎肉眼 凡人的只能看见尘俗世界的眼睛,比别人高明,普通人。品行相貌都超出一般。

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拟定编写体例。 凡夫肉眼 比喻缺乏观察人的眼光。

形容风度出众。 革凡成圣 革除凡习:平凡。

形容人容貌俊秀又有精神。 自命不凡 自命。

百凡待举 无数事情都等待兴办。不知道一共有多少。

指同类的事物很多。 凡胎浊体 指人间普通的,平庸的人:提示全书的通例;凡夫:指凡人。

指尘世平常的人。 浊骨凡胎 凡人的重浊躯体。

指尘世之人。 浊质凡姿 凡庸的姿质。

自负不凡 自恃高明,不然就会.。指说明全书要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 凡才浅识 才能平庸,识见肤浅:平凡。

自以为不平凡:佛经中说有;立;凡。超越平常人而达到圣贤的境界,后者概略叙述。

肉眼凡胎 迷信的说法,指尘世平常的人。 入圣超凡 凡:指凡人,普通人。

超越平常人而达到圣贤的境界。形容学识修养达到了高峰。

一表非凡 表:外貌。同“凡胎浊骨”、普通的桃花和李花。

比喻庸俗的人或平常的事物,平庸的人。 凡桃俗李 平凡,也泛指俗眼.. 凡胎浊骨 指人间普通的。

出世超凡 超出尘世和凡俗;非凡:不同寻常、贝类。比喻平凡的人。

常鳞凡介 一般的鱼类。不凡:不平凡,不寻常。

形容仪表。也比喻平凡的见识。

凡夫俗子 泛指平庸的人:自认为:人品和容貌。 凡偶近器 指平庸之辈,肉眼为肉身之眼。

超凡入圣 凡;凡。

3. 凡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凡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

凡夫俗子、

凡桃俗李、

凡百一新、

凡圣不二、

凡才浅识、

凡偶近器、

凡胎浊骨

凡夫俗子_成语解释

【拼音】:fán fū sú zǐ

【释义】:泛指平庸的人。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四十三回:“吾等又不是凡夫俗子,恃强斗勇,皆非仙体。”

【例句】:瞧我这~,不能交通神明,所以梦都没有一个儿。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九回

4. 带凡字的四字词语在哪多

不同凡响 凡响:平凡的音乐。

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 不知凡几 凡:总共。

不知道一共有多少。指同类的事物很多。

常鳞凡介 一般的鱼类、贝类。比喻平凡的人。

超凡出世 超越凡俗,离开尘世。 超凡入圣 凡:指凡人,普通人。

超越平常人而达到圣贤的境界。形容学识修养达到了高峰。

出凡入胜 指超出了一般,进入了极高的境界。形容造诣精深,也指超脱世俗进入仙界。

出世超凡 超出尘世和凡俗。旧指脱离世俗生活,上升到仙界。

发凡起例 发凡:提示全书的通例。指说明全书要旨,拟定编写体例。

凡夫肉眼 比喻缺乏观察人的眼光。也比喻平凡的见识。

凡夫俗子 泛指平庸的人。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预先,指事先作好计划或准备;立:成就;废:败坏。

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 凡胎浊骨 指人间普通的,平庸的人。

凡桃俗李 平凡、普通的桃花和李花。比喻庸俗的人或平常的事物。

举例发凡 发凡:揭示全书的通例。指分类举例,说明全书的体例。

前目后凡 目:细目;凡:概略。《春秋》的一种笔法,一件事在文中重复出现,对前者详加说明,后者概略叙述。

肉眼凡胎 迷信的说法,指尘世平常的人。 入圣超凡 凡:指凡人,普通人。

超越平常人而达到圣贤的境界。形容学识修养达到了高峰。

一表非凡 表:外貌;凡:平凡。形容人容貌俊秀又有精神。

自命不凡 自命:自认为;凡:平凡。自以为不平凡,比别人高明。

百凡待举 无数事情都等待兴办。 抱负不凡 抱负:远大的志向。

指有远大的志向,不同一般。 楚楚不凡 形容人才出众,不同寻常。

凡才浅识 才能平庸,识见肤浅。 凡偶近器 指平庸之辈;普通人才。

凡胎肉眼 凡人的只能看见尘俗世界的眼睛。 凡胎浊体 指人间普通的,平庸的人。

同“凡胎浊骨”。 丰标不凡 风度仪表不同于一般。

形容风度出众。 革凡成圣 革除凡习,成为圣哲。

革凡登圣 革除凡习,成为圣哲。同“革凡成圣”。

举止不凡 举动不平凡。形容人的行为动作非同一般,与众不同。

磊落不凡 心胸坦荡,不同凡响。 品貌非凡 品貌:人品和容貌;非凡:不同寻常。

品行相貌都超出一般。 器宇不凡 器宇:指仪表,气度。

不凡:不平凡,不寻常。形容仪表、风度很不平常。

肉眼凡夫 肉眼:佛经中说有,天、肉慧、法佛五眼,肉眼为肉身之眼,也泛指俗眼;凡夫:指凡人。指尘世平常的人。

浊骨凡胎 凡人的重浊躯体。指尘世之人。

浊质凡姿 凡庸的姿质。 自负不凡 自恃高明,不同寻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原文_翻译及赏析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宋代·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宋词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爱国豪放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

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

赏析

这首词是陆游晚年的作品。下面是资深教育家、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州孔子学院澳方院长、澳洲国立等大学博导史双元先生对此词的赏析。

积贫积弱,日见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申。“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了这一首悲壮沉郁的《诉衷情》。

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又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词作说尽忠愤,回肠荡气。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开头两句,词人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当年”,指1172年(乾道八年),在那时陆游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投身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在前线,他曾亲自参加过对金兵的遭遇战。“觅封候”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自许封侯在万里”(《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一个“觅”字显出词人当年的自许、自负、自信的雄心和坚定执著的追求精神。“万里”与“匹马”形成空间形象上的强烈对比,匹马征万里,“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谢池春·壮岁从戎》),呈现出一派卓荦不凡之气。“悲歌击筑,凭高酹酒”(《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呼鹰古垒,截虎平川”(《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那豪雄飞纵、激动人心的军旅生活至今历历在目,时时入梦,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强烈的愿望受到太多的压抑,积郁的情感只有在梦里才能得到宣泄。“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在南郑前线仅半年,陆游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一个“暗”字将岁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化作灰尘堆积之暗淡画面,心情饱含惆怅。

上片开头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至下片则进一步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叹,悲凉化为沉郁。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放眼西北,神州陆沉,残虏未扫;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转越深:人生自古谁不老?但逆胡尚未灭,功业尚未成,岁月已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一事无成霜鬓侵”,一股悲凉渗透心头,人生老大矣。然而,即使天假数年,双鬓再青,也难以实现“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事业。“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所以说,这忧国之泪只是“空”流,一个“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反省现实。“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洲”指闲居之地,“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词人没料到,自己的一生会不断地处在“心”与“身”的矛盾冲突中,他的心神驰于疆场,他的身却僵卧孤村,他看到了“铁马冰河”,但这只是在梦中,他的心灵高高扬起,飞到“天山”,他的身体却沉重地坠落在“沧洲”。“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此时的失望,“早岁那知世事艰”,“而今识尽愁滋味”,理想与现实是如此格格不入,无怪乎词人要声声浩叹。“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句作结,先扬后抑,形成一个大转折,词人犹如一心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翮,落到地上,在痛苦中 *** 。

赏析二

陆游四十八岁,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从夔州前往当时西北前线重镇南郑(今陕西汉中)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 开篇两句,怀着自豪的心情回忆从戎南郑的生活。起处用“当年”二字领起,化实为虚,点出所叙系指往事。“觅封侯”,谓寻找杀敌立功以取封侯的机会。“匹马”既是纪实,也刻划出作者从军时的勃勃英姿。“戍梁州”,具体指出驻守的地方。南郑属古梁州,故曰。那是乾道八年(1172)的春天,陆游接到王炎的邀请书后,便匹马单身离开夔州,风尘仆仆地奔赴前线,去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当时他十分兴奋,希望能在万里边防线上找到杀敌报国的机会。来到南郑之后,他身披铁甲,跨上战马,腰悬利剑,手挽长枪,冒着酷暑严寒,踏着崎岖坎坷的山路,宾士于岐渭蜀陇之间,调查地形,了解敌情,积极为北伐进行准备。他曾向王炎陈进取之策,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充满了胜利的信心。诗人回忆这段生活,是为了与后文对照,揭示英雄末路的悲哀。

“关河”两句一转,回笔描写现实。杀敌报国的理想破灭了,而今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可是梦醒之后,一切都消失了,那雄伟险峻的关山江河又在什么地方呢?只有当年从军时穿过的那件“旧貂裘”,积满灰尘,还挂在墙上,作为“匹马戍梁州”的纪念。陆游对这件“旧貂裘”十分珍视,因为他曾穿着它在前线冲锋陷阵:“貂裘半脱马如龙,举鞭指麾气吐虹。”(《醉歌》)还穿着它在荒滩上亲手剌死过一只猛虎:“百骑河滩猎盛秋,至今血溅短貂裘”。(《醉歌》)所以当他离开南郑后,一直把它藏在身边保存著。“旧貂裘”是此篇中唯一展现在作者眼前的物象,虽然词中只用一句轻轻带过,但却是理解此词的关键。原来诗人是睹物伤情,因见貂裘而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和感慨。也可以说,“旧貂裘”是这首词灵感的触媒。

换头三句,紧承上片结拍,写梦醒后的悲凉心情。“胡未灭”,谓入侵中原的金人尚未被消灭,半壁河山还在敌寇的铁蹄蹂躏之下;“鬓先秋”,慨叹自己发如秋霜,年迈体衰,不能重返前线;“泪空流”,是说壮志成空,忧国忧民的眼泪等于白流。这里连用“未”、“先”、“空”三个虚词,表达作者对现实的幻灭感,一唱一叹,感人至深。 “未”表达了作者逆胡(金入侵者)没有消灭,功业没有建成,感到无比遗恨之情;“先”表达了作者岁月不多,两鬓已苍,雄心虽在,壮志难酬的沉痛之情;“空”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慨,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之情。

最后三句,通过自身的遭遇反映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误国误民政策的无比愤慨。谁会料到,像他这样一生志在恢复中原,时刻准备奔赴疆场,为国献身的人,却落得如此下场!此时被罢官回乡,只得披上渔蓑,去作江边的无名隐士,终老于镜湖之滨了。这种“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矛盾,不仅体现在陆游身上,南宋许多爱国志士同样也有切身的体验。因此陆游所抒发的悲愤之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梁启超《读陆放翁集》(之二)说:“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名。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这首词虽然没有从正面揭露和谴责南宋投降派,仅就个人的身世经历和遭遇而言,但通过诗人饱含热泪的诉说,不难看到投降派迫害爱国志士的罪行,从而激起读者对他们的愤恨。

创作背景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薰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陆游

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去年离别雁初归,今夜裁缝萤已飞。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 三年遇寒食,尽在洛阳城。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自从明宰投巫后,直至如今鬼不神。 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 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埋没钱塘歌吹里,当年却是皇都。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不须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洒泪时。

刘桢的《赠从弟(其二)》,坚定的人格追求的句子是什么

刘桢的《赠从弟(其二)》,坚定的人格追求的句子是:松柏有本性。

《赠从弟·其二》

两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收藏下载复制完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高山上松树挺拔耸立,山谷间狂风瑟瑟呼啸。

风声是多么的猛烈,松枝又是多么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注释

亭亭:高耸的样子。

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一何:多么。

惨凄:凛冽、严酷。 

罹( lí )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从弟:堂弟。

 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本诗是第二首。

这首诗看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松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现出来。

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全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凑。反复咏歌,却不平板单调。用词朴素无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不重在工笔细描,而以层层深入事物的内核见长。

这首诗名为“赠从弟”,但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我们读来却颇觉情深谊长,而且能同诗人心心相印。这是因为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灭,与人无关。但一旦诗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树木、风霜雷电,与自然界中某些同人类相通的特征一撞击,便会爆发出动人的火花。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刘桢之前有屈原的桔颂,刘桢之后,则更是屡见不鲜,且形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特征之一。

刘桢如果直接抒写内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树的高洁来暗示情怀,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全诗关于兄弟情谊虽“不着一字”,但味外之旨却更耐人品尝。

《刘桢赠从弟》的主旨句是什么?

《刘桢赠从弟》的主旨句: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赠从弟》

魏晋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译文及注释: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注释:①亭亭:高耸的样子。。 ②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③一何:多么。④惨凄:凛冽、严酷。 ⑤罹( lí )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⑥"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说,难道松柏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这是它的本性决定的。

本文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刘桢(?--217),东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的修辞手法。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鉴赏:

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尤以第二首著称于世。《赠从弟》(其二)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起首二句以客观描写为主,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卓荦不凡造句

卓荦不凡,汉语成语,拼音是zhuó luò bù fán,意思是才德超出常人,与众不同,出自《洪秀全演义》。

造句:

1、可随之而来的,却并非学术气质的卓荦不凡,反倒引来越来越多的对大学精神失落的追问。

2、那些卓荦不凡的女子,可以用来倾慕、欣赏、品鉴,却不一定要娶回家。

3、荣耀和辉煌是中国,它让每一个国人由衷感到自豪;经济腾飞、卓荦不凡是中国,它正成就民族复兴的光荣与梦想。

4、他对于事务的处理,每有出人意料的独特见解,甚至在游戏场中也常有惊人的举措,处处表现出他的卓荦不凡,胜人一等。

5、再加上那个刚刚十岁的充实,虽少年,但已显示出卓荦不凡的气度。

6、睿智练达替代了笨拙青涩,举手投足、身份地位,无不显示你想要的卓荦不凡。

刘祯 赠从弟

《赠从弟》

作者:刘祯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释:

1、亭亭:耸立的样子。

2、瑟瑟:寒风声。

3、一何:多么

4、惨凄:凛冽、严酷。

5、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说,难道松柏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这是它的本性决定的。

翻译: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

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

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

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

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赏析:

刘桢的诗刚劲挺拔,卓荦不凡。曹丕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赠从弟》共三首,为其代表作,尤以第二首着称于世。

《赠从弟》(其二)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全诗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远,气壮脱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洁之态动人情思,凤风的肃杀之声逼人警觉。用亭亭标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筒洁生动。又以谷中映衬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诗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起首二句以客观描写为主,三四两句则加强了抒情的氛围。而且在似乎不相关的松和风之间冲突顿起,令听者心惊,观者颜开。两个一何强调诗人感受的强烈,一盛一劲表现冲突的激烈和诗人的感情倾向。第三句诗顺接第二句,第四句呼应首句,章法绵密,展开有序。

五六两句,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诗的意境格外高远,格调更显得悲壮崇高。松树和环境的对比也更分明,而松树品性的价值也更加突现出来。

最后两句变换句式,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诗人由外而内,由表层到深层,把读者眼光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全诗以松树为中心,写得集中紧凑。反复咏歌,却不平板单调。用词朴素无华,风骨雄健,气势有力。不重在工笔细描,而以层层深入事物的内核见长。

这首诗名为赠从弟,但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我们读来却颇觉情深谊长,而且能同诗人心心相印。这是因为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树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灭,与人无关。但一旦诗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树木、风霜雷电,与自然界中某些同人类相通的特征一撞击,便会爆发出动人的火花。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刘桢之前有屈原的桔颂,刘桢之后,则更是屡见不鲜,且形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特征之一。

刘桢如果直接抒写内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树的高洁来暗示情怀,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励从弟。全诗关于兄弟情谊虽不着一字,但味外之旨却更耐人品尝。

赠刘景文

苏轼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及注释】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1、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诗话》卷下)。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2、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3、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4、君:你,指刘景文。

5、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赠刘司户蕡

李商隐 赠刘司户蕡

江风扬浪动云根,

重碇危樯白日昏。

已断燕鸿初起势,

更惊骚客後归魂。

汉廷急诏谁先入,

楚路高歌自欲翻。

万里相逢欢复泣,

凤巢西隔九重门。

【赏析】

刘蕡,敬宗宝历二年(826)进士,博学能文,性耿直,嫉恶如仇,有澄清天下之志。李商隐对他非常推崇。宣宗大中元年(847),诗人奉郑亚之命出使南郡和郑肃通好。次年正月南返时,与被贬去柳州的刘蕡在长沙一带相遇,李商隐写此诗相赠。

诗的开头从相遇的地点黄陵庙写起。黄陵庙在黄陵山上,相传为舜妃葬处。山在湘江汇入洞庭的咽喉,山峰兀立,水势奔腾。时间正是初春,漫天阴沉,加上江风浩浩,越发扬起了浊浪。看来好似云根一般的岸边山石和系船石墩,受到浪花的猛烈冲击。船上高高的桅杆,在江风中摇摇晃晃,分外显得日暗天昏。这是湘江惊涛骇浪的实景,更是晚唐王朝政局动荡和险恶的写照。诗人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勾画了刘蕡悲剧遭遇的社会背景。

颔联表现刘蕡的坎坷遭际,字里行间充满同情。已断句把刘蕡比做展翅万里的北国鸿雁(刘是燕人),刚刚要施展的雄图伟略就很快夭折了。这是隐指刘蕡应试未第。唐文宗时代,刘蕡曾应召试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在对策中切论宦官专横误国,应予诛灭,一时名动京师。但因遭宦官忌恨,未予录取,初试锋芒,就遭挫折。旋被令孤楚、牛僧孺召为从事,后授秘书郎,不久即遭宦官诬陷,贬为柳州司户参军。更惊句即指此番遭贬。诗人把刘蕡比做受谗而被放的屈原,远贬南荒,难归乡土。前一已字,后一更字,紧凑有力地把刘的生平遭际中两件大事联结起来,通过沉痛愤慨的笔调,表现了诗人对刘的遭遇深致扼腕。

颈联又借用历史人物进一步抒写对刘蕡的敬仰和同情。汉廷急诏用贾谊遭贬三年后又被汉文帝召回长安,拜为梁怀王太傅的故事。这句是说,如果皇上急召贤臣,以先生之才,应是首先被召去的,还有谁可以比你先回朝廷的呢?这里高度称赞刘具有贾谊的抱负和才华,相信他一定会受到重用,敬慕和劝慰之情溢于言表。楚路高歌用楚国狂人接舆的故事。而刘蕡身贬楚地,恰与接舆仿佛,借刘的遭遇来抒发自己的满腔愤激。自欲翻,体现了诗人对挚友的深切同情和理解。

结尾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不仅是真挚深切的友谊之歌,更是对当时腐朽政治的愤激的控诉。两位挚友在远离家乡、远离帝京的地方不期而遇,其兴奋和喜悦之情,是可想而知的。这是欢的来由。然而为什么又欢而复泣呢?原来这意外相逢,恰同在他们患难之时:一个是得罪被贬;一个是长期受排挤而万里投荒。大体相同的坎坷命运和对国运的忧切,又使他们不得不泣。欢不过是知音乍见时一刹那间的快事,而泣则是经过悲愤交加的长期酝酿。欢而复泣,感情复杂而沉痛,包含着个人的失意,但主要却是为国运难扶而泣。末句中这一点表现得很显豁。凤巢,比喻贤臣在朝。《帝王世纪》说:黄帝时,凤凰止帝东园,或巢于阿阁。现在贤臣一时都已星散,远谪穷荒,备受排斥,君门九重,他们又如何可能竭忠尽智呢?诗人长期目击党争的翻云覆雨,又饱经天涯飘泊的生活,对唐王朝的黑暗现实的认识就更深切了。因而这首感情深挚的投赠之作,揉合了同情知友和忧时愤世之情。结尾的殷忧和愤懑,表面落在凤巢西隔、急诏无从上,但实际更和首联呼应。刘、李的遭遇,不都同是晚唐王朝重碇危樯白日昏的必然结果么?

这首诗以感慨苍凉的雄浑声调和高昂挺拔的沉郁气势,表现自己哀时忧国的情感。诗在愤激之中,寓有深讽;景语之中,渗透情语;由眼前江风的险恶联想到国家的隐忧;从同是天涯沦落的遭遇引起了欢泣交加的复杂感情,涵茹到人所不能涵茹、曲折到人所不能曲折(刘熙载《艺概》),寓哀怆愤激于深沉凝重之中,具有似矛盾而又统一的深厚蕴藉的独特风格,可说是古典诗歌中的艺术珍品。

赠刘景文古诗

赠刘景文古诗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1、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佑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话》卷下)。宋哲宗元佑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2、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3、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4、君:你,指刘景文。

5、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综上就是 news1.ljinbo.com 小编关于卓荦不凡的上句知识的个人见解,如果能够提供给您解决卓不凡的意思问题时的帮助,您可以在评论区留言点赞哟。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本文链接:https://news1.ljinbo.com/shici/z-l-b-f-d-s-j-z-b-f-d-y-s.html